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正 周榮根
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食管癌賁門癌的效果比較
李中正 周榮根
目的 比較分析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食管癌噴門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根據患者情況將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分為四組:甲組(35例)采用左胸入路;乙組(38例)采用右胸入路;丙組(20例)采用右胸、腹部正中、頸部入路;丁組(27例)采用上腹部正中入路, 觀察四組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主要集中在主動脈出血、肺部并發(fā)癥、奇靜脈出血、胃排空障礙等, 其中丙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甲組、乙組及丁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食管癌、賁門癌具有各自優(yōu)劣勢, 實際操作中醫(yī)護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 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減少并發(fā)癥。
手術入路;食管癌;賁門癌;效果
食管癌、賁門癌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 臨床主要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治療, 然后較多患者術后2~3年可出現(xiàn)復發(fā),預后較差[1]。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 發(fā)現(xiàn)在復發(fā)過程中, 淋巴結轉移為重要的因素, 而手術入路方式的不同,又可對解剖結果產生影響, 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亦有影響,因此探討不同手術入路治療食管癌、賁門癌的臨床效果有著顯著的臨床意義, 作者對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進行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賁門癌患者, 其中男65例, 女55例, 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68.96±5.27)歲,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關診斷輔助檢查, 同時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 符合WHO中食管癌、賁門癌的診斷標準, 病變長度2.1~7.0 cm;病變部位:食管上段40例, 食管中段35例, 食管下段45例, 其中T3期55例, T4期65例;腺癌9例, 鱗癌89例, 腺鱗癌22例,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將其分為甲組(35例)、乙組(38例)、丙組(20例)及丁組(27例), 四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甲組采用左胸入路:切口取左胸后外側, 開胸后在第六肋間游離食管, 并將胃體質行弓上吻合、弓下吻合及頸胃吻合術;乙組采用右胸入路:切口取右胸后外側, 開胸后第五肋間游離食管, 同時將胃提至胸腔, 進行胸內吻合術或者頸胃吻合術;丙組患者采用右胸、腹部正中、頸部入路:共做三個切口;丁組患者采用上腹部正中入路:做一個切口, 行吻合口瘺或者切口賁門癌根治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四組患者手術情況, 并記錄患者術后出現(xiàn)的出血、胃排空障礙、主動脈出血、肺部并發(fā)癥、奇靜脈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四組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手術成功率為100%,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四組患者共發(fā)生并發(fā)癥36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主要為主動脈出血、肺部并發(fā)癥、奇靜脈出血、胃排空障礙等, 其中丙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甲組、乙組及丁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分析(n, %)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 食管癌、賁門癌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趨勢, 嚴重威脅人們健康。通過外科手術治療能夠對病灶進行抑制, 從而促進患者康復[2]。食管癌、賁門癌手術入路方式較多, 常見的有左胸后外側入路、右胸后外側入路、胸腹正中聯(lián)合入路及上腹部正中入路四種, 不同入路方法, 其優(yōu)缺點亦不相同。
左胸后外側切口為臨床最常用的入路方法, 能夠良好暴露胸中段及其以下病變, 有助于對病變更好的操作及切除,同時胸腹兩腔操作時較為方便, 手術操作中不會被肝臟遮蓋,腹腔操作可通過膈肌切口進行, 能夠游離胃及腹腔, 尤其是清掃胃左旁淋巴結, 而術中經食管床將胃提至頸部吻合與生理符合, 賁門閉合部位被縱隔胸膜所覆蓋, 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愈合[3]。食管癌病灶較為孤立、散在、互補連接, 因此在手術操作中主張左剖胸加頸部切口食管次全切除頸部吻合,從而有效預防復發(fā)。患者出現(xiàn)吻合口瘺后, 一般通過頸部換藥, 胃管鼻飼營養(yǎng), 患者多可愈合, 處理較為方便。然而左胸后外側切口同時存在一定的缺陷, 病變在對上段食管癌、主動脈弓右后方部位病變進行處理時, 腫塊游離難度較大,手術切除率較低。右胸后外側入路切口與左胸后外側入路比較, 切口增加, 同時操作步驟增加, 手術時間相對較長, 這就導致術中不確定危險因素明顯增加, 而手術部位暴露在外時間明顯增加,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增加。右胸后外側、右頸和上腹入路時, 在對奇靜脈進行處理時視野較好, 同時能夠更為徹底的處理食管周圍淋巴結;食管癌發(fā)病部位較為分散, 術后出現(xiàn)轉移的幾率明顯增加, 通過術中次全切除能夠最大程度的將病變部位切除。本入路共3個切口, 術中患者需要不斷變換體位, 術中風險明顯增加, 同時手術時間延長。上腹正中切口切口較小, 因此基本不會對患者心肺功能產生影響。然而此手術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手術能夠切除的食管病變范圍較小, 因此食管周圍淋巴結無法徹底清掃干凈。
目前臨床關于食管癌、賁門癌手術入路的選擇一般是通過CT增強掃描實現(xiàn), 通過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 進而選擇合理的入路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四組患者選擇不同入路方式后, 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 其中丙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甲組、乙組及丁組(P<0.05), 由此可知, 在食管癌、賁門癌手術中, 根據患者病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手術入路, 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價值顯著。
[1] 程宏忠, 王平, 彭浩, 等.老年食管癌、賁門癌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8):1960-1961.
[2] 趙志敏, 李秀敏, 賀曉.豫北農村社區(qū)食管癌賁門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0, 13(19):2130-2133.
[3] 張艷峰, 梅平, 李曉明.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賁門癌切除術臨床應用觀察.山東醫(yī)藥, 2010, 50(38):33-3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5.036
2014-11-03]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醫(yī)院胸外科(李中正);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胸外科(周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