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編劇史航告訴我一個很有趣的游戲,最早是從美國傳來的。這個游戲叫做“讀書之恥”,玩法很簡單:在一群朋友聚會的時候,輪流坦承一本自己本該看過實際上從未讀過的經(jīng)典名著。你說,沒看過莎翁沒什么,我連圣經(jīng)都沒讀過;我說,金牧師《我有一個夢想》我都沒聽完。
大家輪流坦白,往往能有各種驚人發(fā)現(xiàn),使得人們拍著大腿指著對方大笑:“平時看你濃眉大眼,原來也是這副德性啊。”所有人坦白完一輪,彼此相視一笑,氣氛無比融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心理游戲。在正常的社交活動里,一個博覽群書的人總是更容易得到大家尊敬,而讀書少則是一個負(fù)面屬性。每個人心目中都隱藏著一份書單,不一定都讀過,但一定不能承認(rèn)這一點(diǎn)。沒人愿意被當(dāng)面說“哎呀你怎么連這本書都沒看過”。于是,為了不暴露自己讀書少,大家會在聽到別人提到某某書時點(diǎn)點(diǎn)頭:“嗯這書不錯”——其實壓根沒看過。日積月累,習(xí)慣成了自然,壓力悄然堆積。
而這個游戲反其道而行之,讓大家都自曝其丑其短。要知道,一件丑事,一個人做了是丑事,所有人都做了,那就不怎么丟人了。大家輪流對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約進(jìn)行挑戰(zhàn),等于每個人都卸下自己的一片面具,壓力自然就隨之釋放。
這個游戲在中國玩,比在美國玩更加有趣。因為中國有幾千年的讀書傳統(tǒng),讀書已經(jīng)被視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義務(wù),一種道統(tǒng)。小時候《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總得背一遍吧?稍大一點(diǎn),《唐詩三百首》起碼得背個三分之一出來;再大些,《論語》《老子》得通讀一回吧?還有兩司馬三曹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諸子百家,都要略有涉獵不是?在書店里放眼一掃,隨便就能發(fā)現(xiàn)諸如“你不得不讀的中華經(jīng)典100本”“中國人必讀的10本世界名著”之類的系列叢書。讀者還都吃這一套,一箱一箱地往家里扛,仿佛少看了一本,就會被社會淘汰了似的。在這種“必讀”高壓之下,玩起“讀書之恥”來,挑戰(zhàn)禁忌的快感格外強(qiáng)烈,釋放出來的壓力也就特別大。
標(biāo)榜自己讀過什么書,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偶爾試著坦承自己沒讀過什么書,也未必是壞事。就像李小龍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p>
(選自《看天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