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瑪
新課標也進一步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么,如何讓我們的閱讀教學返樸歸真,實行“以讀為本”,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
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吃透“兩頭”,一頭是“文本”,根據(jù)文章本身的特點,指引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學生更容易地與文本開展對話;一頭是“人本”,能始終引發(fā)學生的閱讀需要,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以境誘讀、通讀感知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動人的音樂、形象的圖片、逼真的實物、有關的影視片斷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為學生營造讀的情境,從而誘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引起感情的共鳴,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達到“語語悟其情”的目的。
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凸現(xiàn)出“以讀為本”的新理念,促成學生對“讀”的高度重視,養(yǎng)成良好的“讀”的習慣。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形式多樣地讀課文,對于難讀的長句,教師還進行示范輔導。我覺得,花這個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自由讀。讓全班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這時速度快的可以多讀幾遍。
(二)選擇讀。這種讀是在點上著力。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來讀,或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來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學生會無形中學會選擇,學會評價。同時,也可促進同學間的互相學習與共同提高。
(三)接段(句)讀。這是點面結合式的朗讀。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選擇性地讀范圍較小,不能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得以展示,因此無法滿足全班同學的愿望。這就可采用接段(句)讀的方式,即:讓學生喜歡讀第一段(句)的同學站起來讀,讀完后坐下,再讓喜歡讀第二段(句)的站起來接著讀。這樣一段(句)一段(句)接下去,到最后一段(句)時,可提醒一下,還沒讀過的同學請抓住機會來站起來讀。一輪下來,全班同學都能讀到他最喜歡的一段(句),有的同學可能還會讀好幾段(句)。這就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充分讀的機會。
(四)分角色讀。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讀書感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讀課文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感悟,有所體驗,使其在交流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提高。這樣學生有了閱讀的自主權,他們也就更愛讀了。
二、以讀引讀,細讀悟語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必須強調的是“細讀悟語”的“悟語”包括兩層意思,既要悟語言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也要悟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即學生在閱讀活動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并能透過內容,有所感觸而領悟,包括對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等的領悟,體現(xiàn)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內容的人文性的內在統(tǒng)一。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讀不懂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細讀,發(fā)展了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細讀的質量,細讀必須體現(xiàn)以下三個特征。
(一)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如:我在教學《曼谷的小象》時,就集中了全文的研究主題是:“整個故事后面的一個美字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然后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學生在反復地探究性讀中發(fā)現(xiàn)美到體會美乃至享受美,整節(jié)課流暢、優(yōu)美,始終書聲朗朗,美意濃濃。
(二)讀議結合。課堂就是同學們交流的平臺,讀書要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要強調師生、生生互動。當前,《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少不了課堂的交流。沒有交流,與文本的對話就無法開展,交流會促使閱讀活動更加深入,交流也會使學生在一些閱讀誤區(qū)中返回過來。教師適時點撥、導讀,正確處理“自主感悟”與“價值觀導向”之間的關系,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平等對話。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閱讀活動。
(三)讀練結合。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練習并非都是要學生拿起筆來寫,通過比較讀、對比讀、換詞讀、刪詞讀等的精心設計,都是體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訓練。
三、適時點撥,品讀悟情
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xiàn)。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讀,往往出于我們教師自己對課文的感悟,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這樣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
四、誦讀積累,陶冶情操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讀背嗎?”教師一鼓勵,學生躍躍欲試,這也是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為之喝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哪一位文學家不依賴于對語言的積累來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具有具象性的特點,熟讀甚至是背誦課文比系統(tǒng)的分析講解更有效,更需要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在理解感悟基礎上熟讀成誦,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吸收,發(fā)展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