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
【摘要】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二語習得理論)系統(tǒng)地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本質(zhì)和習得的過程。進一步說,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或語言過程,研究語言教學對語言習得的影響;研究學習者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等等。本文將從理論發(fā)展以方面系統(tǒng)介紹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認識。并提出如何汲取這些理論的精華,進而將這些理論與我國外語教學實際有機結(jié)合起來,有效地提高我國外語教學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外語教學
概括地講,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有兩個主要目標:首先是描寫第二語言習得過程,即研究學習者整體的語言能力和各項具體技能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它要對這個過程中的一些內(nèi)在的規(guī)律和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分析。其次是解釋第二語言習得,也就是說明為什么學習者能夠習得第二語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內(nèi)在的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起著正面的促進作用或負面的阻礙作用。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是在母語習得理論取得了豐富成果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它的產(chǎn)生基于母語習得理論,同時也借鑒了母語習得理論的研究成果。因此,我們在介紹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時同時也會涉及到母語習得理論,雖然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存在一些不同,但二者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對一系列語言習得理論進行歸納,可以歸納為四大類:行為主義(behaviorism)理論、先天論(native theories of SLA)、環(huán)境論(environmental theories of SLA)和相互作用論(interaction theories of SLA)。這些理論使我們得以從全新的視角審視二語習得,對改進二語教學提供了基礎。如何汲取這些理論的精華,并將之與我國外語教學實際有機結(jié)合起來,有效地提高我國外語教學質(zhì)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957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家Robert Lado對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進行了嚴格的逐一比較,這一體系被稱為“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alysis)。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alysis)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do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外語教學,解決第一語言遷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問題。他提倡的方法是對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在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逐步地進行比較。
Lado的對比分析理論以及他的外語學習理論對60年代的西方外語教學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他以早期行為主義的觀點(Bloomfield,1933)為基礎,提出了一種語言學習理論,他認為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習慣的形成過程,要掌握一套語法結(jié)構(gòu),就要反復不斷地進行機械練習,形成一套完整的語言習慣。當學習者處于某一語言情景時,就會出現(xiàn)條件反射,所形成的語言習慣會在不需要任何思維的情況下自動地產(chǎn)出。這一理論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人類頭腦的創(chuàng)造力。人的大腦對語言信息的吸收不僅僅是積累的過程,而且是通過對其分析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就是說大腦對語言信息處理的公式不是簡單的1+1=2,而是1+1〉2。
行為主義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就是一種行為,語言的學習過程就是人們行為的形成過程,而行為的形成是人們對外界刺激不斷作出反應的結(jié)果。兒童母語的習得就是他們語言行為的培養(yǎng)過程。具體的講,兒童習得母語要經(jīng)過四個步驟,即模仿?——強化——重復——成形。
行為主義也用這種觀點來解釋第二語言習得:通過模仿和強化,學習者逐漸辨明并掌握構(gòu)成第二語言行為的“刺激”和“反應”之間聯(lián)系,同時第二語言學習也是克服舊的語言習慣形成新的語言習慣的過程。行為主義認為,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是將語言任務分解成若干“刺激”——“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對這些“刺激”——“反應”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操練,最后逐一掌握。
行為主義理論雖然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但是,過于強調(diào)外部刺激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習者自身的因素,不重視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很多現(xiàn)象用行為主義解釋不了,比如:1)不同的兒童接受到的語言刺激是不一樣的,模仿的對象材料不同,但最后他們習得的一套語言體系卻是一樣的。2)有些句子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但是他們卻能夠理解,也能夠說出一些從來沒有聽過的句子,這是用行為主義的刺激論沒有辦法解釋的。3)兒童即使生活在一種有缺陷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依然可以系統(tǒng)地習得母語。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學者提出了語言習得的另一種理論——先天論。
輸入假說是Krashen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Krashen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2)既有趣又有關(guān)(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guān)聯(lián),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言習得關(guān)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jié)構(gòu),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xù)不斷地有內(nèi)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我國外語學習的定位思考:二語習得仍為外語學習。第二語言與外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于我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是外語,那是因為作為一個語言學術(shù)語,它指的是母語以外,只在學校里學習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很少有交際用途的語言:(1)語言環(huán)境不同,第二語言學習者有廣泛的語言環(huán)境。(2)語言輸入量不同。(3)學習動機不同。(4)認知基礎和經(jīng)歷不同。(5)獲得語言交際能力不同。
綜合上述,我國的外語學習與西方的第二語言學習迥然不同,在引進國外二語習得理論指導我國外語教學時,必須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在吸收其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學習者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注重量的同時,還應注意輸入的質(zhì)量。一是教師采用簡明易懂的方法進行輸入,二是學生充分地利用上下文輸出。
科德(Corder)曾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讓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師和教材去適應學生?!睘榇?,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導演的角色,重視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承認他們在學習外語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示自己的才華。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1985.
[2]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向前進.二語習得主流理論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1.
[4]周平、張吉生.論二語習得研究與外語教學的互動關(guān)系.[M]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2.
[5]陸效用.試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正面影響.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