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娟,沈建梅,萬振洲,馮亞松 (江蘇省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泰州 2253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因此尋找一種或幾種敏感可靠的指標用于乳腺癌的診斷、病情判斷以及后期轉歸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研究發(fā)現[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GF I)與女性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VEGF 又稱血管通透因子,表達于不同的腫瘤細胞或者發(fā)育中的正常細胞,它是一種具有多功能的促血管生成細胞因子,不僅對內皮細胞產生促分裂、增生和趨化作用,而且還能增強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血清、纖維蛋白外滲,促進血管形成[2]。CAl53 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腫瘤標志物,廣泛運用于乳腺癌的預防和診斷中,因此受到臨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關注。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2 ~2013 年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泰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3 例,均經病理學檢查確診。年齡34 ~55 歲,平均(47.2±7.8)歲,正常組35 例,年齡35 ~56歲,平均(49.6±8.5)歲,均為我院體檢中心經健康體檢合格的女性。
1.2 治療措施:33 例患者都先經術中冰凍切片明確為癌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1 周開始化療。采用CEF 方案:環(huán)磷酰胺(CTX)60 mg/m2靜脈滴注,第1 天;表阿霉素(EPIADM)60 mg/m2靜脈滴注,第1 天;氟尿嘧啶脫氧核苷(FUDR)500 mg/m2,第1 ~5 天。此方案為3 周為1 個周期,每例患者化療六個周期。
1.3 療效評價標準:所有乳腺癌患者化療結束后1 年內隨訪,觀察患者有無出現復發(fā)或轉移,包括癥狀、體征與影像學。若1年內未出現復發(fā)或轉移,本實驗姑且認為此化療是“有效的”。
1.4 方法
1.4.1 標本采集:健康對照組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乳腺癌患者組在化療前,化療一年后分別采兩次血,且均為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1 610×g 離心15 min,分離血清,于-70℃冰箱保存集中待測IGFⅠ,CA153,VEGF。
1.4.2 檢測方法:血清IGF I,VEGF 采用ELISA 法。CAl53 采用RIA 法。試劑盒分別購自深圳晶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北方免疫試劑研究所,操作按各自的說明書進行。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l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測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 回歸,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乳腺癌患者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均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結果見表1。
表1 正常人組和乳腺癌患者化療前血清IGF I,CA153 和VEGF 含量
表1 正常人組和乳腺癌患者化療前血清IGF I,CA153 和VEGF 含量
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①P <0.01
組別 例數 IGFI(ng/ml) CA153(μg/ml) VEGF(pg/ml)正常人組35 404.5±150.4 93.2±11.8 295.6±136.8化療前患者組 33 829.4±315.2① 188.5±51.2① 799.95±175.5①
表2 乳腺癌患者復發(fā)組與未復發(fā)組血清IGFI,CA153 和VEGF 含量±s)
表2 乳腺癌患者復發(fā)組與未復發(fā)組血清IGFI,CA153 和VEGF 含量±s)
注:與未復發(fā)組組比較,①P <0.05
組別 例數 IGFI(ng/ml) CA153(μg/ml) VEGF(pg/ml)復發(fā)組 23 790.9±278.0① 138.9±34.5① 688.7±154.8①未復發(fā)組10 456.8±267.9 100.1±34.9 57.5±143.9
2.2 乳腺癌患者化療一年后:復發(fā)組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與未復發(fā)組相比,均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2。
2.3 乳腺癌患者化療前血清IGFI 水平與血清CA153 和VEGF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呈明顯正相關(r=0.306 6,0.585 0,P <0.01)
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前血清IGFⅠ水平顯著的高于正常人組(P <0.01)。其作用機制可能是:①IGF I 通過下調Fas 的表達而阻止凋亡的發(fā)生;明顯刺激c-fos、c-myc 等癌基因的表達[3];②可以通過上調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活化因子的表達水平,而增強惡性腫瘤的侵襲力;③可以增強植物凝血素對端粒酶活性的刺激作用[4],而引起細胞的永生化,最終演變?yōu)檎嬲陌┘毎?④可以明顯提高腫瘤細胞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活性,參與腫瘤血管的形成[5];⑤可以促進腫瘤細胞內鈣黏蛋白、纖粘連蛋白、層粘連蛋白等黏附分子的合成,增加其對內皮、基底膜的黏附性,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
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前血清VEGF 水平顯著的高于正常人組(P <0.01)。其作用機制可能是:①參與了腫瘤血管再生,促進了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發(fā)展;②能顯著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基質降解的功能,有助于癌細胞的脫落,加速了腫瘤細胞的轉移過程[6]。
乳腺癌患者在化療前血清CA153 水平顯著的高于正常人組(P <0.0l)。其作用機制可能是:CA153 一方面抑制了細胞毒性T 細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殺傷癌細胞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增強細胞黏附、細胞與細胞及細胞與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啟動乳腺癌侵襲和轉移的發(fā)生[7]。
本實驗又進一步對化療后一年復發(fā)組與未復發(fā)組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復發(fā)組與未復發(fā)組的這三種物質的水平各自比較后,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5),復發(fā)組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顯著高于未復發(fā)組,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低,為預后良好的標志。進一步驗證了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可能是乳腺癌預后的預測因子,也是乳腺癌化療方案療效監(jiān)測中的有價值的觀察指標。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檢測乳腺癌患者化療前后血清IGFⅠ,CA153 和VEGF 水平有助于對患者的診斷和對預后的評價,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1] 潘世揚.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受體表達與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J].國外醫(yī)學:生理病理學與臨床分冊,1999,19(6):305.
[2] Ferrara 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progress[J].Endocr Rev,2004,25(4):581.
[3] Misawa A。Hosoi H,Arimoto A,et al.N-Mycinduetion stimulated by in 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through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 in human neuroblastomacells[J].Cancer Res,2000,60(1):64.
[4] Tu W,Zhang DK,Cheung PT,et al.Effect of insulin likegrowthfactor l On PHA-stimulated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elomerase activity[J].Br J Haematol,1999,104(4):785.
[5] Bermont I,Lamielle F,Fauconnet S,et al.Regulation ofvascular endothelialg rowth factore xpression byinsu-lin-likegrowthfactor-I in 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cells[J].Int J Cancer,2000,85(1):117.
[6] 董曉軍,陳伴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檢測的臨床意義[J].標記兔疫分析與臨床,2002,15(3):169.
[7] Kam JL,Regimbald LH,Hilgers JH,et al.MUCI synthetic peptid inhibit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MUCI binding requires six tandem repeats[J]Cancer Res,1998.58(23):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