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英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關節(jié)病區(qū),南昌 330006)
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
萬紅英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關節(jié)病區(qū),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對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THR)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將2011年1—12月住院的5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口頭健康教育方法。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50例患者納入研究組,采用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陪護人員與患者一對一陪護。 出院后3個月,應用Harris功能評分比較2組患者術后的髖關節(jié)功能和患者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滿意度亦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 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有利于THR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并能提高患者滿意度。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 髖關節(jié)功能; 多媒體式+圖文式; 健康教育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THR)是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髖關節(jié)強直等疾病的有效方法[1],該手術能減輕疼痛患者、糾正畸形、挺高生活質量。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術后肢體的功能狀況,而肢體功能的恢復又依賴于長期、連續(xù)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的效果又取決于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骨科關節(jié)病區(qū)從2012年1月開始,根據(jù)THR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行THR的患者及其陪護人員。陪護人員與患者采取一對一陪護。
患者納入標準:1)具有THR的手術指征;2)無其他系統(tǒng)疾病和手術治療的禁忌證;3)愿意接受術前術后康復訓練指導(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并能積極配合;4)患者的陪護人員有較好的陪護意愿,每天保證8 h的一對一陪護,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本研究共納入患者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齡50~90歲,平均70歲。患者陪護人員100名,男42名,女58名;年齡18~70歲,平均44歲。與患者的關系:配偶52名;子女28名。
將2011年1—12月住院的5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口頭健康教育方法。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50例患者納入研究組,采用多媒體式+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
2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嚴重程度,陪護人員年齡、文化程度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護士選擇護師職稱以上、在骨科工作5年以上,具有豐富的臨床檢驗、護患關系融洽、愛崗敬業(yè),有較好語音溝通能力的護士。負責制定多媒體康復訓練,負責計劃的實施及效果評價,負責對陪護人員的健康教育知識培訓、電話隨訪,了解完成的情況,評定功能鍛煉效果,并及時修訂功能鍛煉方案。
1.2.1 多媒體式+圖文式
在術前1天開始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采用多媒體健康教育進行集中播放,再用圖文式實施個體化、一對一講解、示范和指導。出院前3 d,護士再對患者和陪護人員進行一對一培訓、指導、示范和出院后電話跟隨訪。培訓內容:1)術前1 d,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背伸活動,骨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健肢抬臀鍛煉和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重要性。2)術后第1天,麻醉過后應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如骨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踝關節(jié)背伸背跖活動。3)術后第2天主動屈伸膝關節(jié),避免患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4)在醫(yī)生的同意下,術后第3天協(xié)助下床,先將患者扶起坐于床旁,健側肢體離床著地,使患側肢體離床不負重扶助行器在床旁站立或近距離行走。但是要以臥床或在床上訓練為主。5)術后5~10 d,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屈曲訓練:仰臥,慢慢屈曲患側膝關節(jié),使足后跟滑移向臀部;再慢慢恢復原位;髖關節(jié)外展訓練:患肢向外滑向床沿,然后慢慢恢復原位;保存膝關節(jié)伸直,腳趾和膝蓋朝向天花板[2]。 6)術后2周患肢可部分負重行走,術后1個月后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負重,術后3個月棄拐行走。出院后臥床仍應以平臥或半臥位為主,3周內屈髖應小于45°,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避免屈髖大于90°[3]。3個月內避免向健側臥位臥,日常生活中應做到“三不”,即不坐矮板凳或軟沙發(fā)、不翹“二郎腿”、不下蹲等。護士通過播放、講解、示范指導患者和陪護人員,使其掌握患肢功能訓練方法并將圖文式的健康教育手冊連同聯(lián)系電話卡發(fā)給患者或陪護人員帶回家,以便在居家護理過程中隨時學習,健康教育護士每兩周進行電話隨訪及時了解情況,并給予恰當?shù)闹笇А?/p>
1.2.2 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
由科內任意一名護士在住院期間、出院當天在短時間內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口頭功能訓練方法指導。
1.3 評價指標
所有患者出院前均進行基本情況評估。于術后3個月,采用Hattis功能評價標準[2],評價2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其主要包括疼痛(44分)、功能(47分)、關節(jié)活動范圍(5分)、畸形(4分)四個方面,綜合得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為差。同時對患者滿意度進行電話隨訪,分別記錄患者滿意和不滿意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3個月后髖關節(jié)功能和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研究組髖關節(jié)功能功能恢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滿意度亦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2組患者3個月后髖關節(jié)功能和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多媒體+圖文式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家屬陪護人員進行先播放形象的健康指導,再一對一的培訓,使患者、陪護人員易于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了患者功能鍛煉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髖功能恢復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多媒體+圖文式健康教育法在THR術后功能恢復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是對護理工作最客觀、最公正的評價。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74%,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健康教育方法不得當,導致患者和陪護人員不便于理解和掌握,針對這種情況,研究組先播放多媒體給患者及陪護人員,了解術前術后功能鍛煉,再發(fā)放針對患者具體的情況、階段性的圖文式健康教育內容,并加講解培訓,這樣使患者、陪護人員易于理解和掌握,并且電話隨訪2周1次,了解完成情況、評定功能鍛煉效果及時修訂功能鍛煉方案,完成出院后功能鍛煉計劃,結果實驗在滿意率達97%??傊?,實施多媒體+圖文式健康教育方法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功能恢復達到了最優(yōu)康復效果。是一種更有效的健康指導方法。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698.
[2] 方漢萍,杜杏利,郭風勁,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不同時間開始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6-19.
[3] 羅翱翔,張廣清,付秀珍.香港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護理工作的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35-36.
(責任編輯:羅芳)
2014-10-08
R473.6
A
1009-8194(2015)02-0087-02
10.13764/j.cnki.lcsy.2015.0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