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
一
充和考北大,國文是滿分;她嫁給了洋人傅漢思,可他是個漢學(xué)家,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精通;她在美國的耶魯大學(xué)任教,教的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書法和昆曲。
年少的時候,她在蘇州拙政園的蘭舟上唱昆曲;逝前,她仍在耶魯?shù)脑⑺腿伺那?。她的箱子里,珍藏著乾隆時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閣樓上,擺放著結(jié)婚時古琴名家贈予她的名琴“霜鐘”;她親自侍弄的小園里,種著來自故鄉(xiāng)的香椿、翠竹,芍藥花開得生機勃勃,張大千曾對著這叢芍藥,繪出一幅幅名畫。張大千甚至還給充和畫過一幅仕女圖,畫于抗戰(zhàn)年代。畫中的充和只有一個纖細的背影,身著表演昆曲的戲裝,云髻廣袖?;仡欀袊囆g(shù)史,也許充和留下的就是一個淡淡的背影吧。
二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生她之前,母親陸英已經(jīng)連續(xù)生了三個女兒。充和的一個叔祖母心疼她的母親陸英,主動提出想收養(yǎng)充和,陸英就把充和交給了叔祖母。
叔祖母把8個多月大的充和帶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16歲。叔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很有見識。她為充和請的老師名叫朱謨欽,是吳昌碩的弟子,既有才學(xué),也很開通。他教充和學(xué)古文,是從斷句開始,一上課就交給她一篇《項羽本紀》,讓她用紅筆斷句。充和很喜歡這位先生,因為“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教她愛惜古墨。
朱先生還專門弄來了顏勤禮碑的拓本,教她練字。充和說,顏碑用來打基礎(chǔ)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過幾年都要臨一次顏勤禮碑。充和隨朱先生從9歲一直學(xué)到16歲,他留給充和的,不僅僅是深厚的國學(xué)知識。
叔祖母去世后,16歲的充和回到了蘇州九如巷。父親張武齡在當?shù)貏?chuàng)辦了女學(xué)。三個姐姐受的是中西結(jié)合的教育,這和充和接受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們更為洋派,充和的舊學(xué)功底則最好。
蘇州生活讓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項相伴終身的愛好——昆曲。張武齡和陸英都是戲迷,張武齡還特意請來了蘇州全福班的尤彩云來教孩子們唱戲,受此影響,女兒們也喜歡上了昆曲。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大姐元和,她特別喜歡登臺表演,后來嫁給了名小生顧傳玠。充和呢,更多的是將昆曲當成愛好,她曾說:“她們喜歡登臺表演,面對觀眾;我卻習(xí)慣不受打擾,做自己的事?!痹谔K州拙政園居住時,相傳她夜晚常常一個人在蘭舟上唱昆曲。
三
汪曾祺在回憶西南聯(lián)大的往事時,也提到過充和不愛扎堆的特點。他寫道:“有一個人,沒有跟我們一起拍過曲子,也沒有參加過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卻在曲社中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薄八梅浅Vv究,運字行腔,精微細致,真是‘水磨腔。我們唱的‘思凡‘學(xué)堂‘瑤臺,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過幾張唱片。她唱的‘受吐,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
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錄像,我們很難想象,年輕時的充和唱起昆曲來,是怎樣的嬌慵醉媚,幸好張大千以一張仕女圖留住了她的風(fēng)姿。我們只知道,抗戰(zhàn)年代,她憑著一出《游園驚夢》,驚艷了當時的重慶。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紀念湯顯祖逝世370周年,她回國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園驚夢》,仍贏得了滿堂彩。
21歲這年,充和以語文滿分、數(shù)學(xué)不及格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在北京大學(xué)國文系,張充和聽過胡適講文學(xué)史和哲學(xué)史,錢穆、俞平伯、聞一多都是她的老師。但充和對學(xué)校之外的世界更感興趣,北大旁邊的清華,有位專業(yè)昆曲老師開課,她經(jīng)常前往聆聽。之后因患肺病,她退學(xué)了。退學(xué)后,充和曾隨沈從文一家去過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后來回到北京,她還是住在沈從文家里。
在她眼里,這位三姐夫是個不愛說話,但很有才的人。我一直覺得,四姐妹中,允和、充和對沈從文的理解不在兆和之下。沈從文去世后,遠在海外的充和發(fā)來悼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绷攘?6個字,寫盡了沈從文一生,充和可謂沈從文的知音。后來這16個字被銘刻在湘西沈從文的墓碑上。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充和到重慶教育部禮樂館工作,結(jié)交沈尹默、章士釗等名士,并師從沈尹默學(xué)習(xí)書法。沈尹默說她的字是“明人學(xué)寫晉人書”,評價很高。書法可以說是充和一生的至愛。
四
談到充和,總繞不過一個情字。情事的男主角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兩人得以相識。于充和,只是多了一個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卻多了一個終生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xué)圈內(nèi)公開的秘密。他持之以恒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達10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jié)婚,而對她的愛戀,持續(xù)了大半生。
1953年,卞之琳到蘇州參加會議,恰巧被接待住進了張充和的舊居。秋夜枯坐在原主人留下的空書桌前,癡情的詩人翻空抽屜,瞥見一束無人過問的字稿,居然是沈尹默給張充和圈改的幾首詞稿,于是他當寶貝一樣地取走,保存了20余年。80年代初卞之琳訪問美國時,與充和久別重逢,將詞稿奉歸原主。充和說他只不過是單相思,可縱然是單相思,能夠持續(xù)如此之久,感情如此濃烈,即使得不到回應(yīng)也足夠動人了。
五
1949年,整個中國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和與丈夫傅漢思在上海搭上“戈頓將軍”號前往美國,她隨身帶著一方古硯、幾支毛筆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這個最著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去國離鄉(xiāng)。充和一生醉心藝術(shù),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于藝的態(tài)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jié)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占藝術(shù)史上的一席之地。
她很早就開始了寫作,隨寫隨丟,一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戀她的詩人一片癡心,私下將她發(fā)表在報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來,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魯任教時,一名洋學(xué)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充和本是無意于以著作傳世的,做什么都是隨興而至,她曾經(jīng)說過:“我寫字、畫畫、唱昆曲、作詩、養(yǎng)花種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碧K煒回憶他和洋學(xué)生向充和學(xué)書法時,充和經(jīng)常用清水在紙上寫字教他們。
英國詩人濟慈的墓志銘里有一句話:這里躺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充和,也是這樣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寫的過程就是消失的過程,像飛鳥掠過,天空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充和自撰的詩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