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綜合心理護理在腦卒中后焦慮癥患者治療中的療效分析
高燕
目的 研究綜合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焦慮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71例腦卒中后并發(fā)焦慮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5例。觀察組患者應用鹽酸丁螺環(huán)酮片并綜合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應用鹽酸丁螺環(huán)酮片及常規(guī)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焦慮改善情況及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焦慮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腦卒中后焦慮癥患者經(jīng)藥物治療聯(lián)合綜合心理護理后, 焦慮癥狀顯著改善, 同時護理滿意度提高, 臨床可積極應用。
心理護理;腦卒中后焦慮癥;療效分析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多發(fā)病, 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是一種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患者對突發(fā)的偏癱、自理能力喪失等情況難以接受, 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恐懼、悲觀等消極情緒, 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治療效果, 延長治療時間, 增加治療費用, 使死亡率、致殘率上升, 社會回歸率下降, 因此對患者實施綜合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本研究對腦卒中后焦慮癥患者給予藥物治療聯(lián)合綜合心理護理后, 焦慮癥狀顯著減輕, 護理滿意度增高, 取得較好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神經(jīng)內科腦卒中后并發(fā)焦慮癥患者71例, 男38例, 女33例, 年齡18~78歲, 其比率:<39歲(18.3%);40~60歲(33.8%;≥60歲(47.9%)。腦出血27例, 腦梗死41例, 混合性3例;輕度焦慮33例, 中度焦慮29例, 重度焦慮9例。納入標準:①所抽取患者均通過MRI或CT檢查證實, 并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入院前2周內未服用過抗焦慮藥物;④神志清楚, 無交流障礙, 能夠配合量表檢查, 并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⑤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標準分得分≥(42.98±9.94)分, 再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測試, 確診為腦卒中后焦慮癥。將71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5例, 經(jīng)統(tǒng)計檢驗,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及治療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應用鹽酸丁螺環(huán)酮片(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5 mg/片), 用法:1片/次.2次/d;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如一般疾病教育、用藥指導、理療及對癥護理等措施。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綜合心理護理, 具體包括:①支持性心理護理:耐心聽取患者傾訴, 啟發(fā)患者使之充分認識到情緒變化與病情是密切相關的。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 幫助患者選擇更合理的應對不良情緒的方法。在取得患者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 鼓勵、疏導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減輕其負性情緒對疾病的影響。②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發(fā)放有關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藥物治療及焦慮的誘發(fā)因素、危害、調節(jié)方法等心理衛(wèi)生知識手冊, 予以詳細講解, 同時指導患者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戒煙酒, 并告知合理膳食。
1.3 評價指標及評判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A評分情況。②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評價表。本評價表共20個條目, 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業(yè)務水平、病房管理、溝通交流、健康教育五個維度, 采用5級評分。該調查表滿分為100分, 得分>80可認為患者對護理工作非常滿意, 介于60~80分為滿意, <60分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進入SPSS17.0 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經(jīng)實施綜合心理護理后于1周、3周監(jiān)測HAMA評分結果顯示, 觀察組焦慮癥狀改善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s, 分)
注:兩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3周觀察組3615.82±4.1.10.32±2.43a.5.17±1.37a對照組3515.76±3.9212.18±3.238.78±1.60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例(%)]
焦慮癥是腦卒中后患者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性并發(fā)癥,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肢體功能恢復, 有研究報道其發(fā)病率達25%~79%[1]和67.7%[2], 發(fā)生率較大, 需引起高度重視。
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后焦慮癥患者支持性心理護理、認知行為、家庭情感支持、心身放松訓練等方面進行心理干預,用疏導、關心、愛護的綜合心理護理來對待每一位患者, 通過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 讓患者及家屬充分認識到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的影響, 鼓勵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放松心情, 積極面對疾病, 最大限度地避免焦慮情緒, 以更好配合治療, 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康復。本研究實施綜合心理護理后,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A評分情況及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焦慮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高于對照組, 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焦慮癥是腦卒中急性期常見的并發(fā)癥, 病因復雜, 是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颊呷绮患皶r進行心理干預和調適, 將對患者的康復產(chǎn)生很大的負面影響。藥物治療只是治療的一部分, 非藥物治療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綜合心理護理無藥物的毒副作用, 無需特殊場地可隨時在病房進行, 患者易于接受, 在改善患者焦慮心理狀態(tài)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 Wiart L, Petit H, Joseph PA, et al. Fluoxetine in early piststroke depression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Stroke.2000.31(8):1829-1832.
[2] Berg A, Pslomaki H, Lehtiihalmes M, et al.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acute phase after-stroke. Cerebrovase-Dis.2001.12(1):14-20.
[3] 高政, 劉啟貴, 姜潮.腦卒中后急性期抑郁障礙相關因素分析.中國臨床康復.2002, 6(13):1891-189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188
2015-02-09]
277200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qū)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