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
【關鍵詞】自主;探究;圓的周長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7-0061-02
探究式教學又稱發(fā)現法、研究法,是指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fā)現并掌握某種概念、原理或結論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自主去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獲取知識,提高智能。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點
好奇和好問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求知欲強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天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他們探究的興趣。問題情境可設置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內容的關鍵處、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困惑處。
《圓的周長》這節(jié)課是蘇教版五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等直線圖形的周長求解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jié)課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的周長,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圓的周長?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
同學們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嗎?灰太狼多次受到喜羊羊的捉弄,非常惱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個新招,想為難喜羊羊。灰太狼要和喜羊羊賽跑,灰太狼沿著圓形路線跑,喜羊羊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假如他們的速度一樣,誰能贏呢?
教師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依據學生喜聞樂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并設問: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有關,那么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怎樣求出圓的周長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遷移、類比。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使他們形成了積極的學習情感。
二、體驗感悟,使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
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薄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币虼?,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探究。
《圓的周長》一課中,我預設了三次學生合作探究的環(huán)節(jié):
合作探究1:從材料袋中取出一元硬幣,摸一摸它的周長,然后量出它的周長。
學生通過討論、實驗找到線繞法與滾動法測量出了一元硬幣的周長。
合作探究2:從材料袋中取出4個大小不同的圓,想辦法量出它們的周長,并填寫下表。
合作探究3:
(1)用計算器算一算周長除以直徑的商。
(2)觀察表格,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有什么關系?
經過三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初步猜測或找到了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這時讓學生自學課本,進一步明確圓周率與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在整個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生推到前面,讓學生自主學、努力學,課堂上充盈著學生的“聲音”。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同伴互助、深入理解。
三、學會學習,提高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有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币龑W生自主探究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1.動手操作,善于創(chuàng)新。
動手操作、善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是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試一試”“畫一畫”“換一換”和“擺一擺”“加一加”“減一減”“變一變”,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探求知識、尋找規(guī)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fā)現、創(chuàng)新,提高動手能力。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學生通過討論、實驗找到了線繞法與滾動法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有的學生用較粗的線去繞圓一周,再測量這一周線的長度,因為線比較粗,測量誤差比較大。通過動手實踐,有的學生提出了更好的方法,用透明膠帶繞圓一周,再測量這一周膠帶的長度,誤差減小了,準確性大大提高。
2.問題解決,發(fā)展思維能力。
“問題解決”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問題解決”的目的不是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本身,而是讓學生經歷、探索和學會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曾指出:“優(yōu)秀學生倒不在于他優(yōu)秀的成績,而在于他優(yōu)秀的思維能力?!彼季S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應該注意通過問題解決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可以結合圖形指導學生按順序思考、逆序思考;通過說題意,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求同、求異思維;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一題多編”等算法多樣化的開放性練習,指導學生理解多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訓練學生的聚合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中,出示下面兩幅圖:
先讓學生比較圖(1)中黑線與灰線的長短,在理解的基礎上出示圖(2),再比較黑線與灰線的長短。圖(2)中的灰線圖形經過翻轉可以變成圖(1)中的圖形。讓學生對照同一條件,改變思維角度,進行變式訓練,為學生提供了進一步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思路開闊,思維火花閃現。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有利于學生進行猜測與驗證,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再創(chuàng)造。
總之,探究性課堂涉及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和道德活動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主動發(fā)展,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作者單位:南京市芳草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