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君子”一詞,該詞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及詞匯內(nèi)涵歷來眾說紛紜。本文以該詞為出發(fā)點,在“才德”方面,對《論語》中“君子之道”的現(xiàn)代文化內(nèi)涵加以探討。
關鍵詞:《論語》;君子;君子之道
作者簡介:任杰杰(1989-),女,山東濟寧人,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漢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2-0-01
《論語》首篇首章就談到“君子”,該詞也往往與“溫文儒雅”、“文質(zhì)彬彬”諸詞匯連用,更被賦予諸多道德、品質(zhì)內(nèi)涵。那么何為君子?我們又該如何恪守“君子之道”?本文將選取《論語》中部分章節(jié),探尋“君子之道”。
一、“君子”詞義解讀
漢·許慎《說文解字》云:“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盵1]“尹”字,就像手握住兵器,“口”又比喻一般人?!耙弊址庞凇翱凇弊种?,可理解為掌握兵權,地位高于常人。另一解釋,說“尹”就像手拿著一支筆,“口”字又意味著平日可以發(fā)號施令,無需勞作,因此代表掌握權力,可治理政事。由此可見,“君”乃尊稱,具備指揮、發(fā)號、統(tǒng)治之義?!白印痹凇墩f文解字》中為:“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盵2]“子”是象形字,就像嬰孩并攏雙腿被包裹在襁褓中。“子”在古代也多用于對男子的尊稱。綜上,“君子”乃尊稱,多稱謂一些具有權勢、地位之人。此處“權勢、地位”并不依據(jù)政治因素劃分,也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更多傾向于個人“才德”與“人格”,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地位、權勢高度與人民大眾對其尊崇感。
“考之《尚書》、《周易》、《詩經(jīng)》中的文例,‘君子一詞的初始含義應為君上位、子下民之人。簡而言之,其理性意義為‘在位者之通稱,其隱含意義為有德行之人?!保ǔ瘫逃ⅰ?論語>“君子”詞義辨析》)[3]《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的“君子”雖在不同章節(jié)中有特定含義,但在本質(zhì)上卻有很大一致性?!半[含意義如果經(jīng)常被使用,也會發(fā)展成一個新的詞或義位?!保ㄊY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4]由此可見,隱性的“才德之義”或許賦予“君子”以新定位。
二、《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論語》中含有“君子”的章節(jié)分為四類(按出現(xiàn)方式劃分):問君子;君子、小人對舉;君子當如何;章句中含“君子”(除上述情況外)。下面各舉例證,探尋“君子”內(nèi)涵,解讀“君子之道”。
(一)問君子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薄墩撜Z·為政》[5]即孔子倡導的是先行后言,避免說空話。若能恪守此道,那么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言之艱”、“行之艱”的問題將變得簡單。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6]君子修德,首當自省,內(nèi)無愧疚之心,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當為無憂無懼。然日常之事瑣碎復雜,現(xiàn)今之人多有憂慮之時,若非內(nèi)心坦蕩,不能有不憂不懼之心。
(二)君子、小人對舉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薄墩撜Z·里仁》[7]義者,宜也。事之所宜,必辨其是非,故有舍生取義之說。倘若汲汲于利,則凡事必計其利害,想其私欲。兩者之差,在于用心不同。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8]小人遇事求人,很難從自身出發(fā)做到自律自勉,所以多怨;君子遇事求己,有錯就改,無則加勉,所以上達。
(三)君子當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薄墩撜Z·學而》[9]厚重就顯威嚴,內(nèi)心堅定然后能學成;不誠無物,故以忠信為主;見賢思齊,友以輔仁;有錯不改,錯誤便日漸滋長,因此不可吝于改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墩撜Z·學而》[10]篤于志,志于學,學習心切,則無暇顧及其它,無謂飲食溫飽、居處安穩(wěn);言行謹慎,取正有道,又能辨事理之宜,可以稱得上好學。
(四)章句中含“君子”
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墩撜Z·里仁》[11]君子“仁”以為君,不但貴賤取舍之中能安仁守仁,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中皆能如此。仁者之心,自然有之,無時無處不在,又于取舍存留間加以涵養(yǎng),故謂君子。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12]君子修己有分,事上謹恪,治民以法度,又善利人,上下有服,可謂盡敦倫篤行之大節(jié)。雖未盡善盡美,如此當謂君子。
結語:
道,《說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盵13]所行之道,面之所向,行之所達。君子之道,所在何處?綜上,君子行事循其所宜,遇事求之于己,先行后言;又修德自省,厚重向?qū)W,存仁者之心,盡敦倫篤行之節(jié),可謂君子。可見君子之稱,重在德行。“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盵14]“非也。予一以貫之?!盵15]若“君子之道”,“一以貫之”,乃為德行。無論是個人修德自省,還是治人有道,恪循君子之風,即便現(xiàn)在,仍具重要的文化價值及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2][13][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2,309,42.
[3]程碧英.《論語》“君子”詞義辨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0.(1).
[4]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6.
[5][6][7][8][9][10][11][12][14][15][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57,134,73,166,50,52,70,79,7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