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霞
[摘要]初中英語教學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這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也是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所必須探究和實施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需要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的英語語言。應在平時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實踐做一定的思考,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關鍵詞]接觸體驗理解主動探究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70037
一、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必須主動
當今世界正處于發(fā)展和調整的時期,處處必須變革。由此可知,義務教育所開設的英語課程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英語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語言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初中學生很多對學習英語沒有興趣,導致沒有興趣的直接原因是升學的壓力。雖然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體驗并理解英語語言,但花的時間比較多,看不出主動學習的興趣。英語學科課程的具體特質告訴我們:課堂教學必須多思考如何形成學生良好實踐性和應用性的態(tài)勢,這態(tài)勢的形成和穩(wěn)固,需要學生在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上主動積極一些,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還是教師。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閱歷和學習方面的經驗,但還顯得不是十分成熟。所以,作為教師必須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形成學生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的主動性。
二、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必須探究
英語課程以科學發(fā)展觀和先進的外語課程理念為指導,所涉獵的學習內容利于形成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以初中畢業(yè)為終點,其間劃分了一定的級別,這級別的劃分體現(xiàn)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各個階段學生學習英語的探究性要求還是相當明確的。因此,對于初中英語教學而言,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必須探究,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可以是文本內容的探究,也可以是結合文本單元主題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的探究。例如,就“Changes in Shanghai”可以提出主課題“家鄉(xiāng)的變化”,以這樣的主課題對家鄉(xiāng)的一切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去研究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如家鄉(xiāng)的房屋建設;可以讓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交通進行研究,如砂石路、水泥路、柏油路等;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化,電視、網絡進家園。以這樣的課題讓大家進行探究,不但能夠促使學生形成熱愛家鄉(xiāng)的觀點,更能夠讓學生直接接觸、體驗、理解到諸多真實的語言。也可以是對西方英語國家文化的探究,英語教學要求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在學生閱讀一些原著時,也能盡早或者盡快地接受異國文化的浸染,異國文化具有怎樣的特色,與我國語言文化形成怎樣的比較都可以是學生能夠或者必須探究的內容。
三、學生接觸、體驗、理解真實英語語言必須合作
新教育積極倡導者朱永新教授在闡述新教育之夢時曾這樣說:“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fā)創(chuàng)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從英語語言特色看,它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應當為學生發(fā)展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打基礎,甚至是完全意義上的打好基礎。初中學生打好英語學習基礎的理想條件是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可以是一種動態(tài)性思維活動的往來。相互之間的往來頻繁,不僅僅是增進知識,而且可以增進友誼,更為理想的是能夠在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下發(fā)展智慧。在初中學生的英語合作學習上,我們似乎既有認識的誤區(qū),也存在不夠科學的做法,如一談起合作學習,似乎就成了用于“作秀”、向人“炫耀”的代名詞。公開教學前,使勁地彩排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公開教學時表演學習中的合作,這種擺擺花架子、做做秀的合作當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應當秉承求實的觀點,應當抱有求實的態(tài)度,因為合作學習在于求實、求真、求效。求實,當是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合作探求;求真,當是學生能夠行之有效地獲取合作;求效,當是學生學習效果漸漸提高的體現(xiàn)。它是一種嚴實的學習策略、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一種倡導的學習模式。學生的合作我們也不能奢望其獲取奇效,但如果利用可以合作的項目由課外合作學習途徑去完成,其效果也還是不錯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9).
(責任編輯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