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贏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倍钊R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fā)了人們求仙問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而本文研究的博山爐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關鍵詞】:青銅器;香爐;仙山;神仙思想;明器
1.博山爐的歷史由來
博山爐,顧名思義與山有一定關系。山岳因其高大的自然形態(tài)和奇禽異獸的出沒,使人們產生了敬畏心理,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山置于一種崇高的地位,又有《列子·湯問》和《山海經》等記載的“海上仙山”,致使秦漢時期的帝王癡迷于求仙問藥,以求長生不老。之后又有文成將軍向漢武帝進言:“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庇谑菨h朝宮室擺放起諸多與仙人有關聯的陳設品,如青銅鑄的仙鶴、各種形態(tài)的博山爐,其中博山爐的擺放和使用頗為頻繁,主要是由于它形似仙山的爐蓋以及香料燃燒時所營造的煙霧繚繞的氛圍使人容易聯想到海上仙山,于是在求仙心切的漢武帝在位時得到了重用。
2.漢代博山爐的裝飾紋樣
漢人通過精妙的設計,使博山爐裊裊炊煙之中,影現出神獸出沒、神仙漫游的仙山瓊閣圖景,給人以無限遐想,激發(fā)了人們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強烈愿望。此番感受極易引起共鳴,故而,博山爐備受青睞也就不難理解了。兩漢時期,博山爐的造型設計也逐步融入了社會流行的思想元素,如祥瑞觀念。其中反映祥瑞的事物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植物,如嘉禾、嘉蓮、靈芝等;一類是動物,如奔馬、天鹿、朱雀、白虎、青龍、玄武等;一類是羽人神仙和日月星辰。這些祥瑞事物更多地體現在了博山爐爐蓋之外的其他部位。
3.博山爐在各個時期的造型特點
從一些考古資料來看,博山爐極有可能是從春秋時期的豆形熏爐演變而來,至漢朝時,受仙山思想的影響,爐蓋逐漸高聳,呈山巒形狀,至此,博山爐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到了魏晉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原,本土的仙道思想也開始慢慢地與外來的佛教文化融合起來,這一點同樣表現在了博山爐的造型演變上。西漢時期的博山爐呈現的是明顯的山巒形象,到了西晉,博山爐的造型特征逐漸開始發(fā)生變化,山巒層疊的形象被簡化,且糅合進了一些蓮花造型。至隋唐,佛教已對中原地區(qū)影響頗深,幾乎成了宗教信仰的主流,而這個時期的博山爐,盡管造型典雅別致,裝飾考究,工藝精湛,卻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形象,稱之為“博山爐”已算牽強,稱為“蓮花香爐”卻更合適些。進入北宋,博山爐的造型出現了半圓香薰和無蓋的三足爐,至此,真正意義上的博山爐已經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野,在世間流傳了1000多年的“蓬萊仙山”,也如海市蜃樓的幻境一般,尋不見蹤影了。
4.博山爐的分類
4.1按照有無托盤的款式分類
4.1.1有托盤式博山爐
這種設計是為了在托盤中盛水,這樣當爐煙升起后,一方面可以逼真地展現出人們幻想中的海上仙山,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盤中水汽來蒸出香料的氣味,使香味更加濃郁?!痘茨献印分杏形脑唬骸笆杵灾兀S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庇纱宋覀兛梢酝茰y,有托盤式博山爐比較符合人們當時對于海上仙山幻境的模擬。
4.1.2無托盤式博山爐
從使用的角度來看,有盤與無盤的設計并無明顯區(qū)別,且似乎有盤式博山爐更符合當時人們對于神話傳說的聯想,而無盤式博山爐則更具有便利性。
4.2按照足柄的款式設計分類
4.2.1類圓柱式足柄博山爐
所謂類圓柱式足柄博山爐是指爐身下方的足柄類似于圓柱狀,現有的資料中大部分博山爐都是此類足柄設計,且它與爐蓋上的山巒造型對比后可展現出鮮明的繁簡對比關系,呈現出一定的韻律感。
4.2.2異形足柄博山爐
異型足柄博山爐在造型和藝術風格上呈現出了與類圓柱式足柄博山爐截然不同的特征,由各種動物、人物形態(tài)組成的復雜造型使得這種款式的博山爐整體視覺效果華麗豐滿,且趣味性更強。
4.3按照所采用的材質分類
4.3.1青銅材質
博山爐在西漢最早出現所采用的就是青銅的材質,從工藝上來說,有青銅素面的,也有青銅錯金銀的,這些例子很多,如西漢銅力士騎獸博山爐就是青銅素面的,而于河北滿城縣劉勝墓出土的西漢錯金博山爐則是運用了錯金的工藝。
4.3.2陶質
陶質地的博山爐是在東漢時期開始大量出現,有素面的,也有上釉的,如東漢的虎形座釉陶博山爐是通體施醬黃色釉,而南朝則有很多青釉的博山爐,隋朝則有綠釉的寶珠紋蟠龍博山爐。
4.4按照博山爐的功用分類
4.4.1作為生活中的器具
博山爐首先是作為香爐來使用的,在爐中熏不同的香可起到驅趕蚊蟲、醒神益智、鎮(zhèn)痛健脾等不同的作用。另外在祭祀、酬賓、朝堂議事等禮儀場合,博山爐則能起到祭祀神佛、祈降祥瑞、烘托氣氛的作用。
4.4.2作為喪葬明器
由于漢代社會穩(wěn)定,國力強盛,以及深信“靈魂不滅”的思想,導致厚葬之風盛行。博山爐被用作喪葬明器,主要是由于它特有的形制和被賦予的“升仙”的意義使其成為了一種象征性的物品,用以承載人們的寄托和精神訴求。
5.結語
博山爐是秦漢神仙思想盛行下的產物。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對山脈的刻畫和漢武帝的求仙心切是博山爐出現的直接誘因。其實,生與死一直是人類最為關注的兩大主題,生是人們永恒的渴望,即使死亡,也幻想著靈魂不滅,可以借由外物重生,博山爐作為喪葬明器也是源于當時人們的這種祈盼。
參考文獻:
[1]楊海霞.《漢唐博山爐設計考略》[J].齊魯藝苑.2010,05.
[2][美]艾素珊著,李莎譯.《西漢時期的博山爐——一種類型學和圖像學的分析方法》[J].藝術考古.2009,04.
[3]林小娟.《博山爐考》[J].四川文物,2008,03.
[4]仝濤.《從魂瓶看吳晉時期的莊園生活和喪葬禮俗》[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02.
[5]惠夕平.《兩漢博山爐研究》[D].山東大學.2008.
[6]阮晶京.《博山爐的歷史——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中心》[D].中央美術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