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東西的小人》是瑪麗·諾頓的代表作,怪誕和象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情節(jié)的淡化以及視角的多重性使得作品的主題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狀態(tài)。本文主要分析其中蘊含的友情、教育、生存、自由這四個主題及其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借東西的小人;多元主題;瑪麗·諾頓
關于《借東西的小人》這本書,目前少有研究者對其作出專門的評述,然而并不乏學者對其給予高度評價。書中精巧的構(gòu)思和袖珍的場景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實而又似乎非現(xiàn)實的世界,在“微觀”與“宏觀”的對比中,讀者能看到熟悉的小物件變身為各種奇妙的用具,也能感受到成人世界帶來的種種思考。整部書充滿童趣和奇思妙想,卻又那么生動可信。
一、主題多元化
自上世界80年代以來,兒童觀的發(fā)展使得人們開始重新評估兒童文學的審美價值,因此也帶來了審美形態(tài)上的變化。對于兒童小說來說,故事的敘事性和情節(jié)的關聯(lián)性有所減弱,主題呈現(xiàn)出多重且模糊的狀態(tài)。
(一)友情
《借東西的小人》所歌頌的是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間純潔美好的友情。本是屬于兩個不同世界不同種族的人,一大一小卻出人意料地產(chǎn)生了友誼,想必這也是兒童文學所特有的純真質(zhì)樸的美學特質(zhì)。
相對于一個大世界來說,阿瑞埃蒂和小男孩的友情是渺小的,但也正是這種渺小和透明能夠觸碰到人性最柔軟的部分?,旣悺ぶZ頓將這一傳統(tǒng)的、永恒的主題傾注在兩個不同種族的孩子身上,是對童真的歌頌和贊美,也是對人物塑造的更好加工。它將阿瑞埃蒂和小男孩最主要的共同特點——真、善、美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給讀者,同時又讓他們兩各具特色,顯得更真實而生動。
(二)教育
《借東西的小人》中的教育主題主要指的是家庭教育。每當阿瑞埃蒂表現(xiàn)出對外面的自然深切的渴望或者想到地板上去“借”東西時,她的話總是被打斷并被告知這是“討厭的習慣”。父母總是為了孩子能夠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無形中為他們決定了很多東西,什么該知道,什么不該知道——而這個評判標準正確與否,他們卻很少考慮到。
這兩個小人家可以說是許多家庭的縮影,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也是人們一直都在探討的問題?,旣悺ぶZ頓似乎想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無知往往比未知更可怕。不要低估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行動力,而他們的接受能力,也往往比父母預測的更多。父母更應該去做的,就是正視孩子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去回避和隱瞞。
(三)生存
小人一族與人類的唯一不同就在于形體的巨大差異,而也正是這決定性的差異使得一方必須要依賴另一方才能生存。小人們將這種生存方式稱之為“借”而不是“偷”,并且認為大家伙都是為借東西的小人而活的,就像面包為黃油而存在一樣。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其實就像人類一樣——漫無目的地索取自然資源。但兩者本質(zhì)的差別是,小人一家所謂的“借東西”是基于維系生存這一目的,無關任何欲望或者貪婪。而人類對待自然資源的索取已遠遠超出了“生存”這一基本需要,它變質(zhì)成了貪婪和欲望。此外,人類曾經(jīng)一度視自己為自然的征服者,高高在上,俯視眾生,而小人一家卻當自己是大房子的成員,并對這塊土地給予了滿滿的眷戀和不舍。相比之下,人類更應反觀自身,去尋求一種與自然的平等友好關系。
(四)自由
自由向來是極具生命力的一個文學主題。在《借東西的小人》中,主要表現(xiàn)在阿瑞埃蒂強烈的渴望里。
為了讓阿瑞埃蒂遠離地板上的種種危險,爸爸媽媽從來不讓她離開地板下的家。小人們一直都處于害怕中,他們太小容易受到各種傷害,他們不能自己生產(chǎn)食物和生活用品,只能向人類去“借”,一切未知的、不穩(wěn)定的因素都會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悲劇。也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害怕,禁錮了他們自身的自由,也禁錮了下一代的自由。孩子的天性本不受束縛,自由的河流一直在他們的心中流淌著不會靜止。他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充滿著熱情和愛意,鍥而不舍地追尋他們心中一直渴望著的東西?,旣悺ぶZ頓借阿瑞埃蒂這一人物形象,用細膩的筆觸,贊美了孩子們這一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二、多元主題生成的原因
從文本上考察,《借東西的小人》多元主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主要是由于怪誕和象征?,F(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可以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小人偶,但在瑪麗·諾頓的筆下,小人偶卻“復活”了。他們所有的一切幾乎都和人類沒有什么不同,唯有形體的大小讓這個故事有了不一樣的幻想色彩。然而這個幻想?yún)s又如此真實,它深深地扎根在日常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所有的小東西都是原來的小東西——只不過被波德改造成他們的生活器具,有了新的用途。一切都是那么有趣,讓讀者驚嘆于作者怪誕的想象力和生動可信的描述。同時,這一大一小的對比也使得作品的象征意味更加濃郁。渺小的小人一族象征著我們?nèi)祟愖陨?,而小說中的大房子大世界則象征著自然。小人一族要依賴大家伙們生存,就如同人類需要依賴著自然生存。這就升華出一個“人與自然”的永恒主題,激發(fā)人們?nèi)ニ伎既绾文芘c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是情節(jié)的淡化?!督钖|西的小人》的情節(jié)相當簡單,它沒有那么多的起起落落,多以對話展現(xiàn)人物豐富、微妙、復雜的心理和性格,以及環(huán)境描寫來展現(xiàn)小人們與眾不同的生活場景。小人一家之間關于“被看見”、“搬家”的討論,爸爸波德和媽媽霍米莉之間關于是否要教阿瑞埃蒂出去借東西的討論,還有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間關于“借”與“偷”,關于生存和滅絕的討論等等,使得作品的意味更為深遠,從而形成作品的多元主題。
視角的多重性自然也是主題多元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督钖|西的小人》的開篇和結(jié)束部分是由小男孩的姐姐——梅太太,以及一個叫做凱特的小女孩的對話組成。她們倆都不是故事的參與者,而是作為故事的參與者,當然她們的參與僅限于傾聽故事以及議論故事。從梅太太的視角我們能夠看到曾經(jīng)的那個小男孩的氣質(zhì)特點,從凱特的視角我們能夠看到孩子對小人的特殊關懷以及奇妙豐富的想象力。這兩個人物的出現(xiàn)彌補了故事主體部分視角的殘缺,使得讀者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最終的發(fā)展。第二種是小人們的視角。從小人們看待可以借各種各樣東西的大房子的方式,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人們都能夠看到自身的影子,從而思考如何對待自然、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第三種視角是小男孩的視角。小男孩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與小人們有如此深入接觸的人類,他甚至比小人自身更要了解他們。在他看來,小人們“敏感又自負,自認為擁有全世界”,“他們的心里非常害怕”,“正因為他們非常害怕,所以才會長得那么小,最后變得一代比一代小,隱藏得也越來越深”。這些都是小人們無法正視也不愿意承認的,他們小小的身體藏著大大的自尊,不容侵犯。
三、結(jié)語
《借東西的小人》的主題多元化使得其文本更具生命力,它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大人世界和小孩世界的完美結(jié)合。通過這種方式,瑪麗·諾頓傳遞給了小讀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他們既能看到自身共有的品質(zhì)在字里行間閃光,也能認識到成人世界的種種挑戰(zhàn)以及他們所需要肩負著的責任。主題的多元化也是兒童文學作品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這也給兒童文學作家更多的挑戰(zhàn)去實現(xiàn)成人對兒童的文化關懷以及反映兒童獨特的心靈世界和生命體驗。
參考文獻:
[1]瑪麗·諾頓.借東西的小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1-187.
[2]梅子涵.閱讀兒童文學[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139-142.
[3]宋文翠.兒童文學概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13-19.
[4]吳曉紅.兒童文學主題多元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2):4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