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世界上最殘酷的事之一,莫過于親生父母對孩子的無情遺棄。
2011年6月1日,兒童節(jié),河北省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設立的全國首個“嬰兒安全島”正式運行。
2013年7月26日,民政部辦公廳下發(fā)通知,要求各地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嬰兒安全島試點工作。但很快,呼嘯而至的棄嬰成了這些人道主義試點不能承受之重。
一個最有代表性的案例:2014年1月,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內設立了“嬰兒安全島”,開放兩個月共接收兩百六十二名棄嬰。兩個月后的3月16日,廣州市宣布嬰兒安全島關閉,表示短時間內接收的棄嬰數(shù)量已經超過福利院的承受極限。
這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最大的已經七歲,大多數(shù)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另外就是女嬰占壓倒性比例。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就是在嚴重挑戰(zhàn)人道和倫理的底線?;蛟S,這些父母留給世界唯一的安慰就是知道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政府設立的福利機構,讓他們盡可能活著。
但個別父母連這點亮光都給掐滅了——竟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人販子手里去換錢。
在山東警方最近偵破的一起案件中,來自貴州的三十八歲的秦某,伙同大兒子胡某,將自己剛出生四天的男嬰以七萬兩千元的價格賣給他人,僅僅是因為這個孩子是私生子。而此前,她的丈夫就曾將其生下的一個女嬰賣給他人。令人發(fā)指的是,秦某賣掉孩子后,用所得的七萬兩千元為胡某買了一輛價值五萬余元的轎車,剩余錢款償還了債務。
此前,在山東兗州鐵路警方偵破的一起案件中,竟然出現(xiàn)外地孕婦充當人販子的生育機器,任其將嬰兒以五六萬元左右的價格出售并分享部分利益的事情。
必須承認,在公安部門的努力下,在全社會的積極推動下,2014年中國拐賣兒童案件較前兩年呈現(xiàn)可喜的下降趨勢。
現(xiàn)在法學界圍繞著該不該對人販子判處極刑和買家入罪展開探討,并對如何完善整個社會打拐機制進行不懈努力。
但大量的棄嬰逼停棄嬰島以及親生父母與人販子聯(lián)手靠自己孩子牟利的事實,卻遠遠超出了打擊和防控的范疇。
或許可以祭起道德大旗,對這些家長進行譴責,去啟蒙,去重復一些古代圣賢留下的做人的基本常識和道理,但這樣做就能喚醒一個個極端自私冷漠的內心嗎?
這提醒我們,必須認真地審視遺棄背后那極端灰暗的人性。
其中一個重要的誘因肯定是貧困。比如拐賣兒童事件多發(fā)生在云貴川等邊遠山區(qū)就是例證。中國目前仍有兩億貧困人口,扶貧是當前政府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民生工程。
還有就是公平。這些遺棄孩子的父母不少是外來務工人員,處于社會底層,對孩子疏于監(jiān)管,為人販子留下了可乘之機。中國僅農村留守兒童就有六千一百萬,城市中的流動兒童有三千六百萬。
最根本的原因是,每一個人性泯滅的父母都是為了獲得物質享受而不去肩負基本的責任。如果社會對于成功者的定義都是在物質PK中勝出,那么這只會激發(fā)更多人內心的貪婪、自私和冷漠。
這些遺棄孩子、販賣骨肉的父母內心的魔鬼顯然已被喚醒,以致他們物質上的貧困尚未解決,精神上的貧困又如此赤裸地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更可怕的是他們自己卻茫然不覺。
要想避免更多的家長走上賣親生骨肉的歧途,除了創(chuàng)造一個更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外,競爭之上還要有愛、同情、幫助、悲憫和尊重。
我們無法從這一幕幕人間悲劇中置身事外,我們應認真思考:在內心深處,除了成功,還有什么?還應該做些什么?
【原載2015年3月29日《工人日報·民生視點》】
題圖 / 棄嬰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