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笨梢?,語文學科的價值并不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確保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價值進行概述,以期能夠為學生健全地發(fā)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一、精設導語,導入新課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師情感的外顯性和豐富性,教師的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教師備課時要精心設計充滿人情味的語言導入新課,把學生引領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情感世界,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溝通,對學生進行情感渲染,撥動學生心靈之弦,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和諧共振,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積極、主動探索的欲望,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善于選取初中語文教材中情感認知教育的素材
語文老師要善于從平時的語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冊的課文《生命,生命》,作者通過描繪危險境地中不斷掙扎的飛蛾,墻縫中不斷生長的瓜藤,聽診器中不斷傳出來的心臟的搏動,熱情謳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動。又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過描繪春天嫩綠的小草和樹葉、美麗的花朵、可愛的小鳥、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勞作的老農(nóng),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春天,語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朝氣蓬勃,達到情感認知的教育目的。
三、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的,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勇于探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去營造課堂氛圍,也就是制造懸念。比如在《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中,通常學生對于古文是沒有什么學習興趣的,覺得死板,沒有新意,課堂氛圍過于枯燥,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具體怎么去做呢?比如,在老師講到“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設下懸念,“行者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他該怎么辦呢?”學生好奇的天性,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去學習。學生秉著好奇的天性,會繼續(xù)順著老師的思路學習,有了這樣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在愉快的氛圍中度過了課堂時光,還對課文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文學情景
初中語文教學更加傾向于用文字來表達感情,而這些感情都是根據(jù)特定的情景產(chǎn)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要根據(jù)文中的情節(jié)進行模擬或者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或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態(tài)。比如在學習《春》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等媒介,把春的景象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春給他們帶來的美,通過這些手段可以充分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在這個時候老師就可以通過這些引出《春》這篇文章,利用文章中優(yōu)美的文字去吸引學生,讓他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的愉悅感情。
五、對文章進行渲染,引導學生進入情景
教師在課堂上也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于死板,可以通過一些肢體動作或者面部表情等,對文章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等進行描述或者刻畫,通常老師的肢體動作或者面部表情等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遠遠大于文字對學生的感染力。當教師讀這段話的時候,可以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不但要把握好聲音的高低和節(jié)奏等,還要把作者所蘊含的感情和激情都表達出來,在讀到這段的時候,課堂氛圍要的就不是往常的活躍、愉快的氛圍,而是要營造出悲壯的氛圍,讓學生融入課文中,使學生認識到黑暗社會對人民的殘害。
六、 情感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善于換位思考,進行角色互換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更新觀念,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轉(zhuǎn)變。長久以來,語文教師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師總愛把學生看成一個個任人擺布的物體。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尊重、欣賞、寬容和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其人格。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應以真誠為基礎。表里如一的真情實感是師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時常進行換位思考。遇到問題時,應自問:“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怎么想?怎么做?”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進行角色交換。只有這樣,師生之間地情感才會越來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有可能喜歡上你的語文課。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愛屋及烏”,意思是說,由于愛某一個人,連同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也都愛。如果師生之間關系好,相互尊重,學生從內(nèi)心感到自己的老師可親、可敬、可信、可愛,學生喜歡你,因此就會喜歡聽你講的課。“親其師而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語文教師若能經(jīng)常進行換位思考,角色互換,就能建立良好地師生關系,有利于搞好語文教學。師生之間有時產(chǎn)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及時解決,會導致過激的言行,使人際關系更加惡化。消解這種不快情感的最理智的方式就是心理換位——試著把自己置于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對方他也有自己的道理。教師經(jīng)常進行角色互換,建立良好地師生關系,是搞好語文教學的有利條件。
七、形象可感,直擊心靈
具體、可感、逼真的形象總是能對學生心靈產(chǎn)生直接的沖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文中表達的語言環(huán)境直觀的表達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形,進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表情、目光、體態(tài)、手勢等形體語言增強情感表達的形象性,使語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如在講授舒婷的《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時,語言上由低沉緩慢走向高亢迅疾的節(jié)奏,連同飽含深情的目光,張開懷抱的雙手,使學生感受到一個赤子對祖國的深情。當然,教學中教師也要根據(jù)不同情境、時間以及文本類型選擇不同的“傳情”手段。
新時期的教育發(fā)展形勢要求我們必須足夠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與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真正做到積極主動學習,促進德智體美的共同發(fā)展。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情感教育真正取得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