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芳,程炎芳,戴啟鳳,溫麗芳,張錦麗,楊 芳
機械通氣病人在脫機到拔除人工氣道的過渡過程中,氣道的濕化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護理工作,直接關系到脫機成功率、拔管成功率及再插管率的高低。我院呼吸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采用自制給氧濕化二通接頭對病人進行脫機濕化[1],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我院呼吸科重癥監(jiān)護病房使用呼吸機的病人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45歲~86歲,平均69歲;疾病種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哮喘12例,重癥肌無力3例,肺部感染9例;經(jīng)鼻氣管插管18例,經(jīng)口氣管插管3例,氣管切開39例。將病人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20例,3組病人病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A組采用傳統(tǒng)的間斷氣管內(nèi)滴藥法,用注射器抽取濕化液3mL~5mL每小時注入氣道1次,給氧管剪去頭端后末端插入氣管導管內(nèi)3cm~5 cm,用膠布固定;B組采用持續(xù)濕化法,將濕化液按輸液方式排氣后,輸液器針頭插入給氧管,給氧管剪去頭端后末端插入氣管套管內(nèi),用膠布固定,輸液泵調(diào)節(jié)好滴速后,勻速滴入濕化液;C組采用給氧濕化二通接頭持續(xù)濕化法,即在B組方法的基礎上,在病人氣管套管外口上連接一個給氧濕化二通接頭,連接濕化液的輸液器插入給氧管,給氧管末端經(jīng)二通接頭側壁的小孔插入氣管套管,輸液泵調(diào)節(jié)好滴速后,勻速滴入濕化液。
1.2.2 評價方法 觀察3組病人的舒適情況、濕化效果、病人咳嗽或翻身后給氧管脫出人工氣道的發(fā)生情況、每班次(8h)護士注入濕化液及固定給氧管操作耗時情況。其中,舒適性具體評價從病人有無刺激性咳嗽、給氧管脫出致病人給氧及濕化的中斷、反復固定給氧管觸及氣管導管造成的不適、翻身更換體位時的方便性4方面進行評價;濕化效果的評價方法為痰液的外觀較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頭內(nèi)壁滯留,但易被水沖洗干凈為滿意。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表1 3組病人各指標比較
經(jīng)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后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病人病情穩(wěn)定后,脫機帶管的過程中,病人失去了機械通氣時通過呼吸機管路進行的氣道濕化,同時氣體不能經(jīng)鼻腔、咽喉加溫和濕化。在此階段,氣道氧療和濕化是護理工作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有效的氣道濕化是維持病人支氣管黏膜細胞纖毛正常功能、防止肺部感染、確保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關系到是否能成功脫機及順利拔管。本研究結果顯示,給氧濕化二通接頭用于人工氣道病人效果較好。傳統(tǒng)的間斷氣管內(nèi)滴藥,由于一次注藥量大,易使病人產(chǎn)生刺激性咳嗽、血氧飽和度下降,引起病人緊張、焦慮等。由于刺激性咳嗽將部分濕化液咳出,影響濕化效果,且操作繁瑣、費時費力。輸液泵持續(xù)泵入濕化液方法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多[2],輸液器針頭插入給氧管,將給氧管剪去頭端后插入氣管導管,但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給氧管處于懸空狀態(tài)不易固定,常因病人咳嗽、搖頭、翻身時脫出,護士工作工作繁忙時未及時發(fā)現(xiàn)影響濕化效果。給氧管反復脫出,需消毒后重新固定,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固定過程中觸及氣管導管又導致了病人的咳嗽及不適。給氧濕化二通接頭與氣管套管銜接緊密,給氧管經(jīng)側壁小孔插入固定牢靠,不易脫出,保證了有效的氣道濕化和氧療效果,減少院內(nèi)感染的發(fā)生,節(jié)約了護士工作時間,避免對病人的反復刺激。同時因給氧管從側孔插入,吸痰時不用將給氧管反復拔出,不會中斷病人供氧,護士操作也更為方便。
綜上所述,給氧濕化二通接頭用于人工氣道病人,能保證病人進行有效的氧療和氣道濕化,提高病人的舒適性,減輕護士工作量。
[1] 黃芳芳,程炎芳,戴啟鳳,等.人工氣道給氧管和濕化液滴管固定裝置的設計[J].護理研究,2014,28(8B):2942.
[2] 王靜,魚麗榮,石曉霞.3種不同人工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0,24(5A):117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