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婭
[摘 要]數學教育要追求“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數學教學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體驗的獲得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制造認知沖突、引導自主探索等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學習體驗 數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5-058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究和發(fā)展個性的過程,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經歷探索過程,切實增強體驗,不斷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學習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教學嘗試。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觀察中體驗
教師創(chuàng)設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有利于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學課程資源,建立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如教學“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解答完“每只船乘5人,全班租10只船正好坐滿。全班共有多少人?”后,教師可把“每船乘5人”改成“大船每只乘5人,小船每只乘3人”,使原有問題由簡單變得復雜,答案由確定變得不確定,學生由此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問題:為什么人數不確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數會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嗎?在問題的不斷提出與探究中,學生深刻感受了人數的增減與大船、小船只數變化之間的關系,并且深刻體驗了假設與調整策略的重要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關注生活,聯系實際,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現實問題,深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fā)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
二、制造認知沖突,在交流中體驗
課堂討論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設置認知沖突可以使學生產生新的內在需求,激發(fā)學生討論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流,并及時點撥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適當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習數學。
如教學“找規(guī)律”時,在練習環(huán)節(jié)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規(guī)律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圖1中的大長方形里面有多少個圖2中的小正方形?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練習,得到三種不同的結果:15個、13個和7個。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我沒有立即裁決,而是讓持不同答案的學生派出一名代表發(fā)表意見,然后再討論。
結果為15個的學生代表說:“大長方形里一共有16個小格,所以用16-2+1=15(個)?!苯Y果為13個的學生代表說:“大長方形里一共有16個小格,而小正方形里一共有4小格,所以16-4+1=13(個)?!倍Y果為7個的學生代表說:“你們的結果都不對,雖然大長方形里一共有16個小格,小正方形里一共有4小格,其實大長方形我們可以看做有2排,而小正方形可以看做有2排,在平移時中間的那條橫線就不用看了,得8-2+1=7(個)。”通過他聲情并茂、圖文結合的講解,大家都一下子明白了:原來這題的結果應該是7個!
上述的教學過程表明,對于數學學習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容易忽視的認知關鍵點,教師巧妙地組織學生討論,能夠增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
三、營造感悟時空,在操作中體驗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是學生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后,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地安排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手腦并用,感悟數學學習的方法,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如教學“找規(guī)律”時,新授課環(huán)節(jié)我出示10張恐龍園連號門票,問:每次要拿2張連號的門票,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拿法?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在練習紙上一一列舉出來,也可以圈一圈,還可以使用老師提供的學具框一框。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手操作起來,通過動手實踐都得到有9種不同的拿法。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展示各自的方法,重點讓學生展示了平移的方法,學生邊操作教師邊引導,分步進行展示:方框先框住的是哪兩個數?這時方框有沒有平移?接著方框向右平移1次,平移2次、平移3次……一共平移了幾次,得到了幾種不同的拿法?學生通過操作,理解了第一種拿法沒有平移,接著平移才得到了其他的拿法,所以一共平移了8次,得到了9種不同的拿法,平移的次數比拿法少了1次。
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供了學生可操作的材料,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交流等活動,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重點,突破數學學習的難點。
四、引導自主探索,在探究中體驗
探究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形式,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要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實現學習狀態(tài)從他律到自律、從消極到積極的根本性變化,極大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如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要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發(fā)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總結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等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遵循這樣的探究過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1)出示主題圖,根據題意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2)根據上面的例子猜想乘法中可能存在怎樣的規(guī)律;(3)再舉一些例子,看其他的乘法算式中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規(guī)律;(4)小組合作驗證猜想是否正確;(5)用字母等符號表示出算式之間的規(guī)律;(6)總結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
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使學生有序地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準確把握乘法交換律的特征,同時也便于學生建立深刻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
五、提升學習經驗,在反思中體驗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只要兒童沒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反思,他就達不到高一級的層次。善于反思的人,他的數學直覺、數學感受力會隨著經驗的積累而增強。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我是怎樣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哪些數學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數學學習經驗?通過反思,學生可以將低層次的活動經驗提升為高層次的數學體驗,并逐步生成新的體驗。
如教學“認識分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反思表示分數的方法,讓學生經歷了分數產生的過程。首先出示教材的情境圖,讓學生平均分4個蘋果和2瓶礦泉水;接著提問:“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個?”有的學生用“半個”來表示,有的學生用圖形來表示,還有的學生用1 / 2來表示。追問用1 / 2表示的學生的想法后,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分數的意義:如果這時又來了兩位同學,這個蛋糕要平均分給四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個?你想怎樣表示呢?有的學生用“小半個”表示,有的學生用圖表示,還有的學生用1 / 4表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三種表示方法進行反思,通過比較后發(fā)現最后一種方法比較方便,而且精確。
在此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了分數1 / 2到分數1 / 4的過程,不斷反思表示分數的方法,逐步感受到用分數表示結果的優(yōu)越性。
總之,體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觀察、交流、操作、探究和反思,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體驗。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