竇鐵民
【摘要】《夜夜的晚夕里夢見》是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據甘肅花兒《下四川》改編而成的一首無伴奏混聲合唱。通過對該作品的結構進行剖析,從調性、曲式結構、寫作手法、美學等方面分析該作品的音樂特點。
【關鍵詞】“花兒”;無伴奏合唱;復調;純律;五度相生律
無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夢見》是我國已故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據甘肅“花兒”《下四川令》改編的一首無伴奏混聲合唱。該作品2001年在全國錄音比賽中首唱,一經演唱便傳唱全國,成為當代中國無伴奏合唱的經典作品之一。作為首演指揮者,十幾年來指揮過不同的合唱團上百次演唱這首作品,有意思的是,每次指揮合唱團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均能從中“挖掘”出新的含義,仿佛這首作品有著“歷久彌新”的神奇魅力,這實在是要歸功于這首“花兒”素材樸實動人的歌詞、優(yōu)美舒展的旋律以及作曲家那深厚的作曲功底及洗練的寫作手法。就讓我們從這首作品的“前世今生”來剖析其中的深刻藝術內涵。
一、歌曲素材背景
“花兒”是流行于甘肅、寧夏、青海地區(qū)的一種獨特的民歌形式,曲調有的高亢悠揚,有的優(yōu)美舒展,非常具有特色。“花兒”的曲調多以“令”的形式存在,如“河州大令”、“大眼睛令”、“白牡丹令”等,相同的曲“令”常??梢愿鶕枰扒榫疤钊氩煌脑~?!跋滤拇睢痹静⒉皇且皇渍嬲饬x上的“花兒”,而是一首流行于隴中地區(qū)的“山歌”,名叫《羊吃路邊青草哩》。1953年,被譽為“花兒王”的朱仲祿先生采風途徑甘肅禮縣的時候聽到這首“山歌”,于是將其記錄下來,填入河州花兒典型的“折斷腰”的詞式:“一溜溜兒山來著兩溜溜山,三溜溜山,腳戶哥下了個四川”,即每段歌詞的中間句是半句話這樣的詞式,使其變成了今日所見的“花兒”。這種描寫外出務工、謀生計的“花兒”也稱其為“腳戶歌”,是一種出門人的歌。
甘肅省是一個地形東西長、南北窄的狹長省份,自然條件并不是很好,在隴中地區(qū),由于常年干旱缺水導致了自然條件相對就更加惡劣一些,這里的人們一輩輩堅韌的在這里生存著,為了生活,他們中的有些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到外地去打工,多數(shù)人選擇的不是“走西口”就是“下四川”。四川作為“天府之國”自然是多數(shù)務工人員的首選之地,肩挑重擔的苦力(腳戶)從甘肅出發(fā),步行運輸土產去四川,因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途中又有土匪出沒,家里人對出門人的擔心可想而知,“腳戶”們出門后少則半年、一年才能歸家,時間長的也許就三年五載,更有甚者可能客死他鄉(xiāng),一去不歸。這首“下四川令”的歌詞就是描畫一對情侶,或是年輕夫妻為主人公,男人“下四川”去謀生計、貼補家用,女人在家里思念而又擔心的情景。
2002年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根據這首“花兒”改編了無伴奏混聲合唱《夜夜的晚夕里夢見》,洗練的筆法,考究的鋪排,如同一幅印象派的畫卷將人們帶入這首“花兒”那纏綿、相思、惆悵但又不失堅毅與尊嚴的樂思。
二、作品結構分析
無伴奏混聲合唱《夜夜的晚夕里夢見》共118小節(jié)(后附譜例)。其結構圖示如表1所示。
三、樂曲寫作結構的美學思考
樂曲引子采用P的力度男聲“哼鳴”的演唱方式,僅采用D商調式三個音:D、G、A作為骨干音,以樂曲主題中反復出現(xiàn)的
音型為素材,確定該曲調性特點,同時也拉開全曲序幕。值得注意的是開始的三小節(jié),男高音聲部以男低音聲部的持續(xù)音d為根音連續(xù)的向上構成三個“純”音程(純四度、純五
度、純八度),演唱的時候音準必須要精確以達到“純”的音響效果,從而用此種音響在人們面前鋪陳開一幅西部的深沉厚重的畫卷,以及此曲思愁的基調。第6小節(jié),是引子即將結束的最后一小節(jié),按照音樂進行邏輯,這一小節(jié)、尤其是最后一個音會略微停頓保持。
A段開始由女高音唱出主題,女低音則以支聲式的和聲予以配合,男聲部則以長線條的和聲與復調織體為女聲部的主題旋律予以鋪墊。此段的描寫精彩之處并不在于女聲部,而是在男高音聲部,作曲家將男高音聲部的9~15小節(jié)的寫作手法并非配合男低音而寫成相同的長音和聲,而是采用復調的手法,甚至單獨看男高音聲部就是一條令人動容的獨特的旋律,與女聲部的旋律相得益彰,從樂曲的開始就奠定了這種離情別緒的愁腸。此段主題的陳述基本是由女高音完成,其余三個聲部均以較為“清淡”的織體進行襯托。
A1段從26小節(jié)開始,作曲家在這一段加入了與女高音一樣的男高音主題旋律,表面看來似乎是為了加強主題,其實含義在于用兩個不同聲部的音色對比來表現(xiàn)時空相隔的這對有情人在相互共同思念的情緒。與第一段類似的是,作曲家又在這一段28~34小節(jié)加入了男低音聲部的復調旋律,依舊是那樣貼合情緒的愁思。作為A段樂思的延續(xù),加之此段加入了男高音旋律的表述,使此段比起A段來顯得色彩濃厚許多。
緊接而來的A2段作者在寫作手法上可謂“筆鋒一轉”,用近乎于“寡淡”的手法開始了這一段。首先是女高音聲部單獨唱出主題,兩小節(jié)后男高音以復調的手法進入,整段除了女低音聲部與男低音聲部似有似無且時有時無之外,就是女高音聲部與男高音聲部這兩條相互對話、相互纏繞的旋律,極盡纏綿與相思之苦。此段的寫作,從音響上來看是最為“清淡”的一段,但其“情感濃度”卻是全曲最濃郁的。
此時如果曲作者緊接著就進入到第四段,也就是A3的表達,勢必會讓人覺得同樣的主題旋律連續(xù)重復四次多少有些拖沓乏味,于是,曲作者從64小節(jié)開始巧妙地加入了一個6小節(jié)短小的連接部。此連接部簡潔干凈,但在合唱音響上卻非常有效果,依舊是采用D商調式的三個骨干音G-A-D的進行作為素材,從男低音開始依次向上,仿佛是從地層深處隆隆作響的低沉的聲音逐步向地面擴散彌漫,更代表的是心底思念之情的奔涌而出,隨著音響的濃度與強度不斷加大,內心的思念已如煎熬般的痛楚,最終,如地底巖漿崩裂噴發(fā)般的“噴涌”而出過渡到A3。
A3段的開始70小節(jié)~88小節(jié)完全采用的是主調的寫作手法,音響的濃度與力度均是全曲最為豐厚強烈的,表達一種無可抑制的思念情愫,但作者并沒有把這一強烈的情感因素發(fā)揮到一種表象的不可控狀態(tài),國人表達情緒的傳統(tǒng)方式一向是內斂與含蓄的,果然,就在89小節(jié),突然全部聲部消失,僅剩一個女高音與男高音的獨唱者用A2段后半段一樣的方式演唱,作者像是把奔騰的情緒用大壩攔腰截住,只留下兩個排水孔,此時的兩個獨唱聲部則匯聚了全曲情感力量,雖然清淡,但情感力量巨大。此時的兩個低聲部弱而綿長,仿佛是夜的色彩與背景,任由思念在其中蔓延彌漫。隨后,這6小節(jié)的樂句重復3遍,仍然借鑒與再現(xiàn)A、A1、A2各段中的寫作手法與素材,但力度不斷遞減,和聲“濃度”逐步變“薄”,如同懷揣思念逐步入夢的過程,尤其107小節(jié)開始的復調樂句,采用PP的力度演唱,仿佛在夢里囈語,極貼此曲題目。最后6小節(jié)的尾聲如同與引子的呼應,在氤氳的音響中結束全曲。
無伴奏混聲合唱《夜夜的晚夕里夢見》經過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精心的創(chuàng)編,使原本短小的民歌“下四川令”,變的更具音樂感染力,值得稱贊的是,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主、復調手法以及多聲部音色及力度上的對比,使整首合唱音響濃淡搭配適宜,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在隴中那片貧瘠的土地上,并沒有因為老天的不眷顧而缺乏真情的存在,如同大多數(shù)“腳戶令”,他們在歌中通常是以“哥哥、妹妹”的形態(tài)存在著,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也許是情侶、也許是夫妻,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和尊嚴,“哥哥”們背井離鄉(xiāng)遠赴他鄉(xiāng)謀生,從離開家門的那一刻,他們就開始相互思念,隨著距離的不斷增加,思念著的心卻越來越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刻在“今個子牽,明個子牽,天每日牽,夜夜的晚夕里夢見”、“喝油也不長著肉”這樣西北式樸實的令人震撼的語句面前也顯得暗淡無光。生命,原本只是一種簡單的存在狀態(tài),但在此刻,生命被打上了思念的烙印,變得是那樣的堅強和蕩氣回腸,《夜夜的晚夕里夢見》在此刻也不再被簡單的理解成為是一首充滿愁腸的情歌,而是一份對生命的尊重,一種堅強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首樸實但閃耀光華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