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紹清,尹可麗
(1.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
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實施及作用現(xiàn)狀*
尹紹清1,尹可麗2
(1.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實施情及況問卷》,對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級市抽取了86所中小學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學校領導共1270人進行調查和實證研究,以此來評估當前中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性、措施及作用的有效性,以期對今后進一步開展好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提供參考。
民族團結教育;中小學;需求;實施和作用
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是根據國家統(tǒng)一要求列入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專項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1]。教育部、國家民委在2009年組織召開的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中,從四個方面描述了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堅持用黨和國家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為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加強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自覺維護各民族的緊密團結,是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大力推進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不斷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不斷提高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際效果,是正確處理民族問題,防止境外滲透,大力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長遠大計[2]。
作為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者,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是如何看待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呢?現(xiàn)實中存在教育需求,并且采取的教育措施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是對此項教育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證據。本研究采用自編的《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實施情況問卷》,在云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級市抽取了86所中小學校的小學5年級至高2年的班主任、擔任《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教師、政治課或思想品德課教師等,共1270名與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教學有關的教師、學校領導等完成此項調查。問卷從三個方面考察了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現(xiàn)實中的反應,一是對該項教育的需求性進行評估;二是對該項教育得到了何種程度的實踐進行評估,即評估采取的措施;三是對已實踐的教育發(fā)揮的作用進行評估。
國家的教育行政命令和要求是學校執(zhí)行和完成某項任務的政策依據,學校要否開展某項教育,也往往與主管學校的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安排和要求直接相關。藉此,上級主管部門有沒有對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做出要求,是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產生需求性的一個主要方面。另外,學校自身對此項教育是否有著內部的需求性,也是本研究考察的一個方面。
(一)上級主管部門對此項教育的要求情況
問卷要求教師評估“上級主管部門有沒有對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做出要求”這一情況是否符合其所在學校的情況。為了更清晰的展示結果,研究將選項中的“很不符合”與“不太符合”合并為“不符合”;將“比較符合”與“很符合”兩項合并為“符合”(以下各題統(tǒng)計處理情況與此相同)。結果發(fā)現(xiàn),1270名教師中,有336人,占26.5%認為不符合實際情況,360人,占28.3%認為自己不清楚情況,574人,占45.2%認為符合實際情況。
表1是各級學校對教育主管部門是否對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要求的反映。村級小學、鄉(xiāng)鎮(zhèn)小學、縣市小學、鄉(xiāng)鎮(zhèn)初中、縣市初中、縣市高中六類學校的教師對此問題的看法存在顯著性差異(x2=47.37,df=10,p<0.001)。縣市初中的教師認為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提出了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的人數最多,占33.5%,不清楚的人數也最多,占40.6%。三類小學的教師都有50%以上的人認為上級主管部門未要求開展民族團結教育,鄉(xiāng)(鎮(zhèn))初中、縣市高中的教師也有40%以上的人這樣認為。
表1 上級主管部門對各級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人數/百分比)
根據學校學生民族組成情況將學校分為漢族學生占絕大多數學校(漢族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占絕大多數學校(少民學校)、多種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組成的學校(混合學校)三類。參與此次調查的漢族學校的教師有242名,少民學校的教師641名,混合學校的教師383名。
表2是三類學校對教育主管部門是否對民族團結教育提出了要求的反映。三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看法存在著顯著性差異(x2=10.56,df=4,p<0.05)?;旌蠈W校的教師認為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提出了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的人數最多,占32.1%,超過其他兩類學校約8個百分點。該類學校不能確定此情況的人數百分比、認為上級主管部門沒有對學校提出此項要求的人數百分比在三類學校中也最低。而漢族學校教師認為上級主管部門沒有對此項教育提出要求的人數百分比最高。
表2 上級主管部門對不同民族組成學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人數/百分比)
(二)漢族學生多的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
問卷題目是“貴校絕大多數學生是漢族,開展民族團結的需求性不強”。242名漢族多學校的教師對此問題的選擇結果是:67人,占27.7%認為這一狀況不符合學校情況,20人,占8.3%不能確定,155人,占64%認為符合學校的情況。
(三)少數民族學生多的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
問卷題目是“貴校絕大多數學生是某種少數民族,不存在民族之間不團結問題,因此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性不高”。641名少民多學校的教師對此問題的選擇結果是:229人,占35.7%認為這一狀況不符合學校情況,99人,占15.4%不能確定,313人,占48.8%,認為符合學校的情況。
(四)混合類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
問卷題目是“貴校各民族學生已和睦相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性不高”。383名教師對此問題的選擇結果是:130人,占34%認為這一狀況不符合學校的情況,47人,占12.3%不能確定,205人,占53.7%,認為符合學校的情況。
民族團結教育在學校的實施有顯性與隱性兩個層面。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教育,不只有顯性層面的教育,比如明確規(guī)定的教學科目、教學內容,明確計劃的實踐活動、專題教育活動等,還包括隱性層面的教育,比如校園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師生、生生人際關系建設等。
前述因素分析獲得的7個題項組成的實施措施,從題項內容來看,在顯性實施層面,表現(xiàn)在對課程、活動的安排、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在隱性層面,表現(xiàn)在學校在分班時考慮各民族學生的人數分布、班主任在安排宿舍、座位時考慮不同民族學生交叉,以營造民族學生交往、相處的時空,還表現(xiàn)在教師對各民族學生需求、特點的掌握,表現(xiàn)在教師之間對民族學生問題解決方面的信息溝通交流。
(一)不同行政類別的學校之間實施此項教育的情況
表3是根據學校的行政類別,比較村級、鄉(xiāng)級和縣市級三類小學、鄉(xiāng)(鎮(zhèn))初中、縣市級初、高中三類中學實施此項教育的情況。
表3 六類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實施措施的情況(人數/百分比)
注:單數數據列為人數,雙數列為百分比。
表3數據說明,在顯性教育層面,村級、鄉(xiāng)級和縣市級三類小學中,70.9~77.5%的教師肯定學校明確安排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安排了活動,鄉(xiāng)(鎮(zhèn))初中、縣市級初、高中三類中學中,41.6~46.1%%的教師肯定學校明確安排了該項教育的課程、安排了活動。六類學校的教師在該課程的安排上反映出的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x2=123.50,df=10,p<0.001),在活動安排上反映的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x2=143.1,df=10,p<0.001)。三類小學有89%~91.6%的教師、三類中學有65.4%~69%的教師肯定學校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在合適的教學內容中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六類學校的教師在此項安排上反映的狀況存在顯著性差異(x2=116.0,df=10,p<0.001)
在隱性教育層面,三類小學有65.4%~78.2%的教師、三類中學有42.3%~58.2%的教師反映學校在分班、安排座位、宿舍時,考慮了各民族學生人數的分布問題,六類學校教師在學校分班是否考慮不同民族學生人數的分布上存在顯著性差異(x2=79.21,df=10,p<0.001),在安排座位、宿舍時是否考慮各族學生交叉的情況上存在顯著性差異(x2=83.84,df=10,p<0.001)。三類小學有75.8%~78.5%的教師、三類中學有57.1%~66.8%的教師反映學校要求教師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六類學校教師在學校是否有此項要求上存在顯著性差異(x2=70.73,df=10,p<0.001)。三類小學有68.5%~76.4%的教師、三類中學有54.3%~58.9%的教師反映教師之間會討論如何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存在的問題,六類學校教師對此情況的反映存在顯著性差異(x2=50.64,df=10,p<0.001)。
(二)根據學生的民族組成情況比較不同學校實施此項教育的情況
從顯性教育層面來看,漢族、少民、混合三類學校教師肯定學校對課程、活動有明確安排的人數超過了55%,其中混合類學校教師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數最多,達到65%以上。對教學內容中有意識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三類學校的教師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數在74.1%~84.1%之間,其中混合類學校教師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數最多。三類學校的教師在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活動和教學內容的實施方面的看法差異十分顯著。具體數據見表4。
從隱性教育層面來看,無論是分班,還是座位、宿舍的安排,三類學校教師認為學校、班主任能考慮到學生民族人數分布問題的人數在54.8%~62.3%之間。在掌握少數民族學生需要、特點,教師之間交流少數民族學生問題的解決等方面,三類學校教師的肯定回答人數在62.7%~69.4%之間。三類學校除了在分班時考慮民族學生人數問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余方面都沒有顯著性差異。
前述因素分析結果得到6個反映民族團結教育作用的題項。對學生起到的作用表現(xiàn)在增進了各族學生的溝通交流、加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方面;對教師的作用表現(xiàn)在增強了教師之間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或生活情況的交流;對當地的作用表現(xiàn)在促進了當地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對當地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兩個方面。
表4 漢、少、混三類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實施措施的情況(人數/百分比)
項目摘要不符合漢少混不清楚漢少混符合漢少混x2課程6112964471627013435124916.30﹡﹡﹡安排25.220.116.719.425.218.355.454.765.0﹡活動5812960481626513535125820.52﹡﹡﹡安排24.120.115.719.925.217.056.054.767.4﹡教學25773825892319147632217.88﹡﹡﹡內容10.412.09.910.413.96.079.374.184.1﹡分班5514560441458414335223810.23﹡考慮22.722.615.718.222.622.059.154.862.3座位511417743113691743882360.47宿舍21.222.020.217.817.618.161.060.461.8學生32975741101601694442650.64需要13.215.114.916.915.715.769.869.269.4學生451017644125671534162403.24問題18.615.719.818.219.517.563.264.862.7
注:單數數據行為人數,雙數行為百分比。﹡﹡﹡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以下同)。
表5是六類學校的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發(fā)揮作用的評價。村小、鄉(xiāng)小、縣小認為該項教育增進了各族學生溝通交流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82.6%、85.4%、80%,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62.6%、71.6%、65.4%,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61.97,df=10,p<0.001)。認為該項教育加強了學生愛國意識的村小、鄉(xiāng)小、縣小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88.8%、90.8%、86.7%,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70.6%、69%、66.1%,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86.56,df=10,p<0.001)。認為該項教育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的村小、鄉(xiāng)小、縣小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79.8%、72.7%、74.5%,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54.2%、50.8%、52.2%,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78.32,df=10,p<0.001)。
村小、鄉(xiāng)小、縣小認為該項教育增進了教師之間交流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或生活情況的人數百分比分別為80.3%、83.1%、78.8%,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64%、65.5%、68.9%,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42.46,df=10,p<0.001)。
表5 六類學校教師對民族團結教育發(fā)揮作用的評價(人數/百分比)
認為該項教育促進了當地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的村小、鄉(xiāng)小、縣小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78.7%、80.8%、76.4%,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66.4%、66%、61.7%,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38.95,df=10,p<0.001)。認為該項教育對當地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村小、鄉(xiāng)小、縣小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73.6%、80.8%、77.6%,而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如此認為的教師人數百分比分別為62.6%、61.4%、64.6%,六類學校教師對此問題的評價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x2=47.03,df=10,p<0.001)。
對漢族學校、少民學校和混合學校等三類學校教師評價民族團結教育發(fā)揮的作用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三類學校教師在6個題項的“符合”選項上的人數百分比都在60%以上,并且得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一)學校因應外部行政要求和自身內部需求而產生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動力有待增強
學校所產生的民族團結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由外部行政要求而產生的需要,一方面來自學校的內部需要。
為了開展好民族團結教育活動,2009年云南省教育廳、民委、文明辦、財政廳聯(lián)合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云南省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全省16個州、市和縣也相應成立了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了“教育部門主抓、其他部門積極配合、加強協(xié)調”的領導機制。云南省教育廳、云南省民委還爭取每年召開一次有各地教育、民族工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會議、部署工作[3]。云南省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是有要求、有部署的。
參與調查的1270名教師(包括部分校領導)中,有45.2%的人認為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并沒有要求開展此項教育(村小、鄉(xiāng)小、縣小的教師這樣認為的人數超過了50%),另有28.3%的表示不清楚情況。如果將“不清楚”及“不符合”這兩種情況合并,村小、鄉(xiāng)小、縣小、鄉(xiāng)初中、縣初中、縣高中六類學校中,對此問題不清楚或認為沒有提出要求的人數百分比,除縣級初中為66.5%之外,其余五類學校的人數百分比在73.8%~75.9%之間。教師認為教育主管部門沒有對學校提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要求或者不清楚此情況,其可能原因有兩個:一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確還未能將要求落實到每一所學校。另一個原因是主管部門已向學校提出了要求,但教師們并不知情。雖然縣級初中教師比其他類型學校的教師肯定上級部門對此項教育提出了要求的人數多,但66.5%~75.9%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沒有提出要求或者不清楚此情況,說明教育行政部門對此項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學教師中的宣傳度、知曉度不夠,學校因外部行政動力而產生開展此項教育的動力并不強烈。
早在2001年,云南省在總結1999年開始的試點工作存在的問題時就已指出,宣傳力度不夠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首先是教育行政部門和民委部門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學校開展此項工作還停留在發(fā)文件的形式。其次是學校開展活動的宣傳力度不夠。此次調研結果再次說明,宣傳不夠是仍然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校是否產生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內部需求,與學校管理者、教師對該項教育的性質、內容與作用的認識密切有關,也與他們對學校學生的民族組成、學生間關系、當地民族關系的體驗有關系。課題組前期調查發(fā)現(xiàn),認為學校不需要開展此項教育的人,通常是根據自己體驗做出判斷。如果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漢族、或者單一少數民族,比如白族,某些學校管理者會認為學生間不存在民族糾紛,沒有多少工作可做,或者各族學生已和睦相處,沒有必要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漢族學校、少民學校、混合學校中有50%左右的教師持這種看法,其中,漢族學校教師認為絕大多數學生是漢族,開展該項教育的需求性不強的甚至人達到了64%。
(二)顯性、隱性形式的民族團結教育在小學的實施狀況優(yōu)于中學
三類小學與三類中學在顯性、隱性層面實施的民族團結教育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小學教師中,認為學校明確安排了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活動的人數百分比為70.9~77.5%,高于中學教師29.3~31.4個百分點。小學教師中,認為學校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在合適的教學內容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的人數百分比為89%~91.6%,高于中學教師22.6~23.6個百分點。即使中學教師對課程、活動、教學內容安排方面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數低于小學,但其最低百分比也在40%以上,最高的百分比也達到了60%以上。
小學教師中,65%~78%的人認為學校在分班、座位、宿舍安排上已考慮到民族學生的分布問題,并且要求教師掌握民族學生特點、教師之間交流民族學生問題。而中學教師中持這種觀點的人在42%~66.8%之間,低于小學教師11~23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說明,小學在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活動、教學內容等顯性層面的教育行為的要求上優(yōu)于中學,這一結果再次驗證了課題組2008年的調研結果:小學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情況好于初級中學。在不同民族學生的交叉組合、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和問題等隱性層面的安排上,小學也優(yōu)于中學。
顯性層面的教育是明確的,其預定性強,主要規(guī)定了學生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發(fā)展的方向。隱性層面的教育重在培育促使學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成長的氛圍和條件,其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只有顯性層面的教育,而無隱性層面的教育,學生獲得的教育將是有偏的,其態(tài)度、情感、行為等方面很難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與小學相比,在民族團結教育問題上,中學不僅需要加強顯性層面的教育,也需要加強隱性層面的教育。
混合類學校與漢族學校、少民學校相比,差異主要是存在于顯性教育層面?;旌项悓W校教師對課程、活動、教學內容等的安排優(yōu)于其他兩類學校。
(三)大多數小學教師、較多中學教師認為民族團結教育對當地的社會穩(wěn)定與文化交流,對各族學生的溝通交流、愛國意識、學習興趣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民族團結教育對國家長治久安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是從國家政治的高度提出來的。在課題組的前期調研中,一些學校領導認為民族團結教育能夠發(fā)揮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學校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開設好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有利于邊疆民族團結及邊防鞏固。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小學教師中60%~81%的人認為,學校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對當地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促進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交流。61%~81%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學校開設的民族團結教育促進了當地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
目前已有人認識到民族團結教育發(fā)揮的作用不僅具有國家政治意義,也具有促進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價值。比如2012年云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羅嘉福在召開云南省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行政人員和骨干教師培訓會上的講話上提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是各族學生提高跨文化能力,認同中華文化的需要[3]。民族團結教育增強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互助互愛的精神,能夠增進民族團結,讓同學彼此之間相互了解,能夠提高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小學老師、60%以上的中學教師認為學校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增進了各族學生的溝通交流、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70%之上的小學老師、50%以上的中學教師認為學校開展的該項教育增加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
Postiglione在討論中國的學校教育和族群性問題時,引述了藏族學者巴登尼瑪的一段話:“少數民族孩子一旦在學校內容里找不到他們自己的文化或歷史的參考框架時,就會變得自卑。如果他們找不到可以讓他們感到作為自己民族成員一分子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的內容時,他們也會失去自信和對學校的興趣。這是導致少數民族兒童高輟學率的原因”。Postiglione指出,準確反映以文化多元性為特征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學校課程,不僅可以增強族群間的理解,在經濟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保存他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可以使學校更加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Postiglione,2011)。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活動等向學生傳遞的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等,也許正是該項教育增強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因。
[1]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在中小學進一步大力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通知[J].云南教育,2004.
[2]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紀要〉的通知[EB/OL].www.moe.edu.cn,2009-09-07.
[3]羅嘉福.在云南省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行政人員和骨干教師培訓會上的講話.http://www.ynjy.cn/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37292809.2012.12.28.
(責任編輯 劉祖鑫)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Need,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Current Situation
YIN Shaoqing & YIN Keli
(1.SchoolofEducation,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675000,YunnanProvince;2.SchoolofEducationScienceandAdministration,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 650031,YunnanProvince)
By adopting a self-preparedQuestionnaireonImplementationofYouthNationalityUnityEducation, this survey covers 1,270 objects ranging from class directors and teachers to leaders randomly sampled from 86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8 m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8 prefectures with concentrated minority popul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urvey is to evaluate the need, measures, effect and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prim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need, implementation, effect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9BMZ006。
2015 - 09 - 05
尹紹清(1967—),男,楚雄師范學院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心理與教育。尹可麗,女,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心理學。
G635.5
A
1671 - 7406(2015)010 - 0075 -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