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琛,程 煒,曾小云,娜麗瑪,杜國利,權 莉,朱 筠
(1.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2.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社會工作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醫(yī)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需求調查分析
張明琛1,程 煒2,曾小云1,娜麗瑪1,杜國利1,權 莉1,朱 筠1
(1.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2.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社會工作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目的 明確醫(yī)學生對內科學雙語教學的認知、需求和評價。方法 對190名醫(y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25.14%學生可聽懂50%以上專業(yè)英語,39.10%學生70%以上聽不懂。內科學雙語教學,70.29%的醫(yī)學生支持開展。其主要影響因素為:83.18%學生的因素,78.64%師資質量,57.23%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結論 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和雙語師資力量是保證雙語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
雙語教學;內科學;醫(yī)學本科生
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內科學作為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也不斷涌現(xiàn)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現(xiàn)今國際醫(yī)學交流中,英語是最主要的信息交流語言載體,因此雙語教學成為高等醫(yī)學教育走向國際化的敲門磚、奠基石。雖然2001年教育部就倡導對本科教學開展雙語教學,但至今雙語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沒有全面鋪開。2004年新疆醫(yī)科大學部分專業(yè)嘗試進行雙語教學,但效果不理想[1]。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明確醫(yī)學生對內科學雙語教學必要性、可行性及評價,才能為內科學雙語教學的目標、方法及途徑等提供科學依據(jù)。
研究對象為新疆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2010級五年全日制本科學生,共192人。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涉及當前的英語水平、對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授課方式、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及對既往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等。調查過程集中發(fā)放問卷,被調查者當場無記名填寫并收回問卷。190人接受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79份,有效率94.2%。
2.1 參與調查的醫(yī)學生公共英語及專業(yè)英語水平
被調查學生中82.11%達到或超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但僅有10.13%的醫(yī)學生偶爾閱讀專業(yè)英語,有77.71%醫(yī)學生借助工具詞典仍無法進行專業(yè)英語書籍的閱讀。由此,提示目前確實存在公共英語和專業(yè)英語脫節(jié)。學生從中小學開始接觸公共英語,多數(shù)已經(jīng)有了較扎實的公共英語基礎,但專業(yè)英語卻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少量接觸。針對既往基礎課程雙語教學評價中,僅25.14%學生可聽懂50%以上專業(yè)英語,39.10%學生70%以上專業(yè)英語聽不懂,提示專業(yè)英語基礎薄弱成為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2]。專業(yè)詞匯發(fā)音難、理解難、記憶難的問題是專業(yè)英語學習中的難點和普遍問題。醫(yī)學專業(yè)詞匯有其特殊的構詞方法,包括前綴、后綴、派生和復合等,有從生活常用詞引申出來的醫(yī)學含義;有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德文、俄語、日語等多國文字的詞匯;還有其專門的發(fā)音特點,元音、輔音、重音等;由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所收獲。
2.2 醫(yī)學生對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評價
支持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的醫(yī)學生占69.26%,同時超過50%的醫(yī)學生認為通過雙語教學可以了解國外先進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同時提高專業(yè)英語水平(圖1)。對53名不支持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的學生進一步分析原因:67.54%的學生擔心雙語教學會影響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知識難點的掌握,并且有36.42%的學生認為這種影響很大;14.35%的學生顧慮語言問題會影響師生間的溝通。這表明醫(yī)學生對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對內科學雙語教學的效果有顧慮但不存在抵觸情緒。內科學雙語教學確立的初級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內科疾病理論知識及一般內科疾病診治原則的基礎上,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了解內科學最新的前沿進展;同時將課程教學與專業(yè)英語有機結合起來,以全面提高學生獲取信息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醫(yī)學生對雙語教學的期望受益與教師對雙語教學在內科學教學中的定位一致,因此,對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在思想認識上的學生和老師是統(tǒng)一的。這與其他調查結果相似[3]。
圖1 學生對開展雙語教學的態(tài)度
2.3 醫(yī)學生對進行雙語教學可行性及影響因素的認知
34.64 %的學生認為目前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可行,30.71%學生不明確,34.60%學生認為目前開展雙語教學條件不可行。認為不可行的62名學生中,56.41%英語達到國家6級,32.32%英語未通過國家英語4級;同時這些學生對既往基礎課程雙語教學效果均評價為不滿意,87.15%認為雙語教學影響了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由此可見,雖然學生普遍支持開展雙語教學,但對目前開展雙語教學的可行性60%以上持有質疑;主要原因是由于既往雙語教學未達到理想教學目標。雙語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而英語只是教學語言或教學工具,雙語教學不能背離該學科的教學目標,不應以傳授英語技能為目的,不應為了教學語言而犧牲了教學目標。因此,保證內科學雙語教學質量是改善學生對雙語教學可行性質疑的關鍵。
影響內科學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多項選擇),學生認為83.18%是學生的因素,78.64%是師資質量,57.23%是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43.62%是教材的選擇, 36.24%是教學環(huán)境。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似[4]。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對雙語教學態(tài)度不同、英語基礎高低差異,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內科學雙語教學方式、方法是個難題。師資力量中,72.15%的學生認為授課老師的英文口語水平是關鍵;由此,雙語教學對授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雙語教學有三種常見模式,分別為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immers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和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l)。63.51%的學生認同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26.49%傾向于過渡式模式。
2.4 醫(yī)學生對既往雙語教學效果的評價
27.1 %的學生對既往雙語教學效果滿意,53.62%認為一般,19.35%學生不滿意。51.26%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影響了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同時僅有23.47%學生通過雙語教學提高了專業(yè)英語水平。由此可見,目前雙語教學效果不理想。
3.1 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水平
研究顯示:醫(yī)學生進行內科學雙語教學最主要的顧慮是雙語教學影響學習內容的接受。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語言是教學傳遞知識的主要載體,薄弱的專業(yè)英語基礎成為制約雙語教學的瓶頸。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水平,是順利開展雙語教學的前提[5-8]。目前大多數(shù)醫(yī)學生已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這為他們的專業(yè)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學校可以營造全校師生學習專業(yè)英語的氛圍,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英文講座,提高師生的專業(yè)英語學習熱情,使醫(yī)學生從入校開始接觸專業(yè)英語。同時,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專業(yè)英語競賽,設立榮譽獎項,增添學習專業(yè)英語的動力。本研究結果提示:在既往的雙語教學中,僅25%的學生可以聽懂50%以上的專業(yè)英語。針對專業(yè)英語單詞的特殊性,可以在專業(yè)英語課程中額外增加醫(yī)學術語(medical terminology)部分,專門講解醫(yī)學專業(yè)單詞構詞、發(fā)音特點。同時,課前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相關的聽力、視頻材料,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雙語接受能力。只有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基礎,雙語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2 雙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雙語教學不但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jīng)驗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特別是英語口語。專科教師缺少的不是專業(yè)知識,而是專業(yè)知識的英語交流。由于英語口語水平受限,有些教師授課照本宣科、滿堂灌,與學生沒有交流、課堂氣氛沉悶。能夠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不僅專業(yè)知識精深,而且英語的講授水平也應較高,能用英語表達專業(yè)知識和解釋專業(yè)詞匯將學科知識和外語結合起來,同時講課是一門藝術,應重點突出,一語道破,注意有張有弛,要給學生留有思考和喘息的時間??梢岳矛F(xiàn)有師資中有海外工作、求學并且專業(yè)過硬的教師擔任教學組長帶隊學習英語,對教師進行定期英語培訓, 有條件的還可讓教師參加外語口語專業(yè)培訓和短期出國培訓等途徑提高專業(yè)英語的表達水平。邀請國際專家來科室指導工作,既掌握了醫(yī)學領域的國際先進知識技術, 又可以學習正確、標準的專業(yè)英語表達,推動整個教研室的雙語教學水平和能力。新疆醫(yī)科大學招收臨床專業(yè)國際留學生;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英語優(yōu)勢,提高公共英語的交流。同時由于雙語教學需要教師多付出3~4倍的勞動,因此在教學經(jīng)費、職稱晉升上應給予傾斜。只有具備了能運用雙語進行專業(yè)教學的高水平師資, 雙語教學體系才會有一個穩(wěn)固扎實的基礎得以順利開展。
3.3 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的選擇
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影響雙語教學的重要因素。雖然63.5%的學生認同保持型雙語教學模式,僅26.5%傾向于過渡式模式。但由于保持型是學生只在部分章節(jié)中采用雙語授課,而其它章節(jié)還是純漢語教學,這種模式會導致學生學習只理解一些膚淺的片斷的知識點,無法達到提高外語水平和將來參與國際交流的目的;而過渡模式是在授課中采取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在課程開設初期先穿插進行外語教學,后經(jīng)過講解的不斷深入,學生理解能力的增強和專業(yè)知識的提高,可以過渡到全英文授課的模式。故,在內科學雙語教學還是應當采用過渡式教學模式,遵循“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則實施遞進式的雙語教學。以《內科學》中內分泌章節(jié)為例,在總論、甲狀腺疾病和糖尿病授課中英語所占比例逐漸從20%增加到40%左右。雙語教學中,由于教師英語表達不如母語流程,學生擔心英語表達出錯,師生互動少、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明顯減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并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教師恰當?shù)恼Z調和表情可使學生精力集中,課堂中還可以通過典型的圖片、有趣的病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多鼓勵、多啟發(fā),少批評、少嘲笑。在發(fā)現(xiàn)學生有聽不懂的表示時應該及時重復或用母語重新講解,不應該過于拘泥于英文講授。同時,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認知反映和學習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建立師生之間雙語交流的常態(tài)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及時交流,是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
綜上所述,雖然既往雙語教學效果不理想,但醫(yī)學生仍支持開展內科學雙語教學,并且具備良好的公共英語基礎。目前影響雙語教學順利進行的主要障礙是學生專業(yè)英語薄弱和教師專業(yè)英語交流受限,可通過“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則進行內科學雙語教學。
[1] 劉燕玲, 張慧霞, 陳煜, 等. 我校開展大學生雙語教學的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 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1, 34(4): 438-440.
[2] 王芳, 張琳, 牟艷晉, 等. 對七年制醫(yī)學生實施雙語教學的調查分析[J]. 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1, 10(2): 183-185.
[3] 胡曉霞, 陳莉, 呂書晴, 等. 探討在內科學臨床教學中普及雙語教學[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2012, 30(7): 29-30.
[4] 田冬霞, 陳化, 陸于宏. 醫(yī)學生對醫(yī)學倫理學雙語教學之認知及需求的調查分析[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 2014, 27(3): 414-416.
[5] 王菲, 楊文卓, 李元玲, 等. 雙語教學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3, 12(3): 280-282.
[6] 孔晉亮, 巫艷彬, 蔡雙啟, 等. 呼吸內科雙語教學探析[J]. 醫(yī)學信息, 2013(11): 11-12.
[7] 蔣麗娜, 張從勝, 胥彩林, 等. 醫(yī)學免疫學的雙語教學模式[J]. 醫(yī)學研究與教育, 2013, 30(5): 106-109.
[8] 武金霞, 周艷芬, 孫磊.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實踐[J]. 醫(yī)學研究與教育, 2010, 27(6): 87-89.
(責任編輯:高艷華)
Analysis of medical students’ intention o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internal medicine
ZHANG Mingchen1, CHEN Wei2, ZENG Xiaoyun1, NA Lima1, DU Guoli1, QUAN Li1, ZHUN Jun1
(1.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First Affi 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2. Social Work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Objective To obtain satisfactory effect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 third grade medical students in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urveyed on their cognitive demands of internal medical 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190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wi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More than 80% medical students had reached or exceeded the four level national English test, but only 10.05% of them occasionally read professional English. Meanwhile 25.14%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more than 50% professional English, 39.10% students only could understand less than 30% professional English. 70.29% students supported to carry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ternal medicin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lingual teaching were: (1) the English level of the students (83.18%); (2) th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78.64%); (3) teachers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 accounted for 57.23%. Conclusion Improving medical English levels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ty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for promoting bilingu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bilingual education; internal medicine; medical undergraduates
10.3969/j.issn.1674-490X.2015.04.019
G420
A
1674-490X(2015)04-0086-05
本文引用:張明琛, 程煒, 曾小云, 等. 醫(yī)學生內科學雙語教學需求調查分析[J]. 醫(yī)學研究與教育, 2015, 32(4): 86-90.
2015-06-02
新疆醫(yī)科大學教育改革項目(YG 2013031)
張明?。?976—),女,山東招遠人,副教授,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內分泌研究。E-mail: zhangmc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