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彭州烏木案所引起的烏木歸屬糾紛引起了在司法界和學術界的一場探討。“天價烏木”究竟是天然孳息,還是埋藏物,還是無主物,亦或是其他,目前觀點不一。本文結合案件從實踐可行和最大可能促使雙方達成合意的角度提出解決本案的一些策略。并建議在未來的無主埋藏物取得制度的修改中,應確立起土地所有者的物權取得制度。
【關鍵詞】: 烏木案;埋藏物;無主物;歸屬
一、基本案件情況
2012年春節(jié),四川彭州市通濟鎮(zhèn)村民吳高亮在自家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批埋藏于地下的烏木,并雇人對烏木進行挖掘。2月9日,通濟鎮(zhèn)政府得知消息后,連夜派人對烏木進行保護,并在成都考古隊專家的指導下挖掘出7件大型烏木,運到當?shù)乜瓦\站暫存。經(jīng)鑒定,這批烏木樹種為“金絲楠木”,估計市場價值高達上千萬元。吳高亮自稱發(fā)現(xiàn)者,認為烏木歸自己所有。同年7月,彭州市國資辦正式答復吳高亮:烏木歸國家所有,獎勵發(fā)現(xiàn)者7萬元。吳高亮提出,這批烏木價值在2000萬元左右,按照相關法規(guī)應獎勵其400萬元。7月26日,吳高亮正式起訴通濟鎮(zhèn)政府,要求政府歸還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烏木。
二、法學界的相關研究
對于烏木到底屬于國家還是吳高亮所有,眾說紛紜,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把烏木認定為無主物,適用先占規(guī)則,歸先占人所有。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目前立法對先占制度規(guī)定得不夠完善的情形下,由先占人即吳高亮按民法先占原理和習慣取得烏木實在是無可厚非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就目前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而言,對于“烏木”案件,認定為埋藏物是合適恰當?shù)?,政府強行將公民發(fā)現(xiàn)的烏木收歸國有是合法的。
而出現(xiàn)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主要是由于不同學者推理的邏輯起點不同所致。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烏木之所以價值這么高,是在幾千年的地質(zhì)活動中,木材在缺氧、高壓的狀態(tài)下發(fā)生了質(zhì)變,且烏木數(shù)量稀少,為不可再生資源。在烏木形成過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然之力,幾千年前幾乎沒有人會去特意埋下木材讓其變成烏木。如果只是單純的“金絲楠木”,價值相對就低很多。另外,“金絲楠木”也不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屬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范疇,因此,可以推斷出烏木屬于無主物,應依據(jù)民法原理和習慣規(guī)則,適用先占取得制度,歸先占人所有。而持第二種觀點的學者則認為,我們可以回顧關于“埋藏物”這一概念的立法例,有關“埋藏物”的權威解釋,有《法國民法典》第71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一切埋藏或隱匿的物件, 任何人不能證明其所有權,且其發(fā)現(xiàn)純?yōu)榕既徽?,稱為埋藏物”。從這一解釋可以看出,“埋藏、隱藏” 并不需要存在人為的行為,“對埋藏物的法律界定,只要求觀察其‘被埋’、‘被藏’的后果即可,而不必要求其后果出現(xiàn)的邏輯前提,必須是‘人為的’埋藏的結果?!睙o獨有偶,無論是參考歐洲大陸法系的《瑞士民法典》,還是同為東方文化環(huán)境下的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都可以得出這種結論:對于埋藏物的認定,只需從“埋藏物的觀察角度觀察”,所以埋藏物的立法重點在于“發(fā)現(xiàn)”行為而不是埋藏行為, 至于埋藏物是經(jīng)由人為的埋藏還是自然力或其他的方式產(chǎn)生“被埋藏”的后果的,則在所不問。因此,就目前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而言,對于“烏木”案件,認定為埋藏物是合適恰當?shù)摹?/p>
三、法理界對埋藏物與無主物的界定
(一)埋藏物的概念
對于埋藏物的概念,我國法學界學者們的說法各不相同。梁慧星先生認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土地及他物中,其所有權歸誰所屬不能判明之動產(chǎn)。王澤鑒先生認為,埋藏物是指埋藏于他物之中,而不知屬于誰所有的動產(chǎn)。謝在全先生認為,埋藏物是隱藏于他物之中,而其所有人不明之動產(chǎn)。雖然學者們的說法不太相同,但其觀點大體一致,可以歸納為:埋藏物須隱藏在其他物體中,其所有人不明確,是動產(chǎn)。
(二)無主物的概念
動產(chǎn)成為無主物主要分自始無主和拋棄行為兩種情形。無主物是指現(xiàn)在不屬于任何人所有之物,而不論過去該物是否有主。無主物主要包括野生動植物、其他自然物和拋棄物。無主物適用先占制度,先占,指已經(jīng)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無主的動產(chǎn)而取得其所有權的事實。然而目前,我國《物權法》對于先占制度并無明文規(guī)定
四、對烏木的歸屬評析與解決本案的策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烏木的歸屬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大的爭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對于無主物與埋藏物的界定不清楚;第二,我國對于先占制度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第三,烏木的價值巨大。其中第三個原因是引起本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最直接原因。鑒于此,筆者認為既然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那么我們就應該從實踐可行和最大可能促使雙方達成合意的角度出發(fā)來解決本案,從而使這7根天價烏木盡快得到合理的分配。所以,筆者提出提出如下解決思路:
首先,烏木確系為隱藏在其他物體(土地)中,其所有人不明確的動產(chǎn),,但鑒于“埋藏物、隱藏物的前提必須是人為埋藏、隱藏,烏木并不是人為隱藏
所以,確定為埋藏物歸國家所有欠妥。如果認定為無主物歸先占人所有,而由于我國《物權法》對于先占制度并無明文規(guī)定,所以處理起來又缺乏相關法條也很難順利的實施。
鑒于此,筆者認為在吳高亮承包地里發(fā)現(xiàn)的烏木應當歸土地所有者即村集體占有,而在河道里挖掘的烏木歸國家所有,因為河道屬于國家所有。而村集體和國家都應按其所得的烏木價值給予發(fā)現(xiàn)者吳高亮適當比例的獎勵。因此,吳高亮不僅可以得到村集體和國家的雙重獎勵而且還可以以村民的身份從村集體中分得作為集體成員的應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原告吳高亮最終取得的實際利益就遠遠高于其現(xiàn)在所得的7萬元獎勵,也就達到了原告的訴諸請求愿望。而國家取得河道中的烏木所有權也能夠滿足國家對珍稀烏木的科學研究所需。另外,全體村集體成員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的利益分配所得,這樣不僅有利于促成本案的最終解決,而且有利于國家新農(nóng)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發(fā)展的戰(zhàn)略實施。此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效的避免了部分學者一直倡導的“國家作為公權力的行使者,相對于個人來說處于強勢地位,不應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與個人爭奪利益”的理論批判。
其次,建立健全我國的相關立法,明確埋藏物的概念和無主物的范圍及二者的區(qū)分標準。尤其在我國物權法中,應盡快完善先占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做到有法可依,從而推動我國的法治建設,促進我國有關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實施。
最后,筆者建議,在未來的無主埋藏物取得制度的修改中,應確立起土地所有者的物權取得制度。即在國有土地上發(fā)現(xiàn)的無主埋藏物,歸國家所有;在集體土地上發(fā)現(xiàn)的無主埋藏物,歸集體土地所在的集體組織成員全體共同所有。對于埋藏物的發(fā)現(xiàn)人,所有者應予以適當?shù)奈镔|(zhì)補償。但物質(zhì)補償?shù)膱蟪瓴坏贸^埋藏物本身價值的半數(shù)。
參考文獻:
[1]梁慧星.中國物權法研究(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23.
[2]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第一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92.
[3]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50.
[4]馬新彥.物權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33.
[5]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96,399.
[6]周宇駿“烏木之爭”背后的立法公有制邏輯———對主權先占制度價值觀的探討[D].行政與法 "2014,(09).
[7]王建平.埋藏物烏木發(fā)現(xiàn)者權益的立法邏輯比較分析[J].西南民
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