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陽+王蘊
細讀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語言、想象及語境為抓手,展開閱讀對話。
一、從語言入手,抓住文本的根基
教師進行文本細讀時,應關心文本中的語言可供學習與發(fā)展的地方,精選有價值和特色的語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生發(fā)點。
(一)以關鍵詞句為支點,品味語言藝術(shù)。文章中的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都傳達出作者深沉細膩的感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找準進入文本的“切入點”,從某一關鍵詞句、某一重點段落、某一結(jié)構(gòu)特點等角度入手,仔細推敲、細細琢磨,品味言語背后的內(nèi)涵,發(fā)掘文本的核心價值。如《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說?!翱滓壹菏钦局染贫╅L衫的惟一的人”是全文的關鍵句,形象且概括地刻畫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也暗示了孔乙己最終不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因此閱讀教學時不妨從關鍵字詞入手,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引領學生:孔乙己為什么“站著喝酒”?“穿長衫”說明了什么?“惟一”能否去掉?由此學生逐步認識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二)從陌生化語言中聯(lián)系語境,感受言外之意。語言陌生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追求新奇讓人看不懂,而是為了在閱讀過程中引起讀者對文字所表達意蘊的充分注意,讓讀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從陌生化語言著手,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語言中發(fā)現(xiàn)其表達的“不同凡響”,使學生對習以為常的語言“刮目相看”并產(chǎn)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從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語言入手,細讀文本,就能夠辨認出作者和人物的個性和深層的、潛在的情感。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父親)“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這是經(jīng)典散文《背影》中很普通的一句,然而,這看似自然平易的一句話特別耐人尋味。如果將“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換成“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孫子”,效果會如何呢?從語言的指稱功能上來看,“我”的兒子就是“他”的孫子,沒有發(fā)生實質(zhì)性的變化。然而從文學語言功能上來看,所要表達的情感卻大打折扣?!侗秤啊肥怯蓪Ω笎鄣母糸u陌生慢慢轉(zhuǎn)化到對父親的理解熱愛,所以作者想說的是父親愛我,因愛“我”而愛“我的兒子”。這樣,既表現(xiàn)了中年以后的朱自清對父愛的深刻體會,又表現(xiàn)了父愛之深,同時也為后面的行文埋下了伏筆。
(三)從言語的留白中補足內(nèi)容,挖掘題旨。課文中的“留白”是指課文中內(nèi)容有意不寫,或?qū)懙煤喡裕瑪⑹雒鑼懥粲邪l(fā)揮余地的地方,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空間,產(chǎn)生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妙藝術(shù)效果。這種留白往往存在于詞、句、段、畫及標點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空白”,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去填補空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空白”補充出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因偷竊而被丁舉人家打折了腿,這本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然而酒客們議論此事時,語氣淡漠。魯迅先生對酒客們議論此事采用了白描手法?!八趺磿??……他打折了腿了?!薄按蛘哿嗽鯓幽??”“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边@些都是充滿視覺意象的聲音,閱讀時不妨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適當補上酒客們的動作或神態(tài)。這種閱讀和訓練,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如此“吝惜”筆墨,作者將極其豐富的情思不動聲色地蘊藏在這留白之中,更能傳神地勾勒出酒客們的冷漠嘴臉,更能入木三分地揭露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
二、從想象入手,超越文本之表
借助想象,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乃至超越文本。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以下的想象和假設:假如當時在船上于勒認出“我們”了,面對“我們”假裝不認識他的情況,他會怎么辦,心里怎么想?假如“我們”在船上遇見的不是賣牡蠣的于勒,而是一位美洲回來的富翁于勒,“我們”一家會有怎樣的反應?假如二姐的未婚夫在于勒叔叔一直不見回來的情況下,還會不會繼續(xù)相信信上所說的內(nèi)容?通過想象和假設,很多人物在學生心中活了起來,于勒不僅僅是個“可憐”的于勒,菲利普夫婦不僅僅是對萬惡的兄嫂。想象能去教參之弊,讓學生自己去掌握判斷是非的標準。
再如《最后一課》結(jié)尾,只有對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和動作描寫。這幾句描寫很沉重,引導學生從韓麥爾先生那無言的手勢中,從他那簡單而內(nèi)涵深邃的書寫中,想象出他難以言狀的復雜心態(tài),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了深沉的愛國之情,愛國之痛。
三、從語境入手,把握文章整體之美
語境,指的是運用語言符號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時空條件等環(huán)境?!伴喿x是作者、讀者、文本之間的對話”。而文本是一種召喚,它渴望被理解,讀者在閱讀文本時會做出積極回應,雙方不斷發(fā)生關系,意義最終在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中生成。文章的語言環(huán)境是讀者與文本之間對話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讀者實現(xiàn)了閱讀的教育價值。語境為“對話”創(chuàng)造了潛在的可能性,細讀則把這種“可能”轉(zhuǎn)化為了現(xiàn)實。當然,文本細讀教學中的文本語境包括文本的前后文聯(lián)系、文本的整體感知情景以及文本語言活動時的社會生活情景等。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文本語境的認知,讓學生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他們自然而然并自覺地拓寬思路,發(fā)揮想象。如教學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如果不結(jié)合當時的語境怎么能理解其“直”和“圓”的含義呢?大漠孤煙加上了一個“直”字可見無風,落日加上了一個“圓”不能說只有落日才圓,而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時才覺得特別的“圓”,使人聯(lián)想到大漠的曠遠、荒涼、寂靜的境界。一個“直”字,一個“圓”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當時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所有這些都是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再根據(jù)這特有的情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使思維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之中,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可見創(chuàng)設語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是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方面。
(王朝陽 王 蘊 安徽壽縣楊仙中心校 232200)
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