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審美能力和愛國情懷的重要方式。但當前新疆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不足。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闡明了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分析了新疆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方式。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教育
一、民族音樂的特點
(一)多樣性
我國民族音樂種類繁多,例如宮廷音樂、地方戲曲、器樂音樂、宗教音樂等,這些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我國民族音樂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音階,以及演奏音樂的樂器,也都是各種各樣的。這些各具特點的音樂要素,共同凝結成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
(二)地方性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的有著不同的民族音樂,例如民間歌舞音樂、民間歌曲、民間戲曲、民間器樂和說唱音樂等。我國一共可以分為八個不同的民族音樂地域,每個地域都有其獨特的民族音樂。例如,新疆地區(qū)的音樂是歡快活潑、充滿朝氣的;蒙古地區(qū)的音樂是悠遠遼闊、熱情奔放的;江南地區(qū)的音樂則是細膩婉轉、悠揚動聽的。
二、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我國的民族音樂,歷經數(shù)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無論何種音樂形式,都蘊含著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中所體現(xiàn)的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族感情和價值觀念。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會對該民族的民族歷史和民族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民族音樂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和豐富的內容,其表達方式有著極強的感染力。高校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民族音樂的內容,體會其所描述的優(yōu)美場景或者動人故事,加深自己對美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民族音樂的長期熏陶下,大學生能夠逐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豪感
高校民族音樂教育,能夠使大學生了解到我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代的詩經,到近代的戲曲,都是我國民族音樂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融入時代因素、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的文化成就,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另一方面,也使學生了解到我國五千年歷史的燦爛文明,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直是我國發(fā)展中促進民族團結、維護民族統(tǒng)一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中,民族音樂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十分豐富的民族性內涵。許多民族音樂都飽含著民族人民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學生會在這些音樂的感染與熏陶下,增強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
(一)高校學生對于學習民族音樂缺乏興趣
目前,不僅在新疆而且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都更加喜愛外國音樂和樂器,而缺乏對本國民族音樂和樂器的興趣。許多高校學生愿意以高價錢購買和學習西方樂器,例如吉他、鋼琴、小提琴等,作為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的方式,但很少有學生愿意主動學習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更加可悲的是,喜歡本地區(qū)不同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高校學生少之又少,新疆不同少數(shù)民族音樂反而更受國內外許多音樂研究家的歡迎,如維吾爾族的十二 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塔吉克族的鷹笛、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等。這樣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很不利于我國民族音樂在高校的教育和發(fā)展。
(二)高校民族音樂教學方法落后
高校在對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往往仍是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堂中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這種方式下,學生會逐漸對民族音樂教育產生厭煩心理,難以接受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同時,學生被動的接收知識,不利于學生對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感悟,增加其學習民族音樂的困難。
四、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方式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是否能學習好民族音樂的關鍵。高校可以采取開設民族音樂欣賞課程的方式大量使用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個民族的民間音樂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并且,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音響以及具有特色的圖像和視頻進行授課,增強課程的活力。在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其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從而激發(fā)了自身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
(二)轉變教師的傳統(tǒng)觀念
大多數(shù)高校音樂教師受西方音樂觀念影響嚴重,致使其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并不擅長甚至存在歧視。因此,轉變高校音樂教師崇洋媚外的觀念是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工作。高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讓教師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民族音樂對于提升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的重要意義。另外,高校應當要求音樂教師接受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和民族樂器演奏的培訓,使其能更好的在課堂中對廣大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
(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高校的民族音樂教育中,教師應具有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當在課堂中建立一種交互模式,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感染。另外,在和聲和曲式分析課利用一些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代表作品、提高學生觀察與研究本地區(qū)不同民族音樂的能力: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真正深入民族聚居地,進行民族文化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同時,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盡可能滿足每個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需求,使民族音樂課程向更加民主、創(chuàng)新的方向轉變。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音樂教育一方面能夠幫助高校學生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另一方面也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我國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強高校中民族音樂的教育,為民族音樂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健康的環(huán)境,為中華文化的發(fā)揚光大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梁爽.高校民族音樂教育之創(chuàng)新與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32):
205-205.
[2]楊麗霞.談加強高校民族音樂教育[J].大眾文藝,2013(7):254-255.
[3]余錦秀,余錦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2(4):
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