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云江
《滕王閣序》一文中有“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一語,對句中的“三尺微命”,目前筆者見到的有如下幾種釋義。
(1)人教社新課標版的高中《語文》(必修五)是這樣注釋的:“指地位低下。三尺,士佩三尺長的紳(古代禮服上束帶的下垂部分)。微命,猶如說身份卑微。王勃做過虢州參軍,所以這樣講?!边@一注釋,對句義的整體理解似是而非。說“似是”,是由于王勃在這里自謙自己“地位低下”是合理的。就語境而言,上下文也是通暢的。說“而非”,是因為“三尺微命”與“地位”關(guān)系不密切,王勃用“三尺微命”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課本的注釋者也意識到了這一注釋的不足,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課本的注釋作了補充說明,“王勃做過虢州參軍,所以這樣講”。這一補充說明,就讓人覺得更不合常理了。我們知道,此時的王勃因殺了官奴罪犯曹達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到大赦,才僥幸保住了性命。以戴罪之身,在有身份、有地位的眾人面前還以自己以前的官職來謙稱自己的地位低下,就有些不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了。退一步說,即便王勃寫作《滕王閣序》的時候不是戴罪之身,在有地位的賓主面前強調(diào)自己的官職,這和地位低下,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管是從地位、身份,還是從處境看,此時的王勃都不會以這樣的措辭來謙稱自己的地位低下。再說,這句話中,哪有強調(diào)地位低下的詞語???課本中對“三尺、微命”的解釋,則是錯誤的。此容后面再辨析。
(2)早在十多年前,陸精康先生就注意到了課本這一注釋的可疑之處,在2001年第3期的《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上發(fā)表的《讀<滕王閣序>札記》一文中提出了新解,認為“‘三尺微命涵蓋著王勃個人的一段辛酸遭遇。‘三尺指法律……王勃作序,何以要提及法律呢?”因殺官奴曹達“關(guān)涉王勃功名乃至性命,導(dǎo)致父親貶官交趾,在座主賓無人不曉。王勃以‘三尺一詞輕輕帶出,自傷曾罹于法網(wǎng),死里逃生。其中透露的酸楚心境是不難體味的”。陸精康先生的新解也是不正確的。這樣的理解,只能是意會和主觀臆測。因為把“三尺”理解為“指法律”,帶回原句,捍格難通?!胺晌⒚保@成什么話?即便把“三尺”理解為“法律”,再代指遭受處罰之事,此句也還是講不通的。因為這樣理解,與“微命”在語言邏輯上無法搭配。再者,“三尺”哪有這樣的用法?筆者不敢也不能妄斷所有的中國古代典籍中沒有這樣的用例,但就筆者檢索過的典籍,如《全唐文》《二十五史》《昭明文選》等,都不見“三尺”有這么用的。當然,陸精康先生這樣理解,也沒有提供任何例證,只是想當然而已。
(3)苗幫苓老師編著的《高中文言文助學(xué)手冊》(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釋為“三尺微命:年輕卑賤的生命。猶言自己是個年輕卑賤的人。三尺,童子。這里是王勃自謙的稱呼,猶言自己年輕。微,卑賤。(《尚書·舜典》:‘虞舜側(cè)微。孔穎達疏:‘不在朝廷謂之側(cè),其人貧賤謂之微。)”這一注釋基本正確,惜其述之不詳,釋義也不非常明確,只是大意正確而已。
那么,“三尺微命”究竟如何理解才正確呢?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三尺”“微命”的確切意思說起。
“三尺”如果按照課本的注釋理解,是指“士佩三尺長的紳”的話,那么,這里的“三尺”只能理解為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以“三尺”來借代“士”,這樣就等同于王勃把自己看作是“士”了。這種場合,謙言自己是“士”,殊不合適,且筆者檢索了很多典籍,也沒有檢索到“三尺”有這一用法,而且在各工具書中也未查到這一義項。那么,這里的“三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筆者認為,這里的“三尺”是“三尺童子”的省稱,就是“童子”的意思?!稘h語大詞典》收有“三尺”一詞,列了三個義項,其三為“三尺:指小兒。 明陳汝元《金蓮記·捷報》:“最愁人一捻嬌姿,更難拋三尺啼哇。參見‘三尺童子 ”。《漢語大詞典》所舉的語例是明朝的,遺憾的是沒有用《滕王閣序》中的這個語例,詞典編者考慮的大概是不能確定吧?其實,“三尺”有“小兒”或稱為“童子”義,當是“三尺童子”的省稱,這和“三尺”可以指“法律、劍”屬于一類的詞義生成形式。在唐人的文章中,“三尺童子”的說法比較多。如:
①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韓愈《論淮西事宜狀》)
②三尺之童子,為之恨恨。(李觀《與睦州獨孤使君論朱利見書》)
③然才短而好進者敗,謀人而不審己者危,三尺童子,明詳斯旨。(符載《答李巽第三書》)
④三尺童子入雞群,如狎群小。(陳鴻祖《東城老父傳》)
⑤彼徒見其夕入,而因忘其曉出,三尺之童子猶嗤。(歐陽比《野人獻日賦》)
⑥雖三尺童子,盡能知之,子無可述。(陶谷述《龍門重修白樂天影堂記》)
他人用“三尺童子”,王勃省稱“三尺”,不獨《滕王閣序》中這么用,筆者在王勃的《釋迦如來成道記》中還檢索到一個非常珍貴的語例,即“或化身變?yōu)槿摺?。這句中的“三尺”理解為“小兒”或“童子”,該不會有異議吧。
不僅唐人用“三尺童子”,后代多有沿用,如:
⑦帝曰:“然楊炎視朕如三尺童子?!薄缎绿茣だ蠲趥鳌?/p>
⑧雖三尺童子,知其難矣。《宋史·志第四十五· 河渠二》
⑨又金人以中原付劉豫,三尺童子知其不能立國?!端问贰晤U浩傳》
⑩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則怫然怒?!端问贰ず寕鳌?/p>
比“三尺之童”用得更早,更普遍的是“五尺之童”或“五尺童子”。《漢語大詞典》(卷1第348頁)收有“五尺童子”,釋為“同‘五尺之童。漢揚雄《解嘲》:‘五尺童子,羞比晏嬰與夷吾。明陸深《春風(fēng)堂隨筆》:‘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古以二歲半為一尺,言五尺,是十二歲以上。十五歲則稱六尺,若晏嬰身不滿三尺,是以律起尺矣。周尺準今八寸,二尺四五寸,豈成形體,當是極言其短耳。” 《漢語大詞典》把“五尺之童”釋為“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稱。《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市價不二,國中無偽;雖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朱熹集注:‘五尺之童,言幼小無知也。漢董仲舒《粵有三仁對》:‘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亦省作“五尺”?!稇?zhàn)國策·楚策二》:‘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萬弊甲鈍兵,愿承下塵。清魏源《子思子章句序》:‘尼門五尺所言,要非霸世所得聞?wù)??!痹凇度莆摹分校拔宄咄印被颉拔宄咧钡挠美脖取叭咄印被颉叭咧钡挠美唷?
從《漢語大詞典》對“五尺童子”和“五尺之童”的釋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五尺童子”可以省稱“五尺”。從朱熹的注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使用“五尺童子”是表達“幼小無知”。這些釋義是符合語言運用的客觀實際的。據(jù)此,我們可以也推論出由“三尺”是“三尺童子”的省稱,強調(diào)的仍然是年幼無知。這樣理解,既合情合理,又符合語言運用的實際,且有可靠的例證。
現(xiàn)在,再來說說“微命”是什么意思。課本把“微命”釋為“猶如說身份卑微”,這是沒有根據(jù)的?!稘h語大詞典》(卷3第1054頁)收有“微命”一詞,釋為“微小的生命;卑微的性命。《楚辭·天問》:‘蜂蛾微命,力何固?晉殷仲文 《解尚書表》:‘佇一戮于微命,申三驅(qū)於大信。唐許棠 《吳保安傳》:‘微命得全,公之賜也。 涂宗濤 《敬悼周恩來總理》詩:‘人百其身如何贖,愿捐微命答穹蒼?!边@一釋義是可信的。雖然“微”有“卑微”的意思,但這里是修飾“命”的,絕沒有“身份卑微”的意思。王勃在《滕王閣序》用的“微命”強調(diào)的是自己性命的卑微,而不是彰顯自己地位的低下。筆者檢索《全唐文》,發(fā)現(xiàn)很多使用“微命”的語例,但沒有一個語例是表達身份卑微的,都是強調(diào)性命卑微。如:
①伏乞賜停權(quán)奪,許以終哀,則微命偷生,終期報國。李朝隱《讓揚州長史起復(fù)表》
②曲蒙昭獎,非臣微命,能答鴻鈞。蘇颋《代家君讓左仆射表》
③不知微命余生,何以上報大造?張九齡《謝蒙太子書頌狀》
④惟有微命,不知所圖,無任感戴惶悚之至。張九齡《謝賜衣物狀》
⑤臣不敢以微命蔽塞聰明,亦非敢欲陛下頓息刑罰。陳子昂《諫用刑書》
我們把“三尺微命”合起來就可以明確知道王勃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即我王勃年幼無知性命卑微?!叭摺睆娬{(diào)或謙稱自己的年幼無知。這樣理解,與上面所舉到的使用“三尺童子”的語例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拔⒚蓖怀龅氖亲约盒悦谋拔?。
那么,王勃在這里為什么用“三尺”,而不用“童子”或“三尺童子”呢?筆者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王勃用詞的講究與行文的工整。因為文中前面已經(jīng)用過“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 這里如果再用“童子”,就犯復(fù)了;如果用“三尺童子”,則使得句式不整齊。
綜上所述,“三尺微命”確切的意思是“童子微命”,表達的是“年幼無知,性命卑微”。
[作者通聯(lián):云南會澤縣實驗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