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為探討怎樣擠壓腹腔引流管的方法,既能使腹腔管引流保持有效引流,又能減輕患者疼痛。方法 本文通過選擇外科腹部大手術(shù)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50例,隨機分為A、B組各25例。A組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擠壓引流管,B組采用改進后的方法擠壓引流管。結(jié)果 兩組引流管率、腹腔感染率及出血率比較,A組堵塞2例,出血1例,感染1例;B組僅感染1例,堵塞,出血均無。結(jié)論 采用改進后的方法擠壓腹腔引流管,既能保持腹腔引流通暢及有效引流,又能減輕患者疼痛,使患者有舒適感。
關鍵詞:腹部手術(shù); 腹腔引流; 引流管; 擠壓方法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手術(shù)當中的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術(shù)之一,經(jīng)過我們長時間的臨床經(jīng)驗以及對患者的隨訪,當腹腔引流管被動引流時,并不能長時間保持有效引流,容易被腹腔分泌物以及周圍壞死脫落細胞組織包裹或堵塞。因此,我們從工作當中采取改進方法擠壓腹腔引流管,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9~12月首次開腹術(shù)后,安置1根以上的腹腔引流管,全麻術(shù)后2h清醒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20~55歲,平均45.5歲。肝葉切除術(shù)22例,腹部挫傷6例,原位肝移植術(shù)后19例,大腸癌術(shù)后3例。按照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各25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shù)方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保持引流管通暢 引流管的固定位置應在腹壁穿刺點以下,防止引流液返流引起逆行感染,搬動患者時,應先夾住引流管;引流液超過引流袋1/2時,即應傾倒,用絲線將引流管縫合固定于引流口出口處皮膚上,所有的引流管均接無菌引流袋引流,每根引流管均做好標示,注明放置的位置和時間 。分別觀察記錄引流出物質(zhì)的性狀和量,外層敷料濕透及時更換并估計液體量,引流管如無引流物流出可能管道被堵塞,如引流液為血性且流速快或多,應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1.2.1腹腔引流袋的固定和方法 根據(jù)作用或名稱做好引流管標記。需負壓引流者應調(diào)整好所需負壓壓力。紗布或凡士林紗布填塞之應密切觀察全身情況,若已穩(wěn)定應在48~72h拔除,或換新的紗布再填塞。
1.2.2嚴格無菌操作 注意保持各種引流管與傷口粘膜接觸部位的潔凈,以防感染。腹腔引流袋應及時更換,1次/d,更換前先左手固定引流管的前端,防止因牽拉引起患者的疼痛及管道脫出,右手向遠端用力牽拉,并擠壓引流管反復數(shù)次。然后再夾畢引流管,將引流袋與引流管分離,再用消毒棉簽消毒引流管的內(nèi)口,外口,消毒時要遵循由內(nèi)向外的原則;最后連接無菌引流袋,再次擠壓引流管。更換引流袋前要密切觀察腹壁穿刺點有無滲血,滲液及膿性分泌物,觀察皮膚有無紅腫的情況。如需用引流管注入抗生素等藥物或作管腔沖洗,應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shù)原則。
1.2.3保持正確的體位 患者術(shù)后麻醉清醒,血壓平穩(wěn)后,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采取半坐臥位,不但舒適,也利于腹腔內(nèi)滲出液的充分引流,鼓勵患者深呼吸或咳嗽,增加肺活量,促進肺復張,而且能使胸廓充分活動,利于呼吸,從而預防肺部并發(fā)癥地發(fā)生,促進肺功能及早恢復。
1.3方法
1.3.1引流管擠壓方法 兩組均給予外科術(shù)后常規(guī)護理,2h擠壓引流管1次。A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即擠壓時,兩手前后相接,前面(靠近腹腔)的手用力壓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閉塞并固定,后面(遠離腹腔)的手示指、中指及大拇指用力向遠端滑行,擠出引流管內(nèi)的液體和氣體,使引流管內(nèi)充滿負壓,先松開前面的手,再松開后面的手,由于負壓作用使腹腔內(nèi)積液自引流管排出,反復操作。此操作產(chǎn)生的負壓可達到0.025MPa。B組采用改進方法:即擠壓時一手用力壓住遠離腹腔段引流管10~15cm處(從腹腔管穿出.即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及大魚際肌用力、快速擠壓引流管;然后兩手同時松開,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內(nèi)積液可自引流管排出,反復快速操作。此操作產(chǎn)生的瞬間負壓可達到0.001MPa的極低負壓。除了保持引流管通暢外,還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zhì)量,并及時準確的做好記錄。
1.3.2評價方法 于患者全麻清醒后2h、4h、8h、12h、24h、48h評估患者疼痛程度,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拔管時評價其堵管率、腹腔感染率及出血率
2 結(jié)果
2.1兩組不同時間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P<0.05。
2.2兩組引流管率、腹腔感染率及出血率比較,A組堵塞2例,出血1例,感染1例;B組僅感染1例,堵塞,出血均無。
3 討論
兩組不同時間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患者疼痛程度比B組強,說明B組方法不僅能保持腹腔引流管通暢,又不會讓患者有疼痛感覺。其原因可能為B組方法擠壓引流管可避免因操作者前面的手因為靠近腹腔固定不良,而后面的手反復在引流管上擠壓滑動而引起的牽拉引流管,和通過避免瞬間負壓造成引流管周圍組織被吸附在引流管口或因脫落的壞死組織堵塞引流管口而造成腹內(nèi)軟組織的牽拉,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由于外力造成引流管的牽拉、擠壓,分泌物以及壞死脫落組織的刺激均可導致術(shù)后傷口疼痛以及腹腔內(nèi)的牽涉痛,甚至促成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采取積極,保守的護理措施可減少導致疼痛原因,既可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又對保持引流通暢以及術(shù)后的恢復以及轉(zhuǎn)歸十分重要。
A組和B組堵管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A組堵管2例,其中1例是半肝切除術(shù)后第1d,血凝塊堵塞引流管,到手術(shù)室行剖腹探查術(shù)后;另1例為原位肝移植術(shù)后引流管在腹腔折斷后而重新置管。A法之瞬間負壓可達到0.025MPa,且是間斷的,易將大塊壞死的脫落組織以及分泌物吸引到引流管中或因吸附引流口腹部周圍軟組織堵塞引流管而造成引流不暢。B組擠壓時兩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閉塞用前面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用力,快速擠壓引流管,使擠壓力與手掌的反作用力恰好與引流管直徑重疊,頻率要快,進行快速反復擠壓時,可使氣流和液體反復沖擊引流管口,然后兩手松開,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內(nèi)積液可自引流管內(nèi)排出,從而防止血凝塊形成堵塞管口;也可能與擠壓時氣流對引流管口沖擊作用,將血凝塊或壞死脫落組織存留在腹腔中,以及在擠壓時產(chǎn)生的極低負壓。兩組感染率作比較,沒有差異。改進方法后的操作,簡便易學,同時可對患者做好宣教工作,讓患者也投入到自身的護理當中去。
參考文獻:
[1]林金芳,馮纘沖,丁愛華.實用婦科內(nèi)鏡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7.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