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肺結核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治
李丹
目的 對肺結核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式分析。方法 38例肺結核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分析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結果 經過治療.38例患者中好轉、治愈31例, 有效率為81.58%。結論 在肺結核合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斷中具有一定難度, 結合多種診斷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診斷準確率, 從而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性。
肺結核;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斷;治療
隨著人口流動的增加, 肺結核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嚴重威脅人們健康, 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 近幾年, 多種侵入性操作技術、廣譜抗生素廣泛應用, 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在肺結核患者中發(fā)生, 且不具有典型臨床表現, 診斷、治療困難[1]。本文回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38例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 觀察患者的診斷、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科在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8例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38例患者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齡20~72歲, 平均年齡(50.3±4.6)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6.9±1.2)年。38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9例, 合并高血壓者8例, 合并腎功能不全者13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8例。
1.2 檢查方法 包括X線檢查、CT檢查、結核菌素試驗(PPD)、血清抗結核抗體、痰液檢查等。痰液收集方法:在患者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 用0.9%氯化鈉漱口, 再將痰液咳出,選取深部痰液, 送檢標本, 并與抗酸桿菌涂片對比, 檢查真菌、細菌染色。
1.3 診斷標準 肺結核診斷標準依據中華醫(yī)學會結核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2]。肺真菌感染診斷標準為:根據患者呼吸道癥狀、體征、胸X 線結果, 連續(xù)3次以上痰涂片有菌絲或培養(yǎng)有同一菌生長。結合檢查結果、患者臨床資料, 按照A、B、C、D標準判斷評定患者的診斷、治療結果。A:患者病情好轉, 癥狀減輕, 但仍具有粘稠痰液, 發(fā)熱、咳嗽加重;B:抗生素治療無效, X線、CT檢查結果現顯示病灶擴大, 但無法單一用病情惡化解釋病灶;C:在連續(xù)3 d送檢的痰液中, 均顯示真菌生長, 且可將口腔污染因素排除。D:在連續(xù)3 d送檢的痰液中, 無真菌顯示, 且治療有限, 病灶有所吸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 在38例肺結核并發(fā)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26例為抗酸桿菌陽性患者, 并依次分離出29例念珠菌, 7例霉菌.2例隱球菌, 念珠菌比例明顯高于霉菌及隱球菌(P<0.05)。見表1。此外, 在經過X線、CT檢查.23例患者出現2個肺野以上病灶(60.53%), 9例患者出現雙肺野病灶(23.68%).19例出現肺部空洞(50.00%), 可見條狀陰影, 斑片狀。
表.3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情況[n(%)]
2.2 治療結果 本組均應用3HREZ(S)/6HR 方案抗癆治療(H-異煙肼, R-利副平, Z-吡嗪酰胺, E-乙胺丁醇, S-鏈霉素) , 真菌感染首選氟康唑。應用氟康唑30例, 痰培養(yǎng)真菌連續(xù)3次陰性24例; 應用伊曲康唑8例中, 痰培養(yǎng)真菌連續(xù)3次陰性3例。38例在肺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過抗生素治療, 且使用時間均超過2周, 經過治療, 患者死亡2例(5.26%), 其中1例為合并糖尿病患者.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無變化(5.26%), 惡化3例(7.89%), 好轉、治愈31例(81.58%)。
當條件致病菌的真菌正常寄生于人們口咽部時, 在誘發(fā)因素、基本疾病影響下, 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從而使呼吸系統(tǒng)防御功能下降, 真菌侵入下呼吸道, 引發(fā)肺部真菌感染。近年來, 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越來越多,肺部真菌感染包括繼發(fā)性、原發(fā)性兩種, 需要結果組織病理、微生物依據、臨床特征等因素診斷患者, 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
在肺部真菌感染診斷中, 由于該疾病與肺結核具有相似的起病特征及臨床表現, 因此容易誤診、漏診, 出現原發(fā)病掩蓋重癥肺結核病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現象[3]。且在依據呼吸道標本分離出真菌株進行診斷過程中, 真菌難以確定是侵襲性感染還是寄生定植, 而依據組織病理學診斷, 其診斷標準難以統(tǒng)一, 感染征象、X線表現缺乏典型性、特異性,診斷準確率較低[4]。
在本次研究中, 對38例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進行診斷、治療, 回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檢查資料,結果, 真菌感染以念珠菌為主, 占76.32%(29/38), 此結果與覃紅娟等[3]研究的念珠菌占70.5%的結果相符。同時, 在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病變廣泛, 增加患者肺部病變,破壞多個肺葉、肺段, 本次研究60.53%患者出現兩個肺野以上病灶.50.00%患者出現肺部空洞。且在肺部結構改變情況下, 念珠菌易感染肺部。此外, 與曲霉菌感染相比, 念珠菌病程短, 臨床效果高, 是主要臨床診斷對象。在治療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過程中, 根據診斷結果, 可實施針對性治療, 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適當使用抗生素, 在必要情況下, 使用劑微卡等藥物, 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 控制并發(fā)癥病情, 進行血糖、血壓控制。
綜上所述, 真菌易感染肺結核患者肺部, 不易診斷, 需要采取多種診斷方式, 及時發(fā)現, 綜合治療, 提高治療效率。
[1] 趙娜, 陳虹, 陶娟.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西部醫(yī)學.2012.24(1):21-23.
[2] 中華醫(yī)學會結核分會. 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4.
[3] 覃紅娟, 鄺浩斌, 李艷.肺結核并肺部真菌感染34例臨床特點分析.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23):4271-4273.
[4] 蔣秀群.肺結核并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及診治.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2):1970-197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0.055
2015-02-02]
121000 錦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