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棚
[摘 要] 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認同關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安全和政治的穩(wěn)定。當前我國轉型期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矛盾和沖突給大學生政治認同帶來了一定的困境。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研究和解決大學生政治認同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
[關鍵詞] 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 大學生 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政治態(tài)度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是政治主體產生的一種對所屬政治系統(tǒng)于情感上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或依附感”[1]。青年學生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擔負著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他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認同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及社會主義事業(yè)能否最終實現(xiàn)。當前我國正經歷著社會轉型的加速期,伴隨產生著各種利益矛盾、價值分歧和思想文化沖突,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面臨著一些困惑?,F(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劉易斯·科塞、蘭德爾·柯林斯和英國的拉爾夫·達倫多夫等。該理論雖然受到一定的社會、階級、立場的限制,但它對于解決當代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沖突問題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從積極方面講,該理論突出強調了社會沖突的正向功能,認為沖突有促進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閥”作用,只要社會保持開放、彈性的狀態(tài),“通過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機制,各種社會緊張能夠得以釋放,社會訴求得以回應,社會沖突得以消解”[2]。結合中國實際,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我們研究和解決大學生政治認同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一、當代大學生面臨的政治認同困境
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認為,沖突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都充滿著辯證關系,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比如和諧與沖突、穩(wěn)定與變遷、擴張與壓制、共享與對立等。作為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社會轉型期帶來的種種矛盾和沖突時極易產生政治觀念上的認同困境,具體表現(xiàn)為:
(一)政治認同的沖突性加劇。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充滿活力、張揚青春、崇尚新奇、喜歡浪漫、喜歡否定傳統(tǒng)的群體。他們的政治理想往往超越現(xiàn)實,帶有濃厚的虛高特色,常?!俺两谠从诂F(xiàn)實又超越現(xiàn)實的感性追求之中”[3]。一方面,他們?yōu)槲覈母镩_放以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國際影響力持續(xù)擴大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另一方面,又對我國轉型期出現(xiàn)的貧富差距擴大、腐敗現(xiàn)象滋長、生態(tài)問題突出、利益階層的分化與對抗、多元文化的沖突與對立等問題感到憂慮和無奈。這種思想觀念中的起伏波動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群體在政治認同方面存在著既贊同、又懷疑的沖突心理,使得他們既憧憬著理想化的政治認同模式,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又表現(xiàn)出極強的務實性和功利性。
(二)政治認同的虛假性凸顯。在一定條件下,如果認同主體基于自己的利益訴求故意掩蓋了真實表達政治態(tài)度的意圖,但又在公開場合外在地表現(xiàn)出對某種政治體系的認同和贊許,那么這種政治認同就是虛假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從一個利益單一化、同質化的社會,轉變?yōu)橐粋€利益多元化、異質化的社會”[4],在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利益分化與對抗、收入分配不公、權力的過度資本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沖突等問題,都給我國業(yè)已形成的政治共識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大學生出于社會壓力和現(xiàn)實利益的雙重驅動,在政治認同上呈現(xiàn)出虛假性特點,功利性和虛假性現(xiàn)象正日益凸顯并趨于常態(tài)。他們在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往往表現(xiàn)出不同的政治態(tài)度和意愿,比如在入黨培訓、評先評優(yōu)、課堂回答、主題宣傳、應聘工作等公開場合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國家政治的認同,但在虛擬網絡的私人空間里則表現(xiàn)為更多的批評性。可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需求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表達的關鍵因素。
(三)政治認同的冷漠性突出。大學生作為政治參與的主體,本應積極、熱情地投身于政治活動中,推動國家的政治發(fā)展進程,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國家、社會或個人原因,他們主動或被動地不參與政治活動,在思想和行為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政治冷漠”。具體表現(xiàn)為:回避正規(guī)、主渠道的理性參與,在參與人大代表選舉、黨代會代表選舉時,漠視甚至放棄投票權利;對學校的政治宣傳持冷漠態(tài)度,厭惡輔導員講授的“形勢與政策”,對待學校組織的政治活動要么借故缺席、要么消極對待;思政理論課出勤率不高,即使來了也不會專心聽課;對于學校的公共事務和管理持消極被動參與的態(tài)度;等等。雖然在大學生中也不乏政治理想主義者,有較高的政治參與熱情,但從整體上看,大學生還是更多地關注于自我設計和利益實現(xiàn),社會關注度和理想主義情懷較少,缺乏政治參與的激情。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困境的誘因分析
關于社會沖突發(fā)生的原因,達倫多夫把起因歸于權力和權威的分配不均,因為權力和權威都是稀缺資源,雙方的差異性分配導致了社會的激烈對抗與沖突。而科塞提出“沖突是關于價值以及對稀有的地位、權力、資源的要求之斗爭”[5]p8,認為權力、地位和資源的分配不均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都可能導致沖突的發(fā)生。從上述觀點出發(fā),影響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因素同他們的利益需求、價值觀念以及對資源、權利分配的看法也有直接的關系。
(一)利益格局的調整降低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轉型的深入推進,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不斷出現(xiàn),利益主體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這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在其影響下,各種主體間的利益矛盾和問題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逐漸增多,群體上訪和信訪的活動越發(fā)頻繁。“這些復雜的矛盾關系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思想和政治意識方面,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沖突,增加了黨對社會各界利益綜合與整合的難度?!盵6]由于我國目前政治體制改革還在深化推進,各方利益的協(xié)調機制還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也有待提高,使得各主體間的利益張力還在增大,社會利益關系也變得復雜多變。作為對社會變革最為敏感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政治思想和認知必然受到生活中發(fā)生的社會變革的影響。從我國利益格局的變化看,利益主體的多元分化和沖突正在降低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的認同。endprint
(二)民主政治的不健全削弱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社會轉型期,由于受到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民主政治發(fā)展水平還不高,各項政治制度的具體組織形式及運行機制(政治體制)還存在一些弊端和問題,例如官僚主義現(xiàn)象、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作風、權力腐敗、買官賣官現(xiàn)象、各種形形色色的特權現(xiàn)象,等等。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嚴重阻礙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凝聚各方共識,不利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wěn)定。鄧小平曾對此指出:在“黨和國家現(xiàn)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如不認真改革,就很難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7]p327總之,由于我國目前政治制度還不完善、政治體制還不健全,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挑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的認同度。
(三)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分化了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除了受經濟利益、政治制度因素影響外,很大程度上也會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而發(fā)生改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大眾從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人”“集體人”變成市場經濟時代的思想獨立、個性獨立、經濟獨立的“社會人”“個體人”,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在其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理想化向世俗化轉變,他們追求的人生目標更帶有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其政治觀念和人格也從“集體——依附型”向“個體——獨立型”轉變。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政治觀念更加分化和個體性,這給政治認同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視閾下的大學生政治認同對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和借鑒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中一些有價值的思想,可以為我們破解大學生面臨的政治認同困境提供新的路徑。
(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筑牢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xiàn)實基礎。公平正義是政治認同的基礎,是促進一個國家政治系統(tǒng)合法性的主要支柱。當社會出現(xiàn)不公問題時,人們對國家的政治認同就會下降,甚至會造成國家合法性危機的產生?,F(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更多地從心理學視角為我們揭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給人們的政治認知產生的負面影響??迫J為:“處于物質利益受損的人們雖然會導致社會沖突,但并不必然導致政治沖突行為的發(fā)生;只有當利益受損者產生強烈的‘不公平感時,才會動搖社會的政治合法性基礎?!盵8]政治危機的出現(xiàn)并不是由于下層民眾的生活低下造成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貧富差距和機會不等的拉大讓窮人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出現(xiàn)了較大的被剝奪感。
因而,提高大學生政治認同度除了緊緊抓住經濟發(fā)展這一主線外,還必須要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公平正義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也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xiàn)。這要求我們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政治認同的社會基礎,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盡快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人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
(二)發(fā)揮“社會安全閥”作用,營造大學生政治表達和參與的寬松環(huán)境??迫J為,任何社會系統(tǒng)在運轉時都會產生敵對情緒,形成有可能破壞社會系統(tǒng)的壓力。當壓力超過社會系統(tǒng)的承受能力時,就會導致社會系統(tǒng)的崩潰瓦解,為了避免這種后果的產生,需要我們建立一種“社會安全閥”。盡管“社會安全閥”還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社會的矛盾和沖突,但它可以使人們的敵對情緒得到宣泄,反面的觀點得到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不至于使社會沖突加劇和失控。
“社會安全閥”理論,對于處在矛盾凸顯期的中國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在利益主體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會,維護和實現(xiàn)人們的有效政治參與和表達,將極大地增強人們對國家政治的認同感。大學生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力量,如今正面臨著政治認同方面的沖突,需要國家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這樣就可以讓青年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盡管有些觀點與我們倡導的主流政治思想相偏離,但這種沖突恰恰起到“社會安全閥”的作用。
由于大學生還處在相對封閉的“象牙塔”下,與社會的聯(lián)系較少,其政治參與、表達的渠道也較窄,目前主要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實施。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主體,積極調動他們的政治熱情,讓他們的政治觀點得到真誠表達;其次,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通過青年志愿服務、社會實踐調查、基地鍛煉等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以期在政治實踐中塑造和修正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再次,要利用好網絡新媒體技術的隱性教育功能,思政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要積極借助QQ群、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工具,建立起與大學生的溝通聯(lián)系,在民主平等的方式下開展各種政治觀點的對話與交流,通過持續(xù)、深入的溝通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
(三)構建彈性的社會結構,擴大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社會基礎。根據科塞的觀點,沖突發(fā)揮積極功能還是消極功能,主要取決于社會結構的不同。在一個開放、彈性的社會結構里,雖然會產生一定的沖突,但從長遠看卻有利于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和政治認同的提升,因為“一個彈性的社會從沖突中受益,因為這種行為通過創(chuàng)新和改進規(guī)范保證了它在新條件下繼續(xù)存在”[9]p137。可見,富有彈性的社會結構能夠為包括青年學生在內的不同社會階層提供政治表達和參與的空間,有利于增進和擴大社會的政治共識。而要促進社會彈性結構的形成,還需要建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針對當前社會主體利益的分化趨勢,政府應加快全面改革步伐,積極推進頂層設計,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妥善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不斷建立完善通暢的利益表達機制、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合理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和有效的利益疏導機制。二是建立健全整體配合的制度保障機制。社會轉型期產生的沖突是一個復雜矛盾的結合體,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也體現(xiàn)在經濟、文化、社會等其他領域。與此相對應,解決社會沖突問題也需要政府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不斷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公民的政治認同。三是建立健全順暢的社會階層流動制度。社會沖突的程度與社會階層的流動密切相關,“社會流動的制度化能減少沖突的強度和暴力傾向”[10]。對此,國家必須加大政治體制改革力度,掃清階層流動的制度障礙,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
參考文獻:
[1]陶蘊芳,葉金福.當前我國青年知識分子的政治認同實證研究[J].求實,2012(10).
[2]張偉.現(xiàn)代社會沖突理論[N].學習時報,2005-06-02.
[3]邱柏生.淺析我國政治心理學研究的現(xiàn)狀[J].復旦學報,1996(4).
[4]俞睿.社會沖突與政治妥協(xié):社會和諧的內在張力[J].探索,2008(6).
[5]Coser,L.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M].The FreePress,Philadelphia,1956.
[6]呂紅.政黨—社會關系視角下的群眾路線實踐創(chuàng)新[J].理論學刊,2014(10).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謝海軍.中國政治認同困境演變路徑的分類及其特征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2(7).
[9][美]L·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孫立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0]宋立會.從沖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之構建[J].河北法學,2008(3).
責任編輯 彭月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