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拜讀了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因為時間倉促,所以所讀所得比較粗鄙淺顯,在寫本書的讀書筆記時,也多有引用和摘錄?,F(xiàn)就本書的作者生平、主要內容、讀書心得等幾個方面,簡述如下。
作者生平
貝卡利亞是意大利刑法學家,近代資產階級刑法學鼻祖,被譽為近代刑法學之父。
貝卡利亞于1738年出生于米蘭的沒落貴族家庭,從小在帕爾馬的教會學校讀書,青年時代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正如他在1766年寫給他的著作的法文譯者莫雷萊的信中所講: “我把一切都歸功于法國人所寫的書。這些書喚起了我心靈中8年來一直遭受溺信教育扼制的人道情感。僅僅 5年的功夫,我就完全轉而相信這些哲理,并且成為(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的信徒。促使我完成頭腦中革命的第二本書是愛爾維修的著作。是他猛然把我推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第一次喚起我對人類的迷惘和災難的注意?!?/p>
貝卡利亞23歲加入“拳頭社”,于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寫出了《論犯罪與刑罰》。1768年被授予米蘭宮廷學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1771年被任命為最高經濟委員會顧問,幾年后又擔任了財政法官,接著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領導國務委員會第三廳的工作。雖然在此期間寫了幾部美學和經濟學的著作及一些有關刑法改革方面的諮詢意見,但再也沒有寫出像《論犯罪與刑罰》那樣的傳世之作?!墩摲缸锱c刑罰》在世界許多地區(qū)版本和譯本很多。
主要內容
本書包括序言和47篇專題。作者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抨擊了封建社會以罪刑擅斷、司法專橫為主要特征的刑法制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刑法原則,宣告了近代刑法學的誕生。
貝卡利亞在本書中是從刑罰權的問題開始入手探討的,解決刑罰的根據問題。在封建社會,刑罰以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個人好惡為轉移,罪刑擅斷。
要建立資產階級刑罰,首先必須解決刑罰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他引述了孟德斯鳩的一句話:任何刑罰只要不是絕對必要的,都是專制的。
他指出:主權者懲治犯罪的權力是以必須維護公共福利的保護機構,使它不受人們的侵犯為基礎的。而安全愈是神圣不可侵犯,主權者所保護的國民的自由愈多,刑罰也就愈公正所以刑罰存在的根據不能從已經發(fā)生的犯罪中去尋找,而應從公共福利的保護的需要中去尋找。
他還系統(tǒng)地提出了罪刑法定主義理論,即只有法律禁止的行為才能稱作犯罪,只有法律才能規(guī)定懲治犯罪的刑罰。
為實現(xiàn)罪刑法定,他又提出了立法權問題、法律的解釋權、法律的準確性問題,他認為“頒布法律的權力只能屬于立法者——根據社會契約形成的整個社會的代表。任何法官——他只是社會的一個成員——都不可能既為社會的其他成員規(guī)定刑罰而又不違背公正的精神”。
“法官不是立法者,只根據這一點,解釋刑事法律的權力就不能屬于法官。法律不是從我們的祖先那里作為家庭的傳說或者遺囑——它讓后代只是服從——傳給法官的”。
“如果說解釋法律是一種弊害,那么很顯然,促使人們進行這種解釋的法律的含混不清也是一種弊害。如果法律是用人民難以理解的語言寫成的,而這種語言又把法律書籍由大家的公共財富變成私有的家庭財富,而且使人民不能判斷出自己的自由與別人的自由的界限,從屬于少數(shù)人,那么這種弊害就將達到極點?!?/p>
他還提出了衡量犯罪輕重的唯一標尺就是社會遭受到的危害程度,指出:“使民族遭受到的危害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準。因此,那些認為犯罪人的意圖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準的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蓖瑫r還批判了以被害人的身份和罪孽的輕重作為犯罪標準的錯誤做法。
他也提出了刑罰與犯罪相適應的思想,“在這兩端中間,由上到下排列著一切違反公共福利的犯罪行為—由最大的一直到最輕微的犯罪行為。如果幾何學可以應用到人類行為的無數(shù)模糊不清的結合上面。那么就應當有一個相應的刑罰—由最重的到最輕的—階梯”。
根據罪刑相適應原理,因此犯罪人不論社會地位如何,同樣的罪應受同樣的刑罰,不能因犯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同罪異刑。他還提出了預防主義的刑罰目的論和刑罰人道主義的思想,指出:“刑罰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也不是要使已實施的犯罪成為不存在?!塘P的目的,只是阻止有罪的人再使社會遭受到危害并制止其他人實施同樣的行為。因此,應當采用的只是這樣的刑罰,即在保持刑罰同犯罪行為相均衡的條件下,它給人們的精神上的影響是最強烈和最持久的,而使罪犯的身體受到的痛苦是最少的?!?/p>
他還提出了犯罪分類的思想:“有些犯罪行為是直接破壞社會或使它的代表者死亡的;而另一些犯罪行為是侵犯公民的個人安全、生命、財產和榮譽的;第三種罪行是同法律為了社會的福利而規(guī)定的每一個公民應當作或不應作的事情相抵觸的行為?!?此理論對后來資產階級刑法岔體系的建立有重要影響。
在結論篇中,他把他所有的刑法理論歸結為一句話,又稱之為定理:“要使刑罰不成為一個人或許多人對個別公民的暴力行為;刑罰必須是公開的、即時的、必要的,在該種情況下可能判處的刑罰中最輕的、同所犯的罪相均衡的、在法律中有明文規(guī)定的。”
貝卡利亞的刑法思想為資產階級刑法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徹底否定了封建專制主義的刑法理論體系,完成了刑法史上一次重要革命。
讀書心得
貝卡利亞在刑法領域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孤獨的英雄,而是啟蒙時代的產兒。他將啟蒙思想引入刑法領域中,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刑法原則,為現(xiàn)代刑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學者黃風曾經論述了啟蒙思想對貝卡利亞的影響,指出:“在18世紀60年代,隨著啟蒙思想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包括當時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些有識之士對舊的刑事制度產生了厭惡、懷疑和不滿,刑法改革的思想條件和社會條件正日趨成熟,現(xiàn)在只待有人先扯下舊刑事制度最后的遮羞布,讓其蒙昧主義的本質暴露無遺,并根據新的社會需要,運用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人權的觀念闡發(fā)新的刑法原則。誰將承擔這一使命呢?1764年歐洲驚呆了,一系列振聾發(fā)聵的批判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則竟然完美的濃縮在一本6萬字的、題為《論犯罪與刑罰》的小書之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26歲的意大利青年,名字叫切薩雷·貝卡利亞。”
1764年,是刑法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的一年,因而是刑法學紀年史上的元年。近代刑法學的誕生以《論犯罪與刑罰》一書的出版為標志。這本書對啟蒙思想的直接承續(xù)并在刑法學上的科學引申,直接導致了一個后世稱之為刑事古典學派的產生。
以上這些就是我讀貝卡利亞的《論犯罪與刑罰》的一些收獲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