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麻醉科(延安 716000)
胡 彬 李玲霞 任 斐 吳仲燁 薛 鵬 陳 彬
經口Tys術導管插入深度旋轉角度后退距離臨床探討
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麻醉科(延安 716000)
胡 彬 李玲霞 任 斐 吳仲燁 薛 鵬 陳 彬
目的: 探討經口“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經口Tys術)導管插入深度及旋轉后退距離。方法: 選擇60例氣管內麻醉患者男女各30例,應用“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術,觀察:導管插入喉咽腔受到阻力時的深度、旋轉的角度及后退的距離。結果:60例患者一次插管成功分別27、28例,成功率分別90%、93%; “深度”分別是13.3±0.7、12.4±0.4cm,“距離”分別是0.9±0.5、0.8±0.4cm。各組內“距離”與“梨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經口Tys術,導管送入喉咽腔受到阻力時,導管插入的深度男女分別是13.3±0.7、12.4±0.4cm,“稍內旋轉”角度是30度及“稍后退”距離男女分別是0.9±0.5、0.8±0.4cm。掌握這些數(shù)據有利于經口“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可以縮短插管時間,提高成功率,降低組織損傷。
經口“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術(經口Tys術),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插管時導管頭往往滑出喉口,導管要“稍內旋轉”、“稍后退”再前進可以獲得成功,然而,導管插入喉咽腔的深度、“稍內旋轉”的角度、“稍后退”的距離還未見報道,我們就所研究分析探討如下。
1 一般資料 60例ASA Ⅰ~ Ⅱ級擬行氣管內麻醉擇期手術的成年患者(較為標準國人),非困難氣道,分男女兩組各30例。男女年齡分別是46±16歲、45±18歲,為青壯年;體重、身高與國人較為相仿[2],有一定的代表性,見附表。
2 麻醉方法 入室測量患者“頦舌距”(體表下頜骨頦角至舌骨的距離)[3],測量氣管插管狀態(tài)下的口軸線與氣管軸線舌面之間的夾角(簡稱:口氣角)。選擇合適口徑的氣管導管[4](簡稱:導管),導管內置入管芯,塑形導管如“J”型,導管前端折彎,折彎長度等于患者的頦舌距減1cm[3];導管前端折彎角度,略小于口氣角,備用。60例患者肩背部墊10cm高的枕頭,頭枕在床上,處于后仰或后垂位狀態(tài)。去氮5min后咪唑安定 60μg/kg,舒芬太尼 0.6μg/kg ,維庫溴銨 80μg/kg,異丙酚 2mg/kg 靜脈注射快速誘導。均為單人操作,應用Tys術,導管送入口腔到喉咽腔受到阻力時,記錄此時導管在上門齒的距離,即插入深度(簡稱:插深);盡力保持導管固定不要移動,應用喉鏡觀察導管頭的落腳點及測量梨狀隱窩中點的深度(簡稱:梨深);如果導管頭滑向一側,稍內旋轉導管頭30度,即,旋轉角度(簡稱:角度);“稍后退”,使導管頭落入喉口、聲門,再次記錄“稍后退”后的導管在上門齒的距離,與插入深度之差,即后退距離(簡稱:距離);向前送管無阻力時順勢將導管插入聲門,按壓胸骨,聽到氣流征,可以確定插管成功[5]。最終應用呼吸末二氧化碳驗證插管成功。
3 觀察指標 導管頭插入滑出喉口受到阻力時導管在上門齒的距離(簡稱:插深);導管“稍后退”的距離(簡稱:距離);測量梨狀隱窩中點的深度(簡稱:梨深);每例患者插管次數(shù),插管成功率。插管三次不成功判為失敗[6],改用其他插管方法。
結果見附表。60例患者,男組一次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90%,女組一次插管成功28例,成功率93%,均插管成功。男女各組內“距離”與“梨深”兩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附表 60例患者一般資料及氣管內插管情況比較
注:與“距離”比較, *P﹥0.05
男組一次插管成功27例,成功率90%,女組一次插管成功28例,成功率93%,均插管成功。說明該方法較為理想。
“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其動作要領:患者頭后仰,使口張大,操作者用非優(yōu)勢手拇指伸入于操作者非優(yōu)勢手同側的病人口腔內,持該側磨牙(與同側其他手指)提起下頜;優(yōu)勢手以握刀式持備好的導管尾端,從操作者優(yōu)勢手同側的病人口腔送入,進行插管,有部分病例插管即成功,大部分病例導管頭因為懸垂的會厭[7]阻擋,滑出了喉口,這時往往會感覺到導管頭部有阻力,如果導管頭滑向一側,“稍內旋轉”導管頭,可以使導管頭對準喉口、聲門,“稍后退”,有落空感,向前送管無阻力時順勢將導管插入聲門,按壓胸骨,聽到氣流征,可以確定插管成功。
插管時導管頭滑出了喉口,落腳點為喉口外的周圍,利用喉鏡可以看到,其往往在梨狀隱窩,此時,導管插入深度男女分別是13.3±0.7cm、12.4±0.4cm。也就是經口Tys術時,當導管插入深度男女分別13cm、12cm左右時,導管可能就會遇到阻力,以防導管進入過深或過淺,造成插管失敗。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導管插入深度與身高、面部大小有一定的關系,身高高、面部大導管插入深度要深,反之則淺。
病人體位在插管狀態(tài)下,導管落入梨狀隱窩,這是由于導管前端折彎,塑形成如“J”型。如果折彎角度過大,導管頭落腳點會過低,甚至會插入食道;如果折彎角度過小,導管頭落腳點會過高,甚至會插到會厭谷;兩種情況對經口Tys術都不利。當折彎角度恰當時,導管頭落腳點剛好在喉口水平面的兩側,向喉口內旋轉30度左右,稍后退約1cm左右,可以使導管頭恰好對準聲門,順勢將導管插入聲門。
導管的折彎長度與導管的內旋角度有關,折彎長度過長內旋要小,否則,導管頭會落到對側喉口外;折彎長度過短,內旋要大,否則,導管頭進不到喉口內。恰當?shù)恼蹚濋L度,導管內旋30度左右較為理想。
導管后退的距離與梨狀隱窩的深度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梨狀隱窩較深導管后退的距離就大,反之則淺。臨床觀察梨狀隱窩男女分別是0.8±0.5cm、0.7±0.4cm,所以,導管后退男女分別是0.9±0.5cm、0.8±0.4cm。也就是經口Tys術時,導管后退不要過大,1cm左右即可,過大導管頭會落到會厭谷,過小導管頭會有阻力,造成插管失敗。
總之,經口Tys術,導管送入喉咽腔受到阻力時,導管插入的深度男女分別是13.3±0.7cm、12.4±0.4cm,資料提供的“稍內旋轉”角度是30度及“稍后退”距離男女分別是0.9±0.5cm、0.8±0.4cm。掌握這些數(shù)據有利于經口“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可以縮短插管時間,提高成功率,降低組織損傷。
[1] 胡 彬,任 斐,李玲霞,等.“挑厭式”盲探氣管內插管臨床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5):3623-3624.
[2] 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公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1.
[3] 胡 彬,吳仲燁,任 斐,等.頦舌距與腭角距臨床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0(2):66.
[4] 安 剛,薛富善主編.現(xiàn)代麻醉學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51-402.
[5] 胡 彬,吳仲燁,薛 鵬,等.胸前不同部位按壓產生潮氣量確定插管成功臨床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0(1):55.
[6] 王俊科,于布為,黃宇光主譯.麻省總醫(yī)院臨床麻醉手冊[M].第8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63.
[7] 胡 彬,吳仲燁,薛 鵬,等.全身麻醉誘導后會厭與喉口的關系臨床觀察[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0(4):34.
(收稿:2013-10-31)
@Tys術 插管法 旋轉 麻醉,吸入/方法 導管插入術
R614.4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