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華
至于特級教師李仁甫執(zhí)教的《金岳霖先生》——這一堂飽蘸“生成課堂”教學思想的課,我是身臨其境,親耳聆聽的。該堂課開合自如,從容大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閱讀其課堂實錄,亦覺義理幽深,情趣盎然。
有人說,一堂優(yōu)秀的語文課,就是一首詩,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仔細思量,此言真矣!李老師的這節(jié)《金岳霖先生》,就是一篇美文,“形散神不散”是其顯著的境界特征。
先來看看“課之始”。
在正式上課之前,李老師和他的學生有一段對話,對話的展開主要圍繞他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同學們緊張不緊張。盡管孩子們說“不緊張”,但斜覷著臺下黑壓壓的人頭,孩子們的回答聲小了些;在仁甫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又大聲回答了一遍,逗樂了臺下的眾人。學生不緊張,老師卻“有點緊張”,于是有了仁甫老師的第二個問題:“我緊張的原因就是鄭老師是我的學生,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學生孟玥回答:“因為您怕講得沒有她好?!焙⒆勇收娴幕卮鹨l(fā)了臺下聽課老師會心的笑。第三個問題是:“我們班的優(yōu)勢在哪里?”孩子們一下子活躍了許多。有的說“上課時的發(fā)言很積極”,有的說“保有一種童真的狀態(tài)”,有的說“都能在課堂上做最本真的自我”,有的說“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有的說“有老師帶著,我們不怕出錯”,有的說“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發(fā)言也會被同學尊重”等等。
應該說,這一番談話,與即將開講的課文《金岳霖先生》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實實在在又是一次不尋常的談話,它彰顯了“生成課堂”的基本理念,催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是一次典型的“生成式談話”。
無論如何,坐在寬闊的舞臺上課,臺下又坐滿聽課的老師,或多或少,孩子們會有一絲緊張,李老師深諳此道。為了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舒緩學生心頭的緊張,他就地取材,攫取“剛剛上了《荷塘月色》的鄭老師的幾句話、以及鄭老師曾是自己的學生”這些資源,開始了談話啟動。一開始,孩子們是“小聲”回答,然后呢“逗笑了”下面的觀眾,接著是一個女生笑著回答老師的問題、師生齊聲笑,最后呢是學生們爭先恐后表達“我們班的優(yōu)勢”。透過這一系列現(xiàn)場反應,我感到李老師的這一段“生成式談話”,至少起到三方面作用。一方面放松了師生的心情,一方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同學們說說“我們班的優(yōu)勢”,既是日常課堂客觀情況的再現(xiàn),也是給予孩子們溫情的心理鼓勵,更是對孩子們在即將開始課堂上表現(xiàn)的期待:同學們,你們肯定行!而這一期待,又為課堂上大量“意外和陌生”的出現(xiàn)拉開了強有力的精神鋪墊!從這一角度看,這一番談話可謂神來之筆,它始終指向“生成課堂”的“神”中之一——“增量生成”!
接著看看“課之中”。
以李老師“生成課堂”的理論建構和操作構想來觀照,《金岳霖先生》這堂課是一節(jié)典型的生成之課。顯而易見,這堂課的啟動模式是“提問與討論”、“分享與交流”,準確地講應該是這兩者的合二為一、穿插相融。課堂啟動后,“切入、展開、互聯(lián)、聚焦”四個環(huán)節(jié)的“疊現(xiàn)”也展示得很明顯?!扒腥?、展開”(匯學)主要體現(xiàn)在生生對話中,學生先后提出了五六個問題;在老師的穿針引線下,孩子們緊扣所提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維碰撞,對話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盎ヂ?lián)、聚焦”(助學)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對話中,如金岳霖、林徽因的情感應屬于“互聯(lián)”,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特點以及細節(jié)描寫的理解、品味、改寫、摹寫等內(nèi)容,則屬于“聚焦”。整個課堂的推進“現(xiàn)場生成感”明顯,教學流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李老師認為,把握“生成課堂”,要化“預設”為“預備”,而“預備”是不會設想“全景式教學流程”的。正因如此,“生成課堂”“看起來是信天游,是全球通,是信馬由韁,是天馬行空,是靈符顯靈光,是石猴橫空出世”。這一特征頗有點像散文寫作中的“形散”。“生成課堂”有“形散”,那么有沒有“不散的神”呢?毫無疑問,肯定有,如前文所說的“增量生成”應該就是其精髓之一。
“生成課堂”不設想“全景式流程”,不寫傳統(tǒng)的“程序式教案”,但是要準備“板塊式教案”,也就是要準備若干個“供課堂隨機、即時選擇的教學板塊”,至于哪個板塊最終會啟用,取決于課堂上的“機緣”。我覺得那些因“機緣”湊巧而被啟用的板塊上的內(nèi)容,即課堂上最終“聚焦”的內(nèi)容(教學目標或教學重點),應該就是“天馬行空”背后的那個“神”?!吧烧n堂”之“神”如同“生成課堂”本身,不是唯一、固定、僵化的,而是多元、變化、靈動的?!督鹪懒叵壬愤@堂課的生成流程,很好地彰顯了“形散神不散”這個特征。
課堂啟動后,孩子們主要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金岳霖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捏跳蚤”和“講哲學”是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寫聞一多先生大罵蔣介石王八蛋、混蛋?這與表現(xiàn)金先生的“怪”有何關聯(lián)?作者為什么給王浩畫“幾個青頭菌、牛肝菌,一根大蔥,兩頭蒜,還有一塊很大的宣威火腿”這些比較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而不畫一些比較美好的諸如太陽、房屋、花草之類的東西?作者對王浩的態(tài)度怎樣?
這些問題是同學們在深度預學后生成的,沒有一個是老師預設的。仔細分析這些問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即“金岳霖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他問題追根溯源都是指向這個“主問題”的。這里有兩個“機緣”巧合,它們既彰顯了“生成課堂”的理念,又為課堂教學的展開提供了便利。一個“機緣”是指“學生們的問題之間具有聚焦性”,另一個是“學生們的問題與老師的板塊式預備具有聚焦性”?;蛟S有人質(zhì)疑,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在老師課前預備的板塊式教案中有嗎?我認為是有的,理由有三:這是一篇寫人散文,人物肯定是關鍵,老師在預備時沒有理由將之置于度外;第二,在分析完金先生形象時,李老師和他的孩子們明確總結出人物三個特點并板書:趣、真、愛,看來這也是老師的指向;第三,李老師的課堂總結泄露了天機,他是這樣說的:“汪曾祺先生希望我們好好地寫一寫,我想這種文章寫出來后我們要好好地讀一讀,領悟他們的精神形象,尤其是從細節(jié)處體味,慢慢讀,欣賞??!”這里提到“精神形象”和“從細節(jié)處體味”,這二者正是以教師為主體而“聚焦”的內(nèi)容,是本堂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就是“生成課堂”“天馬行空”背后的那個“神”。
最后看看“課之末”。
當我聽到李老師說“我們第一位同學問金先生哪里有趣,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一是外貌有趣,二是語言有趣,三是動作有趣,這就是金先生有趣的一面”時,本以為這節(jié)課已基本結束,老師要進行課堂小結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李老師居然讓學生朗讀文章的最后兩節(jié)。彼時彼地,我實在覺得這一做法顯得多余,如今思來,這也是一著妙棋。這一環(huán)節(jié)看似松散,其實仁甫老師將之化為“生成點”,又生成一系列“意外和陌生”,這些“意外和陌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當然也屬于“生成課堂”“天馬行空”背后的那個“神”。
課文的最后兩節(jié)是這樣的,共三句話:
“我對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
聯(lián)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p>
關于這兩節(jié)的賞析應該屬于“助學”的范疇。在這里,李老師抓住的生成點的核心是“好好寫一寫”。在李老師看來,“好好寫一些”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前文花了很多篇幅,側重表現(xiàn)金先生的“有趣”的特點,這算“好好寫”了;一是課文中還有一些作者“好好寫”的文字,也寫出了金先生的性格,還有待挖掘。
在他的“助學”下,學生很快找到了倒數(shù)第四節(jié)的一句話,“王府井人擠人,熙熙攘攘,誰也不會知道這位東張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在老師的追問下,師生很快提煉出兩個字:“真、愛”,這兩個字就是新的“意外和陌生”。至此,對金先生的整體把握、形象認識完全到位,他的形象特點就是“趣、真、愛”!
但李老師的“助學”依然沒有停止,他又以“聯(lián)大的許多教授都應該有人好好地寫一寫”為生成點,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同學們“覺得其他教授有什么特點???”很顯然,站起來回答的學生沒有扣住老師的問題,他的答案并不令人滿意,于是李老師及時補充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其他教授也是這樣的特點,大家能不能找出依據(jù)?學生很快找到第一節(jié)的第一句話:“西南聯(lián)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仁甫老師因勢利導,金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那么說明其他教授也是“有趣”的啰!再結合課文注解關于“西南聯(lián)大”的介紹,師生自然得出結論:西南聯(lián)大的教授們都是“有趣、天真、熱愛生活的”,“趣、真、愛”是教授們的群體形象特征。有鑒于此,李老師最后總結說,同學們一定要領悟他們的精神形象,尤其是從細節(jié)處體味,慢慢讀,欣賞??!
這里的生成是“由此及彼”式,即由這里的金先生自然引申到那里的其他教授;也屬“由個體及群體”式,即由金先生一個引申到其他教授許多個。這兩種形式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又一個新的教學目標,即引導學生學習領悟這群可愛教授的精神!如果說“理解、摹寫細節(jié)”屬于課程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這一維度,“抓住細節(jié)品味、概括金先生的形象特點”屬于“過程與方法”,那么這里“對文章主旨的揣摩、總結和提升”,則屬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了。因由這樣的教學,文本解讀得以深化,課堂生成得以升華,真正耐人尋味!
聽一堂有境界的課,其實就是與兩組智者對話,一個老師,一群學生;聽一堂有境界的課,其實就是自身建構的過程,于心智,于才學;聽一堂有境界的課,其實就是一場思想洗禮,催生自己的心靈與行為更好指向語文的本真。衷心感謝李老師和他的孩子們!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南通天星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