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功能主義與物理主義的趨同與分異
        ——評當代心靈哲學的走向*

        2015-05-16 09:41:41陳曉平
        現(xiàn)代哲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功能主義塞爾主義

        陳曉平

        功能主義與物理主義的趨同與分異
        ——評當代心靈哲學的走向*

        陳曉平**

        功能主義在當代心靈哲學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似乎與物理主義有著不解之緣,被分為非還原的物理主義與還原的物理主義。一方面,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在理論上面臨兩難困境,使之在物理主義和非還原論之間不可得兼;另一方面,還原的物理主義在“中文屋”論證和“感受性問題”面前遭受挫敗,同樣面臨嚴重的困境。看來,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已經面臨絕境,擺脫物理主義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論的某種回歸。

        功能主義;物理主義;二元論;“中文屋”論證;圖林機

        當前心靈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功能主義,確切地說,是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asphysicalism),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普特南(H.Putnam)、福多(J.A.Fodor)和布洛克(NedBlock)等人。他們又以“非還原的物理主義”(nonreductivephysicalism)自許,這樣便與戴維森(DonaldDavidson)的非則一元論(anomalousmonism)合流,形成物理主義的二元論,即基于個體一元論的性質二元論或類型二元論。與之不同,金在權(JaegwonKim)則把功能主義歸入還原的物理主義,亦即類型一元論,屬于功能主義中的非主流派。功能主義與物理主義似乎有著某種不解之緣,其“緣分”就在于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原則”。

        一、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原則”及其表述

        可以說,一切功能主義者都接受一個基本原則即“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原則”(thephysicalrealizationprincipleoffunction),各派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對此原則做出不同的解釋。簡單地說,此原則聲稱一切功能都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得以實現(xiàn)的,或者說,不具備物質基礎的功能是不存在的?,F(xiàn)以金在權對該原則用于心理功能的表述為例給以進一步的分析,其表述是:

        如果某事物x在時間t具有某種心理性質M(或在某種心理狀態(tài)M之中),那么x是一個物質事物(materialthing),并且之所以x在t具有M是基于這一事實:x在t具有某種物理性質P,并且在x中P實現(xiàn)M。①Kim,J.,PhilosophyofMind,Kolorado:WestviewPress,1996,p.74.

        這個原則也可表達為:心靈(如果存在的話)必須被物理地具體化(tobeembodied)。金在權稱之為物理主義的基本特征,也是物理主義的“形而上學命題”(metaphysicalthesis)②Ibid.,p.74.,并進一步解釋道:“它說的是,任何展現(xiàn)出心理性(mentality)的事物必須是一個物理系統(tǒng),如一個生物有機體。盡管心理性觀念允許非物理實體具有心理性,但是根據(jù)這一原則,世界就是如此構造的,即只有物理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心理性質——也許因為只有它們存在于時空之中。此外,這個原則要求每一個心理性質必須是基于物理的?!雹跧bid.,p.74.

        我們看到,金在權在這里把兩對概念混而用之,似乎它們是同義的:一對是“一個事物”(athing)和“一個系統(tǒng)”(asystem),另一對是“性質”(property)和“功能”(function)。事實上,這種混用在當今心靈哲學文獻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筆者看來,每一對中的兩個概念都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具體地說,“一個事物具有某種性質”和“一個系統(tǒng)具有某種功能”,這種對應性不能隨便打亂,否則會造成范疇性錯誤。應該說,一個事物具有某種性質是靜態(tài)說法,屬于認識論范圍;而一個系統(tǒng)具有某種功能是動態(tài)說法,屬于實踐論范圍;這兩對概念分屬于哲學的兩個基本領域。

        從認識論上講,一個事物也就是一個實體。實體是抽象的和沒有具體內容的,但卻具有某些性質,使它成為可以辨認的,并與其他實體區(qū)分開來。實體和性質共同構成一個事態(tài),“實體-性質-事態(tài)”是認識論形而上學的基本范疇之一。從實踐論講,一切對象都是相對于一定目的而言的,因此對象不再是單純的實體及其性質,而是具有某種功能的結構系統(tǒng)。結構是復雜的,包含若干要素甚至若干子系統(tǒng),并在動態(tài)的因果關系中實現(xiàn)其功能。因此,“功能結構-功能意義-功能系統(tǒng)”是實踐論形而上學的基本范疇之一。必須強調,結構和功能的關系不能看作實體(事物)和性質的關系。借用金在權有時比較正確的說法:功能化就是因果關系化或外在化,這個過程也就是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①Kim,J.,MindinaPhysicalWorld,p.98.顯然,這樣的功能化是實體及其性質之間所不具備的。

        當然,認識論和實踐論是密切相關的,在一定條件下,“實體”和“性質”、“系統(tǒng)”(功能結構)和“功能”(功能意義)這兩對概念也可交換使用,但需要小心處理。當把一個系統(tǒng)看作一個事物時也可談論它的性質,比如,這個系統(tǒng)是物理的,而那個系統(tǒng)是非物理的或心理的,此時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談論系統(tǒng)的;當把一個事物看作一個系統(tǒng)時也可談論它的功能,比如,心臟這種事物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功能,此時是從實用或實踐論的角度談論心臟的。這種說法只是一種變通或引申的說法,應與這些概念的應有之義相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對于心靈哲學的討論非常重要。

        前面提到金在權關于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的表述,其中就把個體性的事物和整體性的系統(tǒng)混為一談。我們知道,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是多重的,從而引起“多重實現(xiàn)”問題。為此,金在權提出多重實現(xiàn)局部化的理論,即把多重實現(xiàn)看作析取命題而非析取謂詞。謂詞是有空位的,必須將其空位填入個體詞后才能成為命題。既然作為實現(xiàn)者的物理性質P1或P2(多重實現(xiàn)所涉及的物理性質P可以是無限多的,在此為方便起見,只討論兩個物理性質)被表達為一個析取命題即P1(s)∨P2(s),那么,被還原性質M相應地被表達為M(s),進而把多重實現(xiàn)表述為:[M(s)P1(s)]∨[M(s)P2(s)]。其中每一個支命題表達一個局部還原:左邊M(s)P1(s)表達M對P1的局部還原,右邊M(s)P2(s)表達M對P2的局部還原。問題在于,填入謂詞空位的s表示什么?

        金在權談道:“為什么一個系統(tǒng)s在時間t會例示M?因為它正在時間t例示P1,并且在一種系統(tǒng)中P1是M的一個實現(xiàn)者,這種系統(tǒng)正是s?!雹贙im,J.,MindinaPhysicalWorld,p.111.這段話也適用于P2??梢?,填入謂詞空位的s表示一個系統(tǒng),并且對于M、P1和P2來說這個系統(tǒng)是同一個,即M(s)、P1(s)和P2(s)。這又引起一個新的問題:心理層次的系統(tǒng)同其物質實現(xiàn)者的系統(tǒng)為什么是同一個呢?金在權對此沒有給以明確的說明。不過,從他關于功能的物理實現(xiàn)的表述可以引申出這樣的回答:“世界就是如此構造的,即只有物理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心理性質?!辈⑶艺f,這是物理主義的一個“形而上學命題”,不必再問為什么了。

        對于筆者而言,一方面我有充分理由拒絕物理主義的這一形而上學命題,這一點在其他文章已經論述;③陳曉平:《感受性問題與物理主義——評金在權“接近充足的物理主義”》,《哲學分析》2015年第4期。另一方面筆者要指出,金在權混淆了兩個命題,即“某物具有某種性質”和“某系統(tǒng)具有某種功能”,這使他關于功能實現(xiàn)的表述不乏混亂之處。比如,在金在權關于“物理實現(xiàn)原則”的表述中,“x在t具有某種物理性質P,并且在x中P實現(xiàn)M”這句話就是令人費解的。前半句中的x表達事物,可以表示為P(x),屬于認識論的表述;后半句中的x則是把P和M包含在內的系統(tǒng)s,它說的是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實現(xiàn)”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具有”關系,因而屬于實踐論的表述。表達“實現(xiàn)”關系的手段應該是模型或更為復雜的命題,作為功能定義的拉姆齊表達式,而不是將認識論命題P(x)簡單地替換為P(s)。金在權和許多功能主義者常常做這種簡單替換,這犯了范疇性的錯誤。

        無獨有偶,塞爾(JohnSearle)以不同于筆者的方式強調了兩個范疇的區(qū)別。他說道:“哲學上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明確世界的兩類特征,即那些獨立于任何觀察者而存在的內在特征和那些相對于觀察者或使用者而存在的特征。例如一物體有質量,這是它的內在特征。如果我們都死了,它仍然會有質量。但是,同一物體是個浴缸,這不是它的內在特征,它只是相對于使用者或觀察者而存在,使用者和觀察者賦予它浴缸的功能。有質量是內在的,成為浴缸卻是相對于觀察者的。這就是為什么自然科學領域會研究質量,卻沒有浴缸的自然科學?!雹伲勖溃菁s翰·塞爾:《心靈的再發(fā)現(xiàn)》,王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頁。

        在筆者看來,塞爾所說的物體的內在特征和外在的功能特征,分別相當于對象的認識論特征和實踐論特征。塞爾也把這種區(qū)分看作哲學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而當今心靈哲學中的許多錯誤來源于對這兩個范疇的混淆。

        二、從心腦同一論到功能主義

        在還原的物理主義中,除了金在權基于功能還原模型的理論以外,還有一種理論是基于實體-性質范疇的,即所謂的“心腦同一論”(mindbrainidentitytheory)或“心理物理同一論”(psychophysicalidentitytheory)。心腦同一論的基本觀點就是把心理狀態(tài)看作大腦這種物質實體的一種性質,而性質是從屬于實體的,因而心理從屬于大腦。這就是說,只有大腦是實體,而心理狀態(tài)不是實體;或者說,心理狀態(tài)與大腦是同一種實體。正如白色是雪的性質,只有雪是實在的物體,而白色不是;如果說附著于雪的白色也是實體,那它便和雪是同一種實體。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心腦同一論屬于還原的物理主義,亦即類型物理主義。不難看出,心腦同一論就是把心腦系統(tǒng)及其功能錯誤地當作大腦這種物質具有心靈這種性質的結果。

        心腦同一論的代表性文獻是費格爾(Herbert Feigle)發(fā)表于1958年的文章《“心理”和“物理”》②Feigle,H.,“The‘Mental’andthe‘Physical’”,Minnesota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vol.2,ed.H.Feigle,G. MaxwellandM.Scriven,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58.,和斯馬特(J.J.C.Smart)發(fā)表于1959年的文章《感覺和大腦過程》③Smart,J.J.C.,“SensationsandBrainProcesses”,PhilosophicalReview,68(1959):pp.141-156.。這兩篇文章曾經名噪一時,被稱為首次系統(tǒng)闡述心身問題的物理主義或唯物主義的著作,對笛卡爾的心身二元論給以“致命”的打擊,開創(chuàng)了當代心靈哲學的新紀元。然而,心腦同一論卻是短命的,僅僅幾年功夫便從頂峰跌落下來。不過,它在心靈哲學中所開創(chuàng)的物理主義或唯物主義風氣卻延續(xù)至今。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降,心身問題的主旨幾乎就是為心靈在物理世界中找尋位置。

        致使心腦同一論迅速凋零的力量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反駁,即由戴維森提出的非則一元論和由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實現(xiàn)(multiplerealization)論證。后一論證首次出現(xiàn)于普特南1967年發(fā)表的文章《心理謂詞》④Putnam,H.,“PsychologicalPredicates”,inW.H.CapitanandD.D.Merrill,eds.,Art,Mind,andReligion,Pittsburgh:UniversityofPittsburghPress,1967,pp.37-48.,該文成為功能主義興起的標志。功能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把心理性質看作功能性質,并處于較高的抽象的層次上,而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性質則處于較低的層次,高層性質是由低層性質實現(xiàn)的。這一思想引發(fā)了認知科學(cognitivescience)的興起,認知科學和功能主義幾乎是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功能主義為認知科學提供了形而上學和方法論的基礎。

        戴維森的非則一元論的興趣點與功能主義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告訴我們,心理領域本質上是無規(guī)則的,因此不能成為嚴肅科學的研究對象,從而置心理學于完全不同于物理學的定位,以致賦予心理學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它堅持所有的個別事件都是物理的,包括個別的心理事件,因此受物理學定律的支配,從而賦予物理以最高的本體論地位??梢哉f,非則一元論與主流功能主義是殊途同歸的,同屬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或性質二元論。

        不過,相比之下,功能主義者在總體上較少關心形而上學問題,他們中間很少有人自覺地關心其理論在心身問題上所處的位置。功能主義者用以描述心理與物理之關系的關鍵詞是“實現(xiàn)”(realization),即心理性質被物理性質所實現(xiàn),盡管心理性質不等同于或不可還原為物理性質?!皩崿F(xiàn)”這一術語一經提出很快得以流行,這不是出于哲學的考慮,而主要是同計算機進行類比的結果,特別是基于這一思想:抽象的、數(shù)學特征化的計算機被具體的、物理的或電子的裝置加以實現(xiàn)。早期的功能主義者中很少有人試圖探尋和解釋實現(xiàn)關系對于傳統(tǒng)的心身問題意味著什么。

        不過,戴維森的非則一元論所包含的隨附性思想自然會得到功能主義者的青睞,特別是那些受多重實現(xiàn)論證影響較大的功能主義者尤為如此,因為隨附性概念恰好可以彌補功能主義所留下的形而上學的空白。心理性質隨附于物理性質這一隨附性命題,一方面凸顯了物理領域的基礎性地位,從而滿足了大多數(shù)功能主義者的物理主義訴求;另一方面,它并未蘊涵物理還原論,從而保護了心理領域的自主性。這正是大多數(shù)功能主義者所期望的。更重要的是,隨附性質對于基礎性質的不對稱性恰好符合功能的多重實現(xiàn)的特征,包括心理功能被生理地或物理地多重實現(xiàn)。

        這樣,由戴維森最早引入心靈哲學的隨附性命題得到功能主義者的熱烈響應,以至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達成布洛克所說的“反還原論的共識”①Block,N.,“Anti-ReductionismSlapsBack”,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11(1997):107-132.以及隨后的進一步強化。時至今日,這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或“非還原的唯物主義”)的立場一直是最有影響的形而上學立場;不僅在心身問題上是如此,而且在所有領域都是如此,即高層性質隨附于低層物理性質,亦即高層性質不可還原地依賴于低層物理性質。

        反還原共識的一個自然后果是使出現(xiàn)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突現(xiàn)主義(emergentism)得以復興。在實證主義的全盛時期,突現(xiàn)主義被貶低為偽科學的教條,其主張被看作含混的和不一致的。隨著還原的物理主義的衰落,突現(xiàn)主義可以說是“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在筆者看來,“突現(xiàn)”概念等同于“不可還原”或“非還原”概念,在這個意義上其內涵是清晰的和有價值的;相應地,突現(xiàn)主義就是非還原主義或反還原主義。除此之外的“突現(xiàn)”概念確實是含混的和不足取的,如把“突現(xiàn)”定義為“不可預測性”。因此,本文基本不涉及“突現(xiàn)”概念和突現(xiàn)主義,而是代之以關于“不可還原性”概念和非還原主義的討論。

        在當今心靈哲學中,功能主義占據(jù)主流地位。然而,“功能主義”這個概念卻存在很大歧義。布洛克評論說:“功能主義文獻中展現(xiàn)出奇異的分歧,其中最令人吃驚的分歧涉及功能主義和物理主義的關系。一些哲學家(阿姆斯特朗(D.M.Armstrong)、劉易斯(D.Lewis)和斯馬特等)主張功能主義,用以表明物理主義大概是真的;而另一些哲學家(福多、普特南和布洛克等)主張功能主義,用以表明物理主義大概是假的?!雹贐lock,N.,“Introduction:WhatIsFunctionalism?”,N. Bolcked.,ReadingsinPhilosophyofPsychology,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0,p.177.

        需要指出,布洛克所說的物理主義是指還原的物理主義或類型物理主義,而不是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或個體物理主義。布洛克把功能主義分為兩大陣營,即還原的物理主義陣營和非還原或反還原的物理主義陣營;阿姆斯特朗、劉易斯和斯馬特屬于前者,而福多、普特南和他自己屬于后者。后者代表功能主義的主流。

        前面提及,非還原的物理主義也叫做“個體物理主義”,而還原的物理主義也叫做“類型物理主義”。福多作為前者的代表人物最早把個體物理主義稱為“標記物理主義”(tokenphysicalism)。福多說:“標記物理主義僅僅是宣稱,所有為科學所談論的事件都是物理事件。”①Fodor,J.A.,“SpecialSciences,orTheDisunityofScienceasaWorkingHypothesis”,Synthese28(1974),p.100.據(jù)此,為科學所談論的心理事件也是物理事件。這里所說的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分別是心理事件的“標記”和物理事件的“標記”,也叫做“標記事件”(tokenevent)。所謂“標記事件”就是帶有具體場景標記的個別事件。例如,作為標記事件的疼就是標明具體時間和具體人物的疼,因而是個別事件,而不是一類事件。

        福多一方面堅持個體物理主義,另一方面堅持心理性質的因果性和不可還原性。他說道:“我并不真正認為精神是否物理的問題很重要,更不用說我們是否能夠證明它。然而,我想得到因果性地導致我抻手,我癢因果性地導致我搔,我相信因果性地導致我說……如果這些都不是真的,那么,我對任何事情所相信的一切實際上都是假的,那將是世界的終結?!雹贔odor,J.A.,“MakingMindMatterMore”,reprintedin his,ATheoryofContentandOtherEssays,Cambridge,MA:MIT Press,1990,p.156.在這里,福多表達了他的一個信念,即精神或心理對身體具有因果作用,因而精神或心理具有某種實在性和不可還原性。這一信念也是“亞里山大格言”(Alexander'sdictum)的體現(xiàn):是實在的就是具有因果力的。

        功能主義內部除了有形而上學立場的分歧以外,還在功能性質的表述方式上有所區(qū)別,主要分為兩派,通常被稱為“機器功能主義”(machinefunctionalism)和“因果理論功能主義”(causal-theoreticalfunctionalism)。前者的代表人物是普特南,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劉易斯。由于篇所限,下面我們著重討論機器功能主義。

        三、機器功能主義

        我們在前一節(jié)提到,普特南發(fā)表于1967年的文章《心理謂詞》改變了心靈哲學發(fā)展的方向,促發(fā)了心腦同一論的衰落和功能主義的興起。在筆者看來,這一轉變絕不限于兩種理論的更替,而是兩大哲學領域的更替,即將心靈哲學的戰(zhàn)場從認識論轉到實踐論。這個轉向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幾乎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轉變過來,就連心腦同一論的倡導者斯馬特也很快加入功能主義的陣營,盡管其還原論的立場沒有改變。布洛克所說的功能主義兩大陣營,其分水嶺與其說是對于物理主義的態(tài)度不同,不如說是對于還原論的態(tài)度不同,因而也可分別叫做“還原的功能主義”和“非還原的功能主義”。機器功能主義大致屬于非還原的功能主義。

        普特南主要是借助于圖林機(Turingmachines)來闡述功能主義的,這就是其理論被叫做“機器功能主義”或“計算主義”(computationalism)的原因。圖林機是由英國數(shù)學家和邏輯學家圖林(AlanM.Turing)提出的抽象的或理想的計算機。一個圖林機由如下幾個部分構成:③參閱Kim,J.,PhilosophyofMind,pp.80-85.

        1、一個分為方格的帶子,帶子在前后兩個方向上可以無限地延長。

        2、一個讀寫頭,它總是對準帶子上的某一方格。

        3、關于內部狀態(tài)(internalstates)的一個有限集,其元素為q0,…,qn

        4、一個有限的字母表,它包含符號b1,…,bm

        帶子上的每一方格有且只有一個符號(空白也可算一個符號)。機器的一般操作如下:

        A.在每一給定時刻,機器處于某種內部狀態(tài)qi,并且讀寫頭正在讀寫帶子上的某一方格。

        B.在每一給定時刻t,機器的動作完全取決于它在t時的內部狀態(tài)和在t時所讀到的符號。

        C.依據(jù)機器的內部狀態(tài)和它所讀到的符號,它做如下三件事情:

        1.讀寫頭用字母表中的符號替換所讀到的符號,即擦掉所讀符號,并寫上一個新符號(這兩個符號可以相同)。

        2.讀寫頭向左或向右移動一格(當計算完成時停機)。

        3.每一次移動后機器處于新的內部狀態(tài)(可以與前一狀態(tài)相同)。

        接下來,我們以正整數(shù)的加法為例來具體說明圖林機。這里對正整數(shù)n的表達是在連續(xù)的n個空格中各寫一個1?,F(xiàn)在所要考慮的問題是3+2等于幾,這個問題在帶子的空格中呈現(xiàn)為:

        # # 1 1 1+1 1 # #讀寫頭

        機器的初始內部狀態(tài)為q0,讀寫頭從第一個1開始,符號#表示問題的邊界。我們想要的結果是,當機器完成計算后停機,并且?guī)ё由舷噙B的五個空格里都出現(xiàn)1。即:

        ##11111###

        不難看出,機器可以通過多種程序達到這一結果。一種簡單的方法是讓讀寫頭往右移動,尋找符號+,然后把+替換為1;讀寫頭繼續(xù)往右移動,直到最后一個1,把它替換為#(#表示答案的邊界),然后停機。下面的“機器表”(machinetable)是一個完整的指令集,它定義了剛才描述的加法運算。

        TM1q0q 1 1 1Rq0#Halt+1Rq 0 # #Lq 1

        這一機器表記為TM1,其中的R和L分別表示向右移動一格和向左移動一格,Halt表示停機。最左邊一列是字母表中的符號,頂端一行給出機器的各種內部狀態(tài)。矩陣內的每一項目代表一個指令,它告訴機器在其讀到左邊的一個符號并且它處于頂端的某個狀態(tài)時必須做什么動作。例如,左上角的項目1Rq0告訴機器:如果你讀到符號1并且處于內部狀態(tài)q0的時候,請用1替換1,向右移動一格,并進入狀態(tài)q0(即保持同一狀態(tài))。緊接其下方的項目1Rq0告訴機器:如果你讀到符號+并且處于內部狀態(tài)q0的時候,請用1替換+,向右移動一格,并進入狀態(tài)q0。再下面一個項目#Lq1意為:如果你讀到符號#并且處于內部狀態(tài)q0的時候,請用#替換#(保持不變),向左移動一格,并進入狀態(tài)q1。右上角的項目#Halt表示:如果你讀到符號1并且處于內部狀態(tài)q1的時候,請用#替換1并且停機。不難看出,機器表TM1給出了圖林機為計算3+2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驟。

        圖林機的機器表是對機器動作的完全和詳盡的說明,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意義上把圖林機等同于它的機器表。既然一個機器表除了一組指令別無其他,這意味著圖林機可以在一定意義上等同于一組指令,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計算機軟件。當然,圖林機要付諸實現(xiàn),還必須具備實現(xiàn)軟件的硬件。

        我們注意到,機器表也給出有關圖林機的輸入-輸出描述,讀寫頭讀到最左邊的符號相當于“感覺輸入”,矩陣內的每一指令相當于“行為輸出”,輸入和輸出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內部狀態(tài)。將圖林機與人的心身系統(tǒng)作類比,心理就被看作一個圖林機的機器表,即計算機軟件;身體就被看作計算機的硬件,心身關系相當于軟件和硬件的關系。由于同一軟件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得以實現(xiàn)即所謂的“多重實現(xiàn)”,可見心靈和身體(物理)之間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即不具有等同性,所以心理不可還原為物理。這就是機器功能主義的基本思路。①功能的多重實現(xiàn)似乎與隨附性關系直接相關,其實只是間接相關。因為前者是動態(tài)的因果關系,而后者卻是一種靜態(tài)的關系。

        其實,不僅同一個軟件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實現(xiàn),而且同一個硬件也可實現(xiàn)不同的軟件。這樣說的理由之一是:對于輸入同一個問題和輸出同一個答案的計算機,可以執(zhí)行不同的計算程序即不同的機器表,因為關于同一個問題和同一個答案的機器表往往不只一種。例如,關于正整數(shù)加法問題,下面給出一種不同于TM1而更為簡潔的機器表,記為TM2:

        TM2q0q 1 1 #Rq11Rq 1+1Halt #

        具體到3+2=5的例子,讀寫頭按照機器表TM2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帶子上的第一個1替換為#,然后連續(xù)向右移動,一直讀到+,并把+替換為1,然后停機。此時帶子上有連續(xù)五個空格中都填有1。

        我們看到,雖然TM2與TM1輸入的問題和輸出的答案是相同的,但它們的計算程序是不同的,最終可以歸結為二者的內部狀態(tài)q0和q1是不同的。至于機器表中的內部狀態(tài)是什么?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但在一點上是明確的,即機器表的內部狀態(tài)是因果關系中的一個結點,它是“感覺輸入”和“行為輸出”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扮演特定的因果角色(causalrole)。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展示它所涉及的各種因果關系而把它的因果角色呈現(xiàn)出來,即q0和q1下方的各個指令。

        給出對應于各個內部狀態(tài)的全部指令就是給出機器表,這相當于金在權所說的外在關系化和功能還原,即把各個內部狀態(tài)還原為它們所對應的全部指令。由于這些指令都是物理上可執(zhí)行的,所以功能還原是物理主義的還原。這樣,從基于人腦-電腦的類比思路卻可以得出背離機器功能義的形而上學結論,即從非還原的物理主義轉變?yōu)檫€原的物理主義,金在權、阿姆斯特朗和劉易斯等就是如此。

        四、塞爾的“中文屋”論證及其生物自然主義

        為機器功能主義者所廣泛接受的一個論點是:生命體的心理可以表征為一個圖林機(機器表)。①參閱Putnam,H.,“PsychologicalPredicates”.這一論點的一個邏輯后承是:生命體是圖林機的生理-物理實現(xiàn)者。機器功能主義的這一主張是很強的,它不僅僅斷定了凡有心理功能的生命體必有圖林機,而且斷定其心理的結構就是圖林機的結構即機器表。然而,這么強的結論說到底只不過是基于人腦-電腦的類比,而類比只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因此,機器功能主義的這一結論在邏輯上是不可靠的。塞爾則通過“中文屋”論證從學理上給以進一步的反駁。

        塞爾構造了一個引起熱烈爭論的思想實驗,即“中文屋”論證(“Chineseroom”argument),用以表明心理不能等同于計算機運行的一套程序,無論這套程序多么復雜或多么“智能”。②參閱Searle,J.,“Minds,Brains,andPrograms”,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3(1980),pp.417-457.現(xiàn)設想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如塞爾本人)被關在一個屋子里,從事用中文“回答”中文問題的工作。中文問題從屋子的一個窗口遞進,塞爾的中文回答從另一個窗口遞出。塞爾“回答”問題時所依據(jù)的是一本英文規(guī)則手冊,該手冊系統(tǒng)地告訴塞爾如何從一串中文符號轉換成另一串中文符號。這種“翻譯”規(guī)則是純形式的,因為只是根據(jù)符號的形狀來轉換,而不是根據(jù)符號的意義。但是,對于屋外的一個中國人來說,塞爾是一個懂中文的人,因為他從屋里遞出的“回答”無論在語法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貼切的;也就是說,從“中文屋”的輸入-輸出關系上看,屋內的塞爾與一個真正懂中文的人做得一樣好。然而塞爾不懂中文,他在屋內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根據(jù)符號形狀和“語法”進行一些符號的操作;與之不同,一個真正懂中文的人在里邊做的事情是理解符號的意義并根據(jù)“語義學”進行操作。

        塞爾進而斷言,在計算機里邊發(fā)生的事情就和“中文屋”里發(fā)生的事情一樣,都是根據(jù)一套變形規(guī)則而對符號形狀進行處理。處理中文的計算機對中文的“理解”絲毫不多于中文屋里的塞爾對中文的“理解”。由此塞爾得出結論:心理不只是圖林機,因為心理不只是基于語法變形規(guī)則而對符號進行形狀變換的操作。

        塞爾進一步指出,無論把計算機程序設計得多么復雜和精密,單憑語形變換必定是產生不了意義的,而不產生意義就沒有心理。計算機程序只是對符號的形狀有反應,而符號的意義是與計算機的運作完全無關的。與此不同,我們的意向心理狀態(tài)如信念和欲望是有內容的,即它們意指或表示一些東西,而那些東西就是它們的意義,至少是意義的一部分。

        對于塞爾的“中文屋”論證,金在權評論道:

        評價塞爾論證的意義和力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盡管其直覺上的訴求和力量是不能否定的。但是,我們需要小心的是:塞爾案例的吸引力也許在于一些誤導性的假設,這些假設暗含在他對中文屋內所發(fā)生事情的描述之中。我們能夠同意塞爾的是,輸入-輸出等價性并不構成心理上的等價性;中文屋或塞爾與中文講話者在輸入-輸出上的等價性,并不表明中文屋或塞爾是一個真正懂得中文的系統(tǒng)。正如前邊已經指出的,當考慮一個系統(tǒng)是否具有心理性質的問題時,我們必須進入內部過程,即正在運行的那種程序。把鎖在屋內的那個人僅僅陳述為“操作符號”,那是有嚴重誤導性的。為假定那種已被執(zhí)行的復雜的語言過程,我們必須期望一種極為復雜和高度綜合的程序是必要的,那種程序的復雜程度也許遠遠超過現(xiàn)已寫出的任何計算機程序。這一點是很不清楚的,即是否有人能夠設法去做塞爾設想他自己在中文屋中所做的那些事情——在沒有扔掉規(guī)則手冊和學習一些真正中文的情況下。①Kim,J.,PhilosophyofMind,p.100.

        從金在權的反應來看,塞爾的“中文屋”論證至少沒有明顯的漏洞。金在權只是提出一些疑問,而不是反駁。在筆者看來,金在權的疑問不重要,而且容易回答。首先,塞爾的“中文屋”論證是一個思想實驗,與人們實際上能否做得到沒有直接關系。其次,語法變形規(guī)則無論編寫得多么復雜和精細,畢竟只是結構上的東西并且在原則上是物理可實現(xiàn)的,這與意義是否可實現(xiàn)沒有直接的關系。按筆者的論點來說,那就是功能結構可以還原,而功能意義不可還原。

        筆者進而認為,塞爾的“中文屋”論證是強有力的,它表明人的心理功能不僅有結構的一面,而且還有意義的一面。圖林機或機器表至多能夠還原心理功能的結構方面,而不能還原心理功能的意義方面。因此,機器功能主義把圖林機等同于人的心理是錯誤的。

        接下來我們討論塞爾在心靈哲學方面的形而上學立場。塞爾在其著作《心靈的再發(fā)現(xiàn)》中開宗明義地宣稱:“我要批判并克服心靈哲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唯物論’和‘二元論’傳統(tǒng)。因為我認為意識是主要的心智現(xiàn)象,所以我想先嚴格地用它自己的術語來考察意識,最終埋葬把心靈視為計算機程序的理論。”②[美]約翰·塞爾:《心靈的再發(fā)現(xiàn)》,第1頁。塞爾這段中的后一句話就是針對機器功能主義的,而前一句話是同時針對唯物主義一元論(物理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梢哉f,塞爾反對當前流行的一切心靈哲學理論,因而他必須另起爐灶。下面一段話則表明他的基本立場:

        心智現(xiàn)象是由大腦中的神經生理作用導致的,其本身就是大腦的特征。為了把這個觀點和該領域中的其他理論相區(qū)別,我稱之為“生物自然主義”(biologicalnaturalism)。心智事件和過程就像我們生物自然史中的消化、有絲分裂、成熟分裂、酶分泌一樣。③同上,第5—6頁。

        塞爾自許為“生物自然主義”,從名稱上看是獨樹一幟的,但從內容上看卻似曾相識。其實,塞爾的這一表述同斯馬特和費格爾的心腦同一論如出一轍。后者正是把心理看作大腦這種物質的性質,從而將心理性質還原為生理-物理性質,并堅持唯物論或物理主義的立場。有趣的是,塞爾出于同一思路,卻得出反唯物論或反物理主義的結論。對此,塞爾解釋說:

        “自然化”心智現(xiàn)象對他們而言,就意味著還原為物理現(xiàn)象。他們認為,接受意識和其他心智現(xiàn)象的實在性和不可還原性,就是接受某種形式的笛卡爾主義。他們看不出這種觀點如何能夠和我們總的科學世界圖像相一致。④同上,第6—7頁。

        這個“總的科學世界圖像”是什么?對此,塞爾解釋道:當今心靈哲學中“主流的正統(tǒng)觀點包括各種版本的‘唯物論’。糟糕的是,唯物論的反對者經常接受‘屬性二元論’,因而接受我一度認為已長期名譽掃地的笛卡爾的觀點。我當時所論證并且要在這里重復的是,我們可以接受物理學的明顯事實——世界完全由力場中的物理粒子組成——而不否認在世界的物理性質中還有像內部的、定性的意識狀態(tài)和內在意向性這樣的生物現(xiàn)象”。⑤同上,第2頁。

        從塞爾的這些話中我們看到,他的觀點并沒有超過物理主義,至少可以把他歸入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甚至是還原的物理主義。金在權對于非還原的物理主義的批評同樣適合于塞爾的生物自然主義。如果按照塞爾所說,“世界完全由力場中的物理粒子組成”,那么一切因果關系最終可以歸結為力場中物理粒子之間的作用,包括作為生物現(xiàn)象的心理事件,這便導致還原的物理主義;如果“內部的、定性的意識狀態(tài)和內在意向性”是不可還原的或“不可否認的”,那么根據(jù)“物理因果閉合原則”,它們就不具有可還原的因果關系或因果作用,因而淪為副現(xiàn)象進而被取消。總之,塞爾的生物自然主義像其他非還原的物理主義一樣,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

        對塞爾的物理主義傾向,金在權給以如下分析:

        考慮塞爾自己所贊同的立場,即:心理只能從復雜的生物系統(tǒng)中產生,如人的大腦。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即相同的神經生物的因果過程將繼續(xù)下去,而無論其中的神經狀態(tài)表征的是世界的什么東西或是否表征任何東西。看起來神經過程對意義和表征內容的反應并不比計算過程要多些。意義及其理解如何從分子和細胞中產生?這個問題的神秘性并不少于另一問題即:意義及其理解如何從一串一串的0和1中產生?①Kim,J.,PhilosophyofMind,p.101.

        五、結 論

        筆者以為,金在權的這一分析擊中了塞爾的要害。塞爾一方面強調意義對于語言結構和生理-物理結構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又堅持基于生物進化論的自然主義,這兩者是不協(xié)調的,因為意義如何從生物結構中產生正如意義如何從計算機程序中產生一樣,是難以回答甚至不可能回答的。這樣一來,塞爾針對機器功能主義的“中文屋”論證反過來又對準了他自己。盡管塞爾本人很想脫離物理主義的立場,但是,由于自然主義與物理主義在學理上有著難以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塞爾實際上仍然沒有逃出物理主義的掌心,充其量把他歸入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陣營。

        然而不幸的是,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在理論上面臨嚴重困境,這一困境被金在權表述為一個二難局面:如果心理性質具有因果作用,根據(jù)“物理因果閉合原則”,心理性質可以還原為物理性質;如果心理性質不具有因果作用,根據(jù)“亞里山大格言”,心理性質不是實在的??傊?,實在的和不可還原的心理性質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雖然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在金在權等人的批評下難以立足,但是,還原的物理主義在塞爾的“中文屋”論證和“感受性問題”面前遭受挫敗,同樣也面臨嚴重的困境。特別是“感受性問題”的困擾使金在權不得不從還原的物理主義立場上有所退讓,轉而主張一種較為溫和的物理主義,即所謂“接近充足的物理主義”②參閱J.Kim,Physicalism,orSomethingnearEnough,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

        看來,作為物理主義的功能主義已經面臨絕境,擺脫物理主義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論的某種回歸,并且給心靈和意義奠定獨立的基礎。查默斯(DavidJ.Chalmers)的意識理論公開打起“自然主義二元論”的旗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這種傾向。③參閱[澳]查默斯:《有意識的心靈》,朱建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當然,新二元論要想擺脫物理主義的糾纏同時避免笛卡爾二元論所面臨的困境,仍需付出艱巨的努力。

        (責任編輯 任 之)

        B089

        A

        1000-7660(2015)03-0049-09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BZX020)、廣東省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09C-01)、中國邏輯學會學術研究重點項目(13CLZD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曉平,山西昔陽人,(廣州510631)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

        猜你喜歡
        功能主義塞爾主義
        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
        新寫意主義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忠誠原則”的復調傾向——兼論功能主義語用學傳統(tǒng)的衰弱
        翻譯界(2019年1期)2020-01-06 07:29:50
        近光燈主義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淺談點-連式ATP系統(tǒng)在埃塞爾比亞輕軌中的應用
        冬日 新碰撞主義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美國功能主義傳播觀的繼承與失去
        新聞傳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av|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 真实单亲乱l仑对白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 | 中文|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青青草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大尺度免费观看av网站| 乱中年女人伦av一区二区| 四房播播在线电影|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网址| 亚洲国产美女高潮久久久| 一二三四日本中文在线|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人妻被公上司喝醉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东北妇女xx做爰视频|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日本精品极品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熟女|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福利|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盗摄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厕所偷拍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无|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偷亚洲偷国产欧美高清|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午夜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