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峰
(湖北省十堰市中醫(yī)醫(yī)院眼科,湖北 十堰 442012)
真菌性角膜炎(FK)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也是世界范圍內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本研究中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眼科就診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6例。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實證,以濕熱致病,常伴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或大便溏薄,苔白厚膩,脈緩;虛實夾雜,多見于平日素體正氣不足,或久病氣陰兩傷之人,證見黑睛生翳,狀如凝脂,然無腫無痛,潰久不收,或伴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舌苔薄白,脈沉細或弱。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眼科學》[2]中的診斷標準,即具有典型的真菌感染灶、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確定真菌感染(刮片檢查見真菌菌絲,共聚焦顯微鏡檢查見真菌菌絲,真菌培養(yǎng)陽性,3項中任意1項陽性即可);48 h內未接受有效抗真菌藥物治療;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對那他霉素過敏;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其他感染性眼表疾??;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不配合治療。106例患者中,男75例,女31例;年齡21~65歲,其中21~40歲22例(20.75%),41 ~60 歲 82 例(77.36%),60 歲以上 2 例(1.89%)。按就診先后順序將106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炎癥程度、中醫(yī)體質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5%那他霉素滴眼液(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292,規(guī)格為每支10 mL∶50 mg)和0.2%氟康唑滴眼液(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85,規(guī)格為每支5 mL∶25 mg)滴眼,每次1滴,每小時1次;先滴用氟康唑滴眼液,15 min后滴用那他霉素滴眼液,讓那他霉素滴眼液可較長時間黏附在病灶表面,每日可滴藥12~13次;酌情使用阿托品散瞳。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外用熏蒸,內服中藥根據(jù)證型不一而有所不同,實證給予玉屏風散合銀花土茯苓湯加減治療,虛實夾雜治療在祛濕熱藥基礎上加健脾益氣養(yǎng)陰之藥,如黨參、生地黃等,每日1劑,每日3次;中藥熏蒸,以龍膽草、黃柏、白鮮皮、蒲公英、車前草、金銀花等煎水熏眼,將以上藥物置容器內煎煮至沸,小火繼續(xù)煮10 min后,置藥液蒸氣溫度至感覺舒適時,以卷筒罩于容器上聚攏蒸氣,睜開患眼,對準蒸氣進行熏蒸,保持溫度適中,防止燙傷,每天1劑,每天2次,每次20 min[3]。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15 d為1個療程。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判定療效。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角膜潰瘍愈合,熒光素染色陰性,角膜恢復半透明或透明,前房積膿消失,視力恢復或提高,涂片鏡檢未見真菌菌絲(病原菌檢查為陰性);有效:癥狀及體征減輕,角膜潰瘍縮小,前房積膿減少或消失,涂片鏡檢未見真菌菌絲(病原菌檢查為陰性);無效:用藥后癥狀及體征無改善,角膜潰瘍擴大或穿孔,前房積膿加重,結膜囊分泌物涂片鏡檢可見真菌菌絲(病原菌檢查仍呈陽性)。以痊愈和有效計為總有效。記錄患者的痊愈時間和藥品不良反應,并比較治療前后的視力情況。
結果見表1和表2。試驗組40例痊愈患者的平均痊愈時間為(16.15±1.38)d,對照組 28 例痊愈患者的平均痊愈時間為(24.16 ±1.15)d,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比較[例(%),n=53]
真菌性角膜潰瘍系真菌直接侵入角膜引起感染,多數(shù)患者起病時有誘因史,其中外傷最常見。近年來,抗生素和激素的濫用成為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見原因之一。由于真菌在角膜組織的繁殖,其產生或與之關聯(lián)的霉菌毒素、蛋白溶解酶以及真菌可溶性抗原等的刺激,可使角膜產生嚴重炎癥反應,甚至形成潰瘍,在短時間內使視力嚴重下降[4]。
有關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目前西醫(yī)主要是抗真菌療法,如多烯類抗真菌藥物(以那他霉素為主)[5]、唑類抗真菌藥(如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6]、棘球白素類(如卡泊芬凈)[7],以及 0.2% 洗必泰葡萄糖酸鹽溶液、磺胺嘧啶銀[8]等。本研究中所用西藥為那他霉素和氟康唑滴眼液,局部用藥,不良反應少,有效率達75.47%,且治療前后視力有顯著提高。
真菌性角膜炎屬中醫(yī)學“濕翳”范疇,實證以濕熱型見多,又由于本病患者多見于平日素體正氣不足或見久病氣陰兩傷之人,常有虛實交雜[9]。因此,治療常以清熱祛濕為主,以固本扶元為輔。玉屏風散合銀花土茯苓湯中的組方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芩、黃柏等清熱,而車前子、土茯苓等祛濕,黃芪、白術等補脾胃健腎氣,共奏清熱祛濕、扶正氣之效;同時配合中藥熏蒸,藥液以氣霧狀態(tài)直達眼表,易于吸收,幫助潰瘍面修復,且可有效緩解因長期局部用藥引起的眼部干澀不適。
對于真菌性角膜炎,重在早期診斷,應盡早進行合理地綜合治療,使疾病在發(fā)病之初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可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值得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ZY /T001.1-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惠延年 .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7-98.
[3]周 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真菌性角膜炎28例[J].中醫(yī)研究,2012,25(2):19-21.
[4]徐春軍,姜 華,楊 姣,等.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療效觀察[J].眼科研究,2003,21(2):223.
[5]張 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真菌性角膜炎21例[J].中國藥業(yè),2005,14(10):76.
[6]瞿玲輝,李良毛.真菌性角膜炎的藥物治療進展[J].眼科研究,2010,28(2):178-182.
[7]鐘文賢,謝立信,史偉云,等.真菌性角膜炎654例感染譜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24):1 681-1 685.
[8]Florcruz NV,Peczon Ⅳ,Evans JR.Medical interventions for fungal kerat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8,23 (1):CD004241.
[9]劉亞男,史 薇,趙 欣,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真菌性角膜炎3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11,43(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