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長島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流傳淵源等多個角度分析了長島漁歌的形成發(fā)展以及藝術特征。介紹了在長島現今流傳較廣、最具有代表性的幾類長島漁歌,并對長島漁歌的未來發(fā)展、傳承保護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長島漁歌,海洋文化
在黃渤海交界的海域中,有一片美麗而神奇的海島群。32個大小島嶼散布如花簇,這就是中國的東部海疆——長島(亦稱廟島群島或長山列島)。
長島地處膠遼半島之間,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島上的海洋生態(tài)資源與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獨特的海洋環(huán)境使這里的人們被深深地打上了大海的烙印。長島的歷史就是人與海洋多少年來慢慢磨合進而漸漸融合的過程。
長島屬典型的移民社會,民間文化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征。長島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椐考古資料證明:遠在3.5萬年前,人類的足跡便已踏上了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并開啟了文明的繁衍與傳承。距今7千年前,各島之中又相繼出現了數十處聚落社群,形成了獨具海島特色的長島史前文明。在之后的幾千年里,人類文明在此綿延相續(xù),從未間斷。長島地處渤海海峽。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原與東北亞、朝鮮、日本及北美等地區(qū)的海上交通樞紐。因此長島也是族群遷徙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地帶。交通的繁榮對長島的音樂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中較為著名的如闖關東。
如此的地理和歷史環(huán)境使得長島的音樂頗有其特色。筆者親入長島島內,駕船穿梭于各島之間,感受著當地淳樸熱情的民風和音樂。長島現在最后一批唱著長島小曲長大的船老大和漁村大媽,大都八、九十歲上下,生長在大風帆航海的年代里,愛唱愛跳。他們表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把原汁原味的長島套曲和長島漁號唱給所有人聽,唱給所有熱愛大海,熱愛歌唱,熱愛生活的人們聽。本文將從漁歌套曲——長島套曲[1]入手,近距離接觸長島漁歌,并探討海洋文化、海島文化對長島套曲形成的影響。
舶來的明珠 用長島之手串成大海的項鏈——長島套曲
在漫長的生產生活歲月里,伴隨著艱苦的勞動作業(yè),長島人民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小曲。并在在世代傳承哼唱中,形成了獨具海島生活特色的“長島套曲”。
長島套曲的形成源于長島的移民特色。流傳在長島各地的民俗小調,深受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族群遷徙中,特別是在明末清初的民族大遷移的過程中,大量來自中原、西北的民俗小調被帶到了長山各島。這些小調與長島當地的漁民漁號、小調相結合,形成了長島特有的民俗小調。在近代的闖關東大移民中,長山各島數萬移民又將這些帶著濃重海洋氣息的民俗小調帶回了關東大地。
在十個有人住的居民島上,都流傳著很多民俗小調。特別是砣磯島流傳的民俗小調已自成體系,形成從內容到曲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套曲。曲目和曲牌的旋律與平時所見大致相同并無較大改動。形成長島自身特點的地方在于其歌詞的不同。
套曲中有歌唱年輕人純潔愛情的《紅腰帶》、《關東花》、《送情郎》等。這一類歌曲與傳入地差別并不大。以單純描寫愛情為主。歌詞直接火辣,表現出年輕人無拘無束,熱情直爽的性格。例如:
紅腰帶
妹愛哥哥黑乎乎的俊,哥愛妹妹白凈凈的美,黑哥俊妹生生的愛,情深深過北塘里的水。
紅腰帶
巧大姐
澄晴天,下大雪,跟東來個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那小腳兒我捏捏。
澄晴的天,下大雪,跟西來個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摟上個小腰兒叫姐姐。
澄晴天,下大雪,跟南來個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那個小臉兒我貼貼。
澄晴天,下大雪,跟北來個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的小腿兒我憩憩(qie)[2]。
送情郎
送情郎送(茲)在大門以外/我問你(那個)情郎哥哥兒多得兒回來/回來呀不回來捎封書信來呀/捎書信呀免得小奴呀常常掛心懷/送情郎送(茲)在大門以東/不料想天老爺爺刮了一場大北風/刮風布雨下雨來好哇/擱住我那情郎哥哥兒在家過上一冬/送情郎送(茲)在大門以南/風搖動桃樹來燕子又拆散/這一散那個留今郎一路上多路費呀/這一拆散那個留今郎呀一路上抽香煙/送情郎送(茲)在大門以西/猛抬頭啊看見了一個老頭賣梨的/奴有心買給(ji)情郎哥哥兒吃呀/鮮得兒圓那個肚得兒貼又不下去兩東西兒
歌唱夫妻恩愛、情人相戀的曲目有《小紅鞋》、《擦官粉》、《嗚里瓦》等。雖然是情歌,但歌詞中加入了女子對出海情人(丈夫)的擔心。較上面一種情歌而言,更多地表現出漁家生活的點滴。海上作業(yè)風險非常大,一去不回的情況很多。所以婦女多帶著矛盾的心情唱離別的情歌。明明知道情人此去可能就是最后一面,但為了生計仍要忍痛送別并鼓勵情人。歌詞內容通常為叮囑船上需要注意的問題,表達依依不舍的情緒,請捎信等。仔細觀察會發(fā)現歌詞中雖然也有凄婉之意,卻暗含堅強之心。例如:
小紅鞋
哥倆好
小煙袋,扁扁鍋,你是兄弟我是哥,上酒店,把酒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么過?有錢娶個花朵朵,沒錢說個黑老婆,黑老婆,花朵朵,哪個趕上咱老婆,為咱生兒女,賢慧孝公婆,從早忙到晚,不惹是非不傳舌,幾輩難得的好老婆,戒了酒,戒了煙,從此再不打老婆。
小紅鞋
漁家女
梭兒短,線兒長,奴在檐下織漁網,心兒牽著線兒走,絲絲扣扣系心上,哥哥出海闖大洋,一帆風雨一帆浪,先賢夫子有古訓:有女不嫁漁夫郎,奴家本是苦命女,許下終身伴漁郎,漁家自有漁家后,愿得歲歲年久長。
小紅鞋
月下會
崖頭下織網一笮兩梭,打柞來了俺那個親哥哥,有心上前說句話,灘里灘外行人多。月上柳梢青石板上坐,大廟后約俺那個親哥哥,星星映著大桅的燈,廟門里盡是撲燈的蛾。手搓辮稍眼澀口兒渴,情哥身后大手抱住我,又驚又喜身兒打顫,羞得那月兒藏廟閣。
擦官粉
思君
狗不叫,雞不鳴,夜黑風高天難明,天難明,想俺那人兒,懷抱孩兒守孤燈,守孤燈,做噩夢,漁船出海十天整,十天里,刮大風,鋪水蓋浪生做營生,做營生,為家庭,打漁糊口度光景,度光景,一人頂,盼俺那人兒早回程。
擦官粉
天上星
天上星,亮晶晶,小酒壺,配酒盅,八仙桌子配板凳,十八的閨女配個洋學生。
天上星,亮晶晶,十八的閨女正年輕,洋學生人品好,不愿做官不留城,戀著漁家女,耕海牧漁共營生。
擦官粉
俺的夫
梭兒飛,線兒走,奴織漁網一扣扣,俺郎打漁多辛勞,奴在家里不停手,檐下曬魚干。屋后種瓜豆,全家老少吃與穿全憑一把手,清水撈白魚,浪里扎網口,夫為生計出遠洋浪中飛木舟,夫是頂梁柱,夫在奴不愁,天天焚香求娘娘[3]家安人長壽,夫在浪里走,奴在家里憂,牽腸掛肚愁日子何時是個頭?
嗚里瓦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王大娘在洞房繡鴛鴦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忽聽見門外子吵吵嚷嚷呀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我隔著門縫我仔細望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原來是舉火的大老張啊
(哎呀,老張來啦)
男:一我原住王家莊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莊上有個王大娘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大娘你莫要大驚詫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王大娘啊
(王大娘,想死我了?。?/p>
女:一聽見老張我心歡暢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我得去會會是大老張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我踏上當機我放下扇吶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我急急忙忙我跑出繡房
(哎呀大老張,你可來啦)
男:我一時不見你心發(fā)慌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反復思來反復想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等著大娘我到天亮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男:才放簸箕啊天剛亮啊
女: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老張你身強力又壯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煙嘴少壯你又漂亮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即使咱倆不能如愿啊
男:嗚里瓦嗚里瓦嗚里嗚里瓦啊
女:來世咱倆再配鴛鴦啊
男女合:來世咱倆再配鴛鴦啊
《砣子南頭》是長島的北島地區(qū)一大特色。至今北島漁家大嫂[4]唱哭墳調的傳統依然保留。每逢農歷十八和二十六,北島的漁家大嫂必會發(fā)自內心地去悲傷哭墳??迚灢幌抻谠趬灥?,還可以在自家的牌位或者島上的廟堂里??迚炚{不僅旋律悲戚動人,還配有固定的手勢動作。最常見的為右手高高上揚再重重落下拍地,左手抹鼻涕眼淚向后甩。取哭天搶地之意。雖然現在這一活動依然在民間存在,但漁家大嫂們卻羞于向外人展示。訪其原因,竟是怕現代社會對她們的“封建”活動恥笑。所以在大嫂們唱哭墳調的時候,外來人只能隔著海遠遠聽。但即使是遠遠地聽,也極為催人淚下。例如:
砣子南頭
俺那個人兒
俺那個人兒,是個能耐的人兒,白天能打魚兒,下晚講故事兒,都講啥故事兒?鶯鶯戲張生,許仙白娘子兒,天天聽得俺啊—嗨—俺更戀俺那個人兒。
砣子南頭
哭夫
啊—昏天昏地云卷浪翻,老天爺,你瞎了眼,為什么你不放過俺打漁的船?孩子他爹,孩子他爹,可不能撇下俺和孩兒你不管,你不能,你不能,你答應咱倆共百年,我盼我等,我等我盼,我等你,我等,我等你一萬年!哪怕風浪打,哪怕我化作礁磐[5],等不到你歸來,
我永不回還!
砣子南頭
俺那個人兒,是個能耐人兒,你上砣子南頭去釣魚兒,一朝四五十,連吃帶分碎兒,還剩一大盆兒,俺那個人啊,是個勤快的人兒,俺那個人兒,管多出遠門兒,不忘買胭脂兒,還有擦臉粉兒,司林布褂啊正可身兒,俺那個人啊是個有心人兒,俺那個人兒,是個好心的人兒,高貴俺啊疼愛俺,恨不得把俺托在手心心兒,啊—俺那個人兒,是個狠心的人兒,
撇下俺一人兒,天天來上墳兒,你閉眼伸了腿兒,丟下我俺沒人陪兒。
革命戰(zhàn)爭時期,長山各島的漁民在黨的領導下,紛紛組織起來,減租減息、抗日支前、擁軍優(yōu)屬,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反應海島人民的革命題材的小調,如《擁軍調-搖大櫓》、《掛紅燈》、《光榮花》等。這些小調取材廣泛,從內容到旋律,都頗具創(chuàng)意。海島文化的兼容性在這里體現出來?!秲和瘓F》的曲調竟與今天我們唱的《新年好》是同一曲源。當筆者聽到年逾九十的老人們唱出他們兒時的兒童團歌謠時,被深深地震驚了。
兒童團
月兒彎彎,星巴閃閃/我們都是兒童團/站崗放哨,盤發(fā)證件/觀察慎警躲漢奸/鬼子來了,我們就跑/跑到八路去報告/報告八路,那座長島/打敵鬼子趕快跑
值得注意的是,“長島套曲”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表演或演唱程式,并經常由民間自發(fā)組織演出。這種演出活動在形式上和組織結構上與傳統戲劇聯系緊密。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島套曲”已具備了形成一種獨特戲劇表演形式的基本要素,表現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雛形。
在蠻荒年代,漁民們要有一種屬于他們的精神支柱,要有一種比語言更有震撼力、感召力的東西,那就是歌曲,那就是漁民小調??恐@些耳熟能詳,哼瀏傳唱,人們把祖輩傳達的一種思想,一種精神順利的傳承下來,不斷地在生產生活中發(fā)揚光大,使其成為海島最具特色的文化。長島套曲是長島漁民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戰(zhàn)天斗海,頑強生存,一代一代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在海島人世代的漁獵生活中,起到了鼓舞斗志,弘揚勤勞、勇敢、善良、樂觀的精神的作用。漁家人在艱苦卓絕的漁獵生活中,靠著這偉大的精神支撐,世世代代高唱這些堅強、樂觀、幽默的漁家小調。他們勞作著,繁衍著,生生不息。
長島套曲以其特有的海洋特色、漁家風味,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漁家生產和生活?!按酗L浪中,漁號是中軍”,海上生產是高風險作業(yè),在風浪中是靠發(fā)自船老大口中的漁號來發(fā)號施令的,是靠全船伙計們齊聲和唱來凝聚力量的。鏗鏘有力的漁號唱出了漁家人的粗獷豪情,唱出了漁民們生死勞作的艱辛。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月夜行船,漁民們也要哼唱委婉動聽的《夜行船》。至于婚喪嫁娶、迎親送客、節(jié)慶祭奠等都會即興填詞一唱眾合。不管在什么場合,漁家小調都起到了任何語言所達不到的獨特效果。這樣一來,長島套曲的曲調變豐富多彩起來:有的高亢有力,氣吞山河;有的細聲漫語,委婉動聽。歌詞有的詼諧幽默,談笑風生;有的細致婉約,如泣如訴。長島套曲的風格淳樸干凈,唱出來的曲子句句發(fā)自肺腑。千百年來不斷感動著、教化著世代的漁家人。
長島套曲經過上千年的傳唱,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海島文化。在文字還不十分普及的歲月里,它起到了教育啟迪漁家后人、影響感化海島居民的作用。特別是在近代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它更是宣傳、鼓動人民投身革命,支持革命,奮勇殺敵的戰(zhàn)斗號角。在解放初期,黨的政策、國家法令的學習普及無不是通過這些流傳在漁家,人人耳熟能詳的,填詞即唱的漁家小調來完成的。這就是它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原因。
但長島漁歌也面臨著相當尷尬的發(fā)展局面。雖然海島漁歌至今仍在流傳,但其演唱范圍多限于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們,而欣賞范圍則是全部島民。為什么其他島民雖然也喜歡聽,但卻不會唱呢?并不是漁歌有多么難學,只是沒有人會在工業(yè)革命的后果——機械化造船,機械化捕魚的時代,再唱著功能性極強的漁歌作業(y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出海作業(yè)的風險也越來越小。漁家大嫂的哭墳調也不再是對著海難中的親人哭,而是逢喪便哭。我們知道歷史,所以明白大風帆時代到機械化輪船時代的轉換使?jié)O歌不能繼續(xù)發(fā)展延續(xù)。對于年輕的漁民來講,這卻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不在乎工業(yè)革命之類的歷史,只知道換了新船,漁歌用不到了,用不到就不在作業(yè)中唱了,非常合乎生活邏輯。也非常實際。所以漁歌說面對的現實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與愛唱的老漁民雖然也非常想把漁歌流傳下去(這種心情還非常迫切,他們很怕漁歌失傳),也偶爾教年輕人唱,但他們卻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像筆者這樣的民間音樂研究者身上。他們希望筆者能通過專業(yè)的理論知識,把漁歌記錄保存下去。這與我們學習中所希望的結果大相徑庭。平時,我們更希望這些民族民間音樂能夠在本民族(本地區(qū))由“局內人”發(fā)展傳承??墒乾F在我們所面對的卻是他們希望由客位的方式來保存。(這里用了“保存”,而非“留存”,是因為筆者發(fā)現他們并沒有想讓漁歌繼續(xù)發(fā)展,只要保留下來就很好了)。這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與筆者同輩的島民,比筆者更為局外人。他們雖然土生土長,但對漁歌這個個體卻更不了解。也不感興趣。讓他們傳承已經沒有發(fā)展力和現實作用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可以算是一項負擔了。也許老漁民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無奈地做如此選擇。
更令人心痛的是,近年來一大批“海島歌頭”相繼謝世,尚且健在的“歌頭”和“船老大”也多在八十歲以上了。再不從這些德高望重的長者口中整理發(fā)掘出這些瑰寶,那將會造成巨大的文化損失和空白。
在了解到情況后,與筆者相互協助搶救漁歌的是當地政府與文化局。令筆者非常感動的是當地的政府部門對漁歌搶救的重視與積極態(tài)度。他們作為漁家的后代,對漁歌的未來傾盡所有心力。他們成立了搶救、挖掘、整理小組,繼續(xù)深入漁村各島,對老藝人、老漁民進行普查、錄音、錄像。對漁民手中殘存的歌詞、曲譜進行搶救式整理,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專業(yè)人員對搜集整理的漁家小調進行補充修正和完善。對已經自成體系的“砣磯曲調”進行整理,編補吸收各島曲調,整理成更為完整的長島套曲。盡量在采集過程中保持漁歌原生態(tài)的古樸與真實。整理后再將曲譜拿到老藝人和老漁民手中,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組織部分身體健康的老藝人和老漁民練唱編排,成立起長島套曲演唱團,專門演唱最原汁原味的長島套曲。多項舉措積極實施,只為了一個目標:多一點留下長島套曲的旋律與美好,多一點留下千年大風帆航海的滄桑印記。[6]
注釋:
[1]長島套曲:暫時的自定名。取意長島諸多小曲連串成套,常做小戲演出
[2]憩憩:長島方言,意為打盹,半躺著休息。音qie
[3]娘娘:即媽祖。長島有北方海上最大的媽祖廟,見于明崇禎年代。島民普遍信奉媽祖。媽祖又稱海神娘娘,島民皆親切稱其為娘娘。
[4]漁家大嫂:方言,對漁村已婚婦女的統稱
[5]礁磐:長島有座望夫礁,相傳是一女子等候出海的丈夫,年年月月等候不動,化成礁石。島上常用變成礁磐比喻女子等待出海的丈夫等得久。也寓意如礁磐般堅貞不變
[6]本文的資料來自筆者在長島漁村的訪問、采錄、整理。歌詞文字部分由長島文化局兩位積極做搶救漁歌套曲工作的老先生胡迎先、郭賢坤共同整理。目前兩位老先生又再下各島,希望收集到更多的漁歌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