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純
眾所周知,歷史學習與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和心理教育具有重要聯系。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使學生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形成正確的民族意識和國際意識,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具有責任感;通過歷史教學,可以使學生從歷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中,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真誠、善良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歷史教學,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歷史中蘊涵的自然美、社會美及人格美,參與美的創(chuàng)造和實踐,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情趣。因此,歷史學科在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學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四大發(fā)明”這一子目時,筆者在簡要分析這幾大發(fā)明對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近代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了。有個學生發(fā)言說:“老師,據我所知,后來外國人利用火藥,制造大炮,侵略中國還搶走了很多、很多的寶貝,大量的東西現在還存放在他們的博物館里呢?!?/p>
隨著這一觀點的拋出,全班一下子進入了亢奮的狀態(tài)。我就索性開展全班大討論。班級內的觀點越來越多,最后都集中到這樣兩個問題上:(1)有關戰(zhàn)爭與和平的討論。(2)有關科學發(fā)明是雙刃劍的觀點。尤其是對于第一個問題,班級里似乎出現了兩個派別,男生好戰(zhàn)派和女生的主和派,兩派你來我往,針鋒相對。
“我覺得不該有戰(zhàn)爭,一旦打仗就會有很多人傷亡,他們的家庭就會破滅?!?/p>
“我覺得有時戰(zhàn)爭也不可避免。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為的就是通過戰(zhàn)爭讓以后沒有戰(zhàn)爭?!?/p>
“但是,戰(zhàn)爭畢竟是殘酷的,是一種殺戮,是對人生命的不尊重?!?/p>
“不,有時戰(zhàn)爭也是維護和平的手段?!?/p>
“我們完全可以像原始社會那樣,人和人之間平等相處,沒有戰(zhàn)爭,沒有殺戮?!?/p>
……
臨近下課之前,我作了總結:生命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如何讓自己的生命不虛度,讓自己的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們意外的論證了和平與戰(zhàn)爭,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我們說和平是人類所向往的,和平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和平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希望大家珍惜和平、珍愛生命。
今天的課堂討論遠遠超出了我的設計和預料,而且今天原本制訂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我還是感到很高興、很有收獲。因為,當學生如此積極踴躍地表達觀點的時候,如果強壓下去,繼續(xù)我的教學過程,這沒有絲毫的問題。但是抹殺這些思維火花和思想觀點是非??上У?,學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是我們教師非常希望看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既然遇到了,那么應該讓它體現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而且很多的觀點能從學生口中說出,感覺非常了不起。
歷史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是生命的課堂,是生命教育的課堂。對于生命的思考,還遠沒有結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歷史課堂的教育效果,加強生命教育。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每當讀到這段文章的時候,不由地使人產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人的生命是一切的緣起,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沒有生命,自然無教育可言。教育因生命而發(fā)生,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為原點,關懷生命,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任何無視生命、偏離生命、摧殘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異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梢?,教育的起點就是“人”,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點。21世紀教育改革的呼喚越來越多地關注生命,關注生命將是人類在教育觀念上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作為教育的一門學科——歷史,在其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勢必滲透著“生命教育”的內容。如今,面對著“以人為本”的《歷史課程標準》,我們歷史教師更應該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生命教育。
在歷史課堂彰顯生命的價值,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思考:
一、教學內容的“生命化”
在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生命”的例子。教師可以加以利用,正面和反面的案例皆可。
正面的案例有:
1.韓信。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幫助劉邦得天下。那么教師在此基礎上應該注意加強總結性的語句,要求學生分析韓信的性格、品質,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p>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于此。”——《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2.司馬遷。在秦漢文化中,講起司馬遷與《史記》,教師可以引用《報任安書》中的這樣一段文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保ǜ咧姓Z文課本第六冊)那么這段話其中的重要含義,應該讓學生細細地體會,要學習珍惜生命,體會到生命的不易。
3.勾踐。在第一章第五節(jié)中,講到吳越爭霸,肯定要講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勾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于此乎?”種曰:“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饹翟,齊小白饹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反面案例有:
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他不善于用人,剛愎自用,燒殺搶掠,失去民心,最終公元前202年,垓下被圍,四面楚歌,在烏江前自刎。當時他完全有機會“東山再起”,但他卻放棄了并自刎于烏江。
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這些案例,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多一些讓學生思考,讓他們感悟到生命的可貴。就像每當讀到這段文章的時候“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不由地使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二、教學方式的“生命化”
既然教學內容是“生命化”的,那么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是“生命化”的。因為充分感受、深刻理解、全面認識“生命化”的歷史需要這些充滿活力,洋溢朝氣的年輕的生命。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就是他們在與前人切磋認知、交流思想、交融情感,這一過程也是學生思想洗禮、品質塑造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蓬勃朝氣和生命活力的課堂。
生命化的歷史課堂教師應該有充分的與預設,然而這種預設并非是教師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答案,答案的由來應該是學生思考的結果,而且這種答案是精彩紛呈的。生命化的歷史課堂呈現的方式應該是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是師生進行深入的探討,而并非是教師滿堂對學生進行灌輸。在生命化的歷史課堂中師生之間凸顯的不僅僅是人格上的平等,更是智慧上的平等;生命化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出問題,發(fā)表觀點、展示能力的平臺,這樣的生命化的歷史課堂應該是合作、靈動和激情的。生命化的歷史課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應該融合多媒體教學、視頻、圖片、音樂等,真正彰顯“生命課堂”特色。
歷史的課堂是有生命的,而我們教師更要做一個生命型的教師。如果把教師作為一個高級技工或工程師,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有問題的。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僅僅是教知識,而是關注人的完整生命。知識不能成為目的,知識必須有助于人的發(fā)展。教師的職業(yè)性質發(fā)生了根本變革,關注的對象由“知識”“教材”轉變?yōu)椤皩W生”“生命”。教師的角色必須跳出和超越傳統(tǒng)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教師的任務不局限于灌輸知識,而著眼于培養(yǎng)、教育人。教師的作用不僅在于教書,更在于育人,在于創(chuàng)造精神生命。所以在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和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讓歷史課堂,充滿無限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