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湯姆·瓊斯》作為菲爾丁的代表作,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英國18世紀最為完美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這部名著具有其獨特的敘事魅力,本文將從敘述者,結構模式和人物塑造三個方面對其敘事手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敘述者;結構模式;人物
一,戲劇化的敘述者
美國著名批評家韋恩·布斯認為,“在通過‘我’或‘他’之類講述者的意識來敘寫的作品中,敘述者是非戲劇化的。這樣的敘述者沒有被賦予任何個人特征,而一旦敘述者把自己作為‘我’來提及時……他就被戲劇化了?!盵1]菲爾丁小說中的敘述者就屬于戲劇化的敘述者,它通過不斷介入的方式,大張旗鼓地告知讀者它的敘述行為,在卷前和敘述中不斷發(fā)表議論和對讀者進行提醒和說教,從而使讀者注意到它的存在。在這過程中,敘述者從幕后被推到了前臺,成為讀者欣賞的對象。
《湯姆·瓊斯》中,敘述者在18卷序章中都登場亮相,或與讀者交流,或發(fā)表一些妙趣橫生的評論,或告訴讀者本章內容與前文的關系。在故事敘述的過程中,敘述者也不時跳出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如小說第五卷第八章寫到奧爾華綏先生以為自己不久于人世,向眾人宣布了遺囑。之后,敘述者說道:“大家臨走的時候,有的落了淚,甚至‘向來不慣于啼哭的’哲學家斯奎爾也拭了拭眼睛,至于威爾根斯大娘,她‘那一串串淚珠跟阿拉伯橡膠樹上滴下的藥用汁液一樣滔滔不絕’——每遇到適當場合,這種禮數(shù)她是從不會短少的。”[2]最后這一句,敘述者不露聲色地揭示了威爾根斯大娘一貫的虛偽作風。
再以貝拉斯頓夫人出乖露丑的場面為例,貴婦人貝拉斯頓夫人深夜到瓊斯的房間與他調情,卻不料全被躲在房間里的昂諾爾大姐聽到了,但是夫人應對這種場面十分老練:“這時,夫人已經(jīng)恢復了沉著,像所有社交場上的婦女一樣,這種沉著在她也是十分現(xiàn)成的,尤其遇到當前這樣的場合?!敝?,敘述者尖刻的評論說,“在上流婦女的厚顏無恥中卻含有一種莊嚴,這一點是身份比她們低賤的婦女在類似的處境下想做也做不到的?!盵3]
可以看出,《湯姆·瓊斯》中敘述者是一個愛憎分明的敘述者形象。敘述者并非客觀地描寫或敘述,而是經(jīng)常不失時機地露出諷刺的鋒芒。它的隱退是暫時的,而它對敘事的介入則是絕對的。敘述者的評論和冷嘲熱諷與敘事本身融為一體,成為敘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樹狀的結構模式
菲爾丁的傳記體小說襲用游歷冒險小說的模式,圍繞一個中心人物組織故事,主人公的生平經(jīng)歷構成作品的主要情節(jié),是小說的主體結構,猶如樹干;同時在主要情節(jié)之外,還穿插著眾多與其有一定關聯(lián)的小故事,形成一些次要情節(jié),猶如樹干上長出來的枝葉。這種在主要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輔以次要情節(jié)的方法,使小說如一棵經(jīng)年大樹,既有粗壯的主干,又有繁枝茂葉,形成典型的樹狀結構。
《湯姆·瓊斯》的主要情節(jié)是湯姆的生平經(jīng)歷,小說從湯姆的出身寫起,寫他在鄉(xiāng)紳奧爾華綏家的生活,他與蘇菲亞的愛情、他與布利非的矛盾及被逐出奧爾華綏府,他去倫敦路上的經(jīng)歷,他在倫敦所遭遇的陷阱以至最終身世大白收獲的美滿結局。這種以主人公的生平經(jīng)歷為線索的縱向發(fā)展的結構方式,克服了傳記體小說以故事為中心所帶來的情節(jié)松散、拖沓、紛雜的缺陷,使得主要情節(jié)鮮明、突出,主體結構精煉、集中。
《湯姆·瓊斯》的次要情節(jié)眾多,作者利用制造\"懸念\"的手法成功地把這些雜亂的情節(jié)串起來,小說從湯姆的神秘出身開始,并將這一懸念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情節(jié)線,把眾多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小說中白麗潔小姐的故事、詹妮·瓊斯的故事、甚至小說中的小插曲——湯姆在去倫敦的路上與菲茨帕特里克決斗等,都以湯姆的身世之謎作為線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制造\"懸念\",菲爾丁還圍繞著人物性格組織故事情節(jié),這是其小說情節(jié)結構嚴密完整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湯姆與毛麗的關系對主要情節(jié)的發(fā)展完全無關緊要,但這一情節(jié)和后來湯姆與沃特斯夫人、與貝拉斯頓夫人的故事一起描繪出湯姆性格中任性而放縱的一面。從這一角度來說,湯姆與毛麗的故事在整個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梢哉f,《湯姆·瓊斯》自始至終存在著一種“情節(jié)的整體性”。[4]
《湯姆·瓊斯》的樹狀結構模式以人物的生平經(jīng)歷為主干,兼以人物性格為中心組織故事情節(jié),并成功運用制造“懸念”的藝術手法,把小說中眾多的故事和紛繁的場景組織得井井有條并且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不僅富有強烈的戲劇性,而且還極大的擴大了小說的容量,為后世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藝術的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三,類型化的人物
所謂類型化,是把人物寫成某種性格特點的類型或者是某種類型人物的代表,只突出人物性格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而忽視人物性格的獨特性和復雜性。
菲爾丁有自己獨特的文學觀,他認為人物塑造在整個文學結構中的地位是次要的,小說中的人物更多是為情節(jié)服務的。因此,他描繪人物的主要目的是明確有限的,即通過帶有象征意義的形象生動而富有色彩地展示出社會各階層的全貌。他描繪人物的方法則是從外部對人物進行表現(xiàn),通過賦予人物最低限度的特征而將他們歸到各自合適的類型之中。他的人物一出場就被貼上作者所分派的“職務”的標簽,作者忙不迭地告訴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他就始終如一地按照某一模式說話和行動。例如小說中維斯頓先生是“性情暴躁的獨裁者”,帕特里克是“忠心耿耿的滑稽奴仆”,奧爾華綏先生是“樂善好施的恩人”。即使是號稱\"人性標本\"的湯姆·瓊斯,基本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復雜個性的靜止人物。瓦特曾說:“菲爾丁的人物沒有令人信服的內心世界這一事實,意味著他們心理發(fā)展的可能性極為有限。例如,湯姆瓊斯的性格表現(xiàn)了某種發(fā)展,但是這只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發(fā)展,例如,湯姆早期的輕率魯莽,他的年輕無知和不諳世故人情以及他的旺盛的情欲導致了他的失寵,導致他被從奧爾沃西家驅逐,還導致了他隨后在路上和倫敦的困難以及顯然是無法挽回地喪失了蘇菲亞的愛。同時,他的美德、他的勇氣、自尊及仁慈的心腸,所有這一切都在一開始就隱約可見,而最終則匯集在一起,將他從不幸的深淵中解救出來,并使他重新獲得了周圍人們的愛戴和尊敬。但是盡管各個時期分別突出不同的特征,它們都是一開始就存在著的?!盵5]小說中,湯姆被“主題先行”地描繪成一個天性善良高貴但性情魯莽、經(jīng)受不住誘惑的\"有缺陷的英雄\"。然而,無論他做了多少錯事、有過多少失誤,都不會改變他最終的命運,他終將在愛情和財富方面都得到報償。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使他的人物的性格、行為與其命運之間失去必然的關聯(lián)。湯姆雖然具有較為豐富復雜的性格,但他的性格并沒有發(fā)展,他的種種失誤并沒有使他有所改變,他最后的幸福結局是作者利用許多巧合、誤會刻意安排的結果。他是一個觀念化的人物,帶有一定的扁平性。
總之,《湯姆·瓊斯》的敘事手法是匠心獨具的,小說的敘述,結構和人物刻畫都代表了18世紀歐洲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菲爾丁利用其杰出的敘事技巧,使其具有了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注釋:
[1][美]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170.
[2][3][英]亨利·菲爾丁.《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M].蕭乾,李從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三聯(lián)書店,1992:317.
參考文獻:
[1][美]布斯.小說修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3][英]亨利·菲爾丁.《棄兒湯姆·瓊斯的歷史》[M].蕭乾,李從弼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4]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62.
[5][美]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三聯(lián)書店,199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