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菊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最終服務于生活。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可以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輕松。數學教學應當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xiàn)實世界中。本文將圍繞新課標“重視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這一理念,通過案例來分析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進行教學,以小見大,突出重點。
一、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數學生活化
引用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一堂課的開幕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去觀察生活,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可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實際,選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動畫、圖景,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制作課件,溝通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覺得學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熱愛數學。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幾何體》這節(jié)課,首先利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的學生熟悉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你能從中找出哪些幾何體?”通過學生對這些圖片的觀察,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促使他們思考、討論、歸納,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參與知識學習的熱情,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
二、導入新課,挖掘生活素材
初中數學教材中有許多概念、法則、定律、應用題、幾何圖形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能找到生活原型。如家中物體的形狀、數量房子的面積大小,家庭成員的年齡、身高、體重等;教室大小,講臺、門窗、黑板的形狀,座位的排列,操場的大小、周長等;再如春游活動的行程,買東西的價格等。這些都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數學問題,把這些問題引進課堂,學生會倍感親切,學習也會感到十分輕松愉快。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樣設計,既創(chuàng)設了與學生已有知識背景相關系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體現(xiàn)了數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
三、回歸生活實踐,體會數學應用
到生活中體驗數學。數學既然是從生活中來的,就應該還原到生活中去。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才會產生終生學習的愿望。比如在學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測量旗桿、樹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測量的物體的高度。這個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制定方案。測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過的知識設計測量方案,然后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并標好要測量的數據和準備好測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階段:驗證方案。上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室外,以預先安排好的方案進行驗證,這時仍以第一階段分好的小組進行,教師可以在旁指導數據的收集。第三階段:歸納、小結。這個階段教師可以把學生對方案驗證的結果做一個評述,可以讓每個小組把自己的方案和可行性做一個介紹。這里要以數學圖形的形式表達,并要用數學知識進行理論說明。學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時刻人長與人影的比,等于樹高與樹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樹影的長,從而求出樹高;利用標桿;利用鏡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學用的三角尺等等。學生在這個過程既體會到了成功樂趣,同時也嘗到了學習數學的甜頭,從內心深處喜愛數學、想學習數學。這不正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嗎?讓學生主動去學習知識,變被動為主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稊祵W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币虼耍覀冊跀祵W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教學知識,學會從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實數與數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時,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實例,諸如“汽車與牌號”“人與指紋”“國家與國旗”“姓名與身份證號碼”等。其中有一位學生列舉了“人與生日”的例子,經過一番討論、探究,學生發(fā)現(xiàn)“人與生日”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因為同一天生日的人很多。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不同的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進行軸對稱圖形的設計,有很多學生想到了我們中國民間的剪紙——先將紙對折,在折痕的一邊剪下一幅圖案,打開即得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想到了做墨跡——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較好的紙,在紙的一側滴上一滴墨水,將紙打開并鋪平,所得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又有同學想到了針刺——將一張紙對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圓規(guī)當作針,在紙上戳出一個漂亮的圖案,然后將紙打開得到的也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四、倡導學生相互交流、共享資源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閱歷,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加強他們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fā)現(xiàn)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如果引入的生活情境有趣或是大家都感興趣的熱點,其產生的效果更好。
總之,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fā)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