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江
2015年2月27日,這是一個值得載入中國體育史冊的日子。這一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使得這項原本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蹴鞠”游戲而后發(fā)展成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在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上升到事關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建設體育強國的高度。筆者認為,此舉其意義遠遠超出了足球改革的范疇,對全面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普及先進的體育文化,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力量,乃至促進整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都將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民族復興之道,強國利民之舉。
這次改革的鮮明特征是,中央統(tǒng)籌、自上而下、著眼于頂層設計,全面系統(tǒng)進行。改革將立足于四個結合,即堅持立足國情和借鑒國際經(jīng)驗相結合、著眼長遠和夯實基礎相結合、創(chuàng)新重建和問題治理相結合、舉國體制和市場體制相結合,強調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抓起、從基層抓起、從群眾參與抓起。在這個大背景下,作為學校體育所應該思考的,那就是如何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大顯身手,有所作為。在抓好學校體育工作的同時,結合學校自身特點,抓好校園足球建設,夯實足球基礎,為中國足球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如同衡量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平一樣,不僅僅是金牌的數(shù)量,更在于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和體育文化認識。上升到國家層面的足球改革方案,也絕不僅僅是為了提升中國足球競技水平這一單一的目的,而是將其作為我國體育體制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所以有了相應的校園足球推進,而校園足球的發(fā)展目的,也不僅僅是培育基礎性足球人口或者僅僅通過此舉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更是作為一種抓手,全面實現(xiàn)校園體育的教育目的,包括團隊精神、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能力乃至社會文化等。
衡量一所學校體育工作的好壞,不僅僅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了多少運動員,拿了多少個冠軍,取得了什么樣的名次,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造一所學校的體育校園文化并加以傳承,讓學生在體育文化中不斷得到涵養(yǎng),在運動實踐中不斷體會艱辛與奮斗,學會堅強與合作,學會守則與尊重,學會生存與創(chuàng)造,為未來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個人通過學校體育得實現(xiàn),民族復興之路自然通暢。這正是體育的魅力,這正是學校體育所蘊含的正能量,這也正是把足球作為全面深化體育改革和學校體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