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紅
【摘 要】一句話,教師的閱讀教學方法陳舊,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所致。我根據(jù)自己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經(jīng)驗,認為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在此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閱讀教學;策略;初探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課時最多,耗費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整個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新課標的實施下,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十分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然而效果卻不大理想,許多學生仍然對試題中的閱讀題目心中沒底,丟分嚴重。這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盡量把課文講深講透,唯恐有遺漏;盡管有時也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也是圍繞著教師的灌輸而進行的。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新的課程理念將教師由課程的傳播者變?yōu)檎n程的開發(fā)者,教師不僅要活用教材,還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qū)、本班學生豐富的課程資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jù)與學生溝通所發(fā)現(xiàn)的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教材上沒有的,教師預先也沒有想到的,這種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培養(yǎng)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和使用語文的習慣。
二、轉變方式,激活資源
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一貫主張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在1963年的一則書簡中他說道:“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yǎng)成讀書之良好習慣?!比~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融合了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又吸收了國外先進教育科研成果,他的培養(yǎng)良好讀書習慣的觀點對我們當今的語文閱讀教學有著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課堂閱讀環(huán)境較為特殊,它既能進行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會受到群體的閱讀制約,因此,閱讀必須互動?!拔谋九c閱讀主體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惟有互動課堂才是流動的、鮮活的、生機的課堂,個性化閱讀結論的開放交流,暢所欲言,可充實完善自我,提升思考質量。
三、品讀感悟,高效閱讀
新的課堂,教師要善于啟發(fā)、激趣、組織學生學習,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靈活運用,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痹诖四繕讼拢瑸閿[脫陳舊的教育理念的束縛,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桎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提高閱讀的教學模式,嘗試如下。
(一)導入
恰當而精彩的導入是教學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導入方法有復習導入、背景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等,可根據(jù)文章特點和學生情況而選擇,以求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交流預習情況
有條件的可利用展臺,無條件的可分組交流,或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全班交流。提倡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鍛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有利于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豐富學生的見聞,促進學科間的滲透以及課內課外的聯(lián)系。
(三)品讀感悟
第一,讀: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指導學生按不同文體的閱讀要領進行閱讀,抓住關鍵詞句和語段整體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通過粗讀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要從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運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達意圖。正如葉圣陶所說:“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例如,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背影》,這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寫的散文。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背影”這條線索,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那么文中通過“父親的背影”飽含著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愛以及強烈的思念之情,就不難理解了。閱讀者在每次閱讀時都應帶著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閱讀的前提。因此在閱讀時,我們要尋找一個思維的突破口,對于一般作品而言,重點就在于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需求,就內容上,我們可以從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來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們可以從作品的文學樣式,結構形式安排,語言特色等來理解作品。
第二,品:精細閱讀,局部揣摩。指導學生養(yǎng)成圈點批注的習慣,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動人之處,揣摩詞句的表現(xiàn)力,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內在美質。例如,在教學《背影》中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寫了幾次“背影”,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在“車站買橘,刻畫背影”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文章除了寫父親的肖像、語言、動作等外,還寫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什么細節(jié)體現(xiàn)自己情感的?這樣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不難而知。
第三,悟:提高性閱讀,鑒賞文章特色。指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目的著眼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亮點、美點,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中,我還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除了寫父親的肖像、語言、動作等外,還寫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什么細節(jié)體現(xiàn)自己情感的?最后問文章選取“背影”這個角度來寫,好在哪里?讓學生去品讀感悟??v觀閱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讀書猶如品茗,只讀不“品”無法進入境界,多讀也無益;只“讀”不“悟”難于提升覺悟,于事亦無補。
(四)拓展延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本走向生活。
在這里我嘗試“讀”“品”“悟”去教學,它有助于我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從繁瑣的教案書寫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時間開發(fā)利用生活資源,實現(xiàn)從課上到課下的高效突出。實際教學中,我依據(jù)模式,依據(jù)實情,根據(jù)文章特點,發(fā)揮個人長處有創(chuàng)意地設計教學流程,在課上善于抓住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資源,個性發(fā)揮,充分展現(xiàn)語文學科的語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