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 曾昭君 舒婷
摘 要:立體構成是建筑學教學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該文以立體構成和小型建筑空間設計教學為例,分析立體構成對于建筑空間設計的引導作用,并通過學生作業(yè)和反饋意見歸納整理,探討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對今后課程大綱修正提出建議。
關鍵詞:立體構成;空間設計;建筑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2
立體構成是設計類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與造型基礎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國內外各大院校的建筑設計、工業(yè)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yè)方向都需要對此門課程進行學習。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目的從概括層面來說是著重培養(yǎng)空間形態(tài)塑造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從包豪斯到新時期的教學中立體構成的教學也不斷進行著改革,同濟大學近期提出“平面向立體的轉型”的理念;諸多教學理念是否能夠解決目前的建筑基礎教育開啟的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是應該對立體構成課程在建筑基礎教中的思想和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究。
立體構成的表達形式是圖式的、感性的,它的構思方式確又是數理的;這正如同在建筑空間設計中既需要有感性的靈感又需要有理性的支持。立體構成的本質意義是分析立體的各元素及它們之間的構成法則;這正如同在建筑空間里討論不同尺度的空間所體現的情感意義。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 建筑專業(yè)的立體構成教學內容應該是有不同的側重點。為適應建筑空間初步設計的特點, 在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本文主要以對學生所進行的立體構成教學為例,對教案的組成與教學的結果進行介紹與歸納整理,引發(fā)一些對建筑學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
訓練課程設置
立體構成課程安排在大一上學期的三周平面構成課程之后,是平面構成的延續(xù)和平行訓練。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立體的各元素及它們之間的構成法則,靈活運用造型的基本法則來實現空間形態(tài)的塑造。立體構成課程之后安排一個小型建筑空間設計,簡化與模糊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啟發(fā)學生在加入人體尺度的同時使用立體構成的手法來探索建筑空間的設計。
訓練課題一:立體構成訓練——具象向抽象的轉換
立體構成是由二維平面形象進入三維度的實體形態(tài)與空間形態(tài)的構成。利用前三周完成的平面構成作業(yè)進行三維度的立體設計,綜合運用點、線、面、塊來表現立體空間。課程安排模糊材料的屬性,這有利學生拋開干擾,短時間內在純粹的環(huán)境中集中的探討和研究空間形體造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與造型設計的綜合表現力,同時也是由一個相對具象的平面幾何元素轉化為抽象立體空間思維的訓練。
形態(tài)的構成本質上是對事物構成的理性認識, 任何形態(tài)都是由點、線、面、體這些純粹概念要素的運動所產生的新造型。通過概念要素的運動變化去構成新的形態(tài),就是由具象的物理認識到抽象形態(tài)的轉換訓練。
作業(yè)要求:以平面構成作業(yè)為基礎生成立體構成設計兩個,構成要素選用簡單基礎幾何形,掌握形體關系,將造型要素組合成新的立體構成。
訓練課題二:小型建筑空間設計——抽象向具象的轉換
該訓練課題安排在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之后,意在于打破作業(yè)之間的界限,而作為一整套平、立構型與空間設計的訓練。強調從平面到立體的關聯(lián)性,再到建筑空間的延續(xù)性,著重對學生設計思維的邏輯性進行訓練。訓練中弱化了建筑的功能要求,著重強調延用立體構成的手法來進行空間設計。在此特別強調了人的尺度與比例,在設計過程中學生不光要研究造型的物理規(guī)律和知覺形態(tài)的心理規(guī)律,同時還要考慮人的空間體驗與感受,這實際上是一個從抽象立體空間向具象建筑空間的轉換過程的訓練。這個轉換過程中學生能夠運用立體構成的形態(tài)構成手法,同時加入人體尺度的限制條件,賦予空間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作業(yè)要求:
1、在9m×9m×9m的空間范圍內,設計不同特質的空間,并組織好空間之間的轉換與聯(lián)系,形成富于趣味的空間序列;
2、功能為自己(建筑師)工作室,具體功能包括生活起居、學習工作、娛樂休閑等;
3、作品可不完全充滿整個空間范圍,但不得小于完整空間范圍的60%。
思考與結語
立體構成與建筑空間設計是建筑設計基礎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大規(guī)模引進的包豪斯教育體系,把形式分析與構成表現作為課程的主要線索與內容,將平面和立體形態(tài)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等作為所有設計專業(yè)的基礎課,使得此前各自獨立的造型藝術活動擁有了共同形式的基礎平臺。在此它作為建筑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必須結合建筑學專業(yè)自身的教學特點,實現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的對接。
將建筑空間與立體構成訓練能更好地結合起來, 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建筑空間與形態(tài)的造型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構成訓練中的體量關系、造型的形式美以及感受到的不同形態(tài)所具有的不同性格與表情,掌握對抽象幾何形體造型的駕馭能力, 對深化建筑空間形態(tài)的造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