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袁順波 蘇保朵
摘 要:本文利用自編程序、TDA等工具,對來自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1031條國內教育領域移動應用研究的論文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2008年后我國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研究開始迅速增長,目前文獻量最大的研究領域是成人教育,移動教育、自主學習、學習環(huán)境、微課等是新的研究熱點,在教育領域內使用移動技術時,需要全新的移動教育理念,要注意移動教育軟硬件資源的開發(fā)和持續(xù)建設,要強調移動技術對教學的有效支持和融合。
關鍵詞:移動技術;教育;MOOC;自主學習;新媒體
1 研究背景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5.9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9%。移動商務類應用成為拉動網絡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5年上半年,手機支付、手機網購、手機旅行預訂用戶規(guī)模分別達到2.76億、2.70億和1.68億[1]。
移動技術對教育領域有著深刻影響,教育需求是人類社會重要且比較重大的一種需求,本文以國內教育領域移動應用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定量分析,以對我國教育領域移動應用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和整理,并提出相關建議。
2 數據采集與處理
2.1 數據采集
本文數據取自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選擇學科領域為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七個二級類目,檢索入口為主題檢索,檢索詞為移動或是mobile、無線或是wireless,限制來源類別為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檢索時間不限,在2015年8月20日的檢索過程中共得到1163條記錄。
2.2 數據處理
對得到的結果集進行初步分析后,剔除其中有關征稿啟事、會議通知、院校簡介、流動兒童、兒童運動等無關文獻132篇,共得到有效數據1031條。
數據分兩批下載,一批以題錄導出為主,另一批則復制結果頁,以獲得結果頁上引用次數等信息。此外,為對數據進行多角度定量計量,選擇計量工具為TDA。由于TDA本身并不支持CNKI等中文非專利數據的定量計量分析,通過自編程序,將兩種數據集進行轉化,并在TDA中編制導入引擎,達到利用TDA進行多角度定量計量的目的。
3 數據分析
3.1 基于年代的分析
在TDA中將數據按出版年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我國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探討始于1994年,通杏桃撰文指出電務部門是技術密集型部門,需要改革職教工作,創(chuàng)建標準化教育室。1994年至2001間年文獻量較少,主要集中于無線音頻聽音系統(tǒng)、遠程教育技術的探討。2001年至2007年間文獻量緩慢增長,研究內容極其分散,涉及教育信息化、移動學習、遠程高等教育的新發(fā)展、網絡教學平臺發(fā)展等。2008年后文獻量顯著增加,內容上有顯明主題聚集現象,如移動學習、MOOC、大學生手機上網行為研究、3G時代思政課的改革、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等??偟貋碚f,近幾年對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研究迅速增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力量。
3.2 基于關鍵詞的聚類分析
在TDA中對作者、關鍵詞進行清洗,獲得關鍵詞2958個,取其中頻率最高的50個詞進行因子圖分析,設定因子個數為7,得到自主學習、移動教育、遠程學習、成人教育、學習環(huán)境、微課、思想政治教育7個因子,共涉及文獻477篇,占總文獻的46%。
7個因子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獨立的因子,包括94篇文獻,主要涉及利用新媒體、手機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成人教育是涉及文獻量最大的因子,包括280篇文獻,主要涉及如何在成人教育中推動移動教育、建設移動學習資源、建立移動服務平臺,支持成人終身學習的需求。遠程學習是一個重要的聯(lián)結性因子,包括42篇文獻,內容涉及遠程教育中使用移動技術的實踐及成效研究。移動教育因子包括54篇文獻,內容涉及移動教育的特點、移動學習模式的探討及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學習因子包括16篇文獻,主要側重于移動環(huán)境下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習環(huán)境因子包括18篇文獻,主要側重于移動技術支持下協(xié)作式、交互式、流動式學習活動環(huán)境的特征及應用。微課因子包括24篇文獻,內容涉及微課的定義、特點、建設策略、效果評價等。由于一篇文獻含有多個關鍵詞,因此各因子間所含文獻有一定交叉。
總地來說,從課程改革角度看,移動技術在思政教育方面擁有大量實踐研究經驗。從應用領域看,移動技術在成人教育、遠程教育方面具有遠大的前景,也對這兩方面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從教育環(huán)境看,移動技術引入教育領域,使得當代的學習環(huán)境、教育理念、學習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此外,由于移動技術的特殊性,微課設計研究成為推動移動教育發(fā)展中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
3.3 基于引用次數的分析
引用次數代表了歷史文獻的質量及影響力,在TDA中將題錄數據及含有引用次數的兩個數據集進行合并操作,選取其中引用次數最高的10篇文獻,經分析發(fā)現,引用次數較高的文獻多為早期文獻,如最高的被引文獻來自2004年的3篇論文。10篇文獻中有6篇文獻涉及移動學習的基本理論及研究綜述,這些文獻介紹了國內外移動學習的項目實踐,指出未來屬于無線,這種趨勢正影響著教育和培訓,利用移動電話開展學習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在已有的設備上連接、建立移動學習,如何利用通訊工具管理、提供篇幅短小的課程、完整的課程模塊等,如何在移動設備上傳輸課程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開發(fā)[2]。
值得關注的是,高引論文中有2篇來自2013年,主要涉及微課研究。如胡鐵生等指出微課概念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微資源構成、微教學過程、微網絡課程,其中微網絡課程是微課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和表現形式,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3]。黃建軍等提出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和設計模板,分析了微課程的制作方法、評價指標體系,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微課程的發(fā)展、實踐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4]。
4 結論
隨著移動上網設備的逐漸普及、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移動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關注。通過對CNKI中期刊文獻的檢索和分析發(fā)現,我國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探討始于1994年,但自2008年后文獻量才開始迅速增長起來。我國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教育、遠程學習領域,其中關于移動教育、自主學習、學習環(huán)境、微課的探討都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從被引次數較高的文獻看,大多數文獻反映的國外移動教育的項目實踐,并借此來討論移動教育的觀念變化、移動課程的開發(fā)策略等。
總體來說,移動技術由于其便攜性、分布性、碎片化、交互性強等特點使其在教育領域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但是目前研究中需要關注的是教育領域在使用移動技術時不能只關注技術角度,更要突出其對教學的有效支持,要有全新的移動教育的界定,要有新的移動課程資源開發(fā)設計的理念及策略,此外還需解決移動課程軟硬件資源開發(fā)、硬件設備大小、內存限制、網絡流量限制等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
723549500667087.pdf,2015-09-01.
[2]德斯蒙德·基更,徐輝富.移動學習:下一代的學習——在亞洲開放大學協(xié)會第18屆年會上的主題報告[J].開放教育研究,2004(6):22-27.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等.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4]黃建軍,郭紹青.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J].現代教育技術,2013(5):31-35.
基金項目:
嘉興學院2014年一般教改項目(基于Android的移動教學平臺開發(fā)——以信息檢索項目驅動教學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