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6-O-取代苯基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及測定其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先導化合物為阿昔洛韋,對其分子中的堿基進行結構修飾,進行6-O-取代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將阿昔洛韋作為對照,應用體外抗HSV-Ⅰ及HSV-Ⅱ測定6-O-取代阿昔洛韋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結果 體外抗HSV-Ⅰ及HSV-Ⅱ的病毒活性均以6-O-苯基阿昔洛韋相對于阿昔洛韋為較弱。結論 6-O-取代阿昔洛韋雖然對于阿昔洛韋抗病毒活性作用較弱,但其毒性較小。
關鍵詞:6-O-取代阿昔洛韋衍生物;合成;抗病毒活性;研究
隨著社會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核苷類抗病毒藥物雖然對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臨床疾病治療較為有效[1],但此類藥物具有較大毒副作用及耐藥性[2],本次研究就6-O-取代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進行探討研究。
1物質合成及抗病毒活性實驗
1.1合成路線 阿昔洛韋分子屬開環(huán)核苷類抗病毒化合物,根據(jù)其構效關系及作用機制將其分子中的堿基結構進行修飾,具體應用阿昔洛韋作為先導化合物,利用取代苯氧基取代嘌呤環(huán)上的6-OH,合成總計11個6-O-取代苯基阿昔洛韋衍生物[3],具體步驟見圖1。
1.2合成實驗 本次研究具體阿昔洛韋衍生物合成實驗有以下幾個步驟,即制備酚鈉、雙乙?;⑽袈屙f、制備單乙酰阿昔洛韋、制備6-Cl-6-脫氧-2′-O-乙酰阿昔洛韋及制備6-O-苯基阿昔洛韋[4],具體各個實驗步驟闡述如下。
1.2.1酚鈉的制備 稱取苯酚0.95g,即10.1mmol,與10mmol即0.4gNaOH溶于10mLH2O中,攪拌溶解,減壓并置于P205干燥器中真空干燥。
1.2.2雙乙?;⑽袈屙f的制備 稱取73mmol阿昔洛韋即16.5g與100mL醋酐加熱溶解,應用回流反應3~5h,經(jīng)薄層色譜顯示反應完全后減壓蒸除醋酐,靜置常溫后過濾。應用丙酮、二氯甲烷及水沖洗濾餅,待沖洗完畢應用丙酮再次沖洗,烘干得到雙乙?;衔?。將母液蒸除醋酐等物質所得固體進行沖洗,首先應用丙酮進行沖洗,后用水沖洗,最后再次由丙酮進行沖洗,得到雙乙?;衔铩R陨蟽刹克秒p乙?;衔锟傆?9g,收率為84.0%,mp188~191℃。
1.2.3單乙酰阿昔洛韋的制備 稱取以上步驟制備的雙乙?;衔?5.5g,即50mmol加入1mol·L-1三乙胺乙醇200mL,應用回流反應10h后放置12h。將以上溶液進行過濾,所得濾餅由乙醇溶液沖洗,加熱烘干得到12.6g單乙酰阿昔洛韋固體,收率為93.5%,其mp240-241℃。
1.2.4 6-Cl-6-脫氧-2′-O-乙酰阿昔洛韋的制備 稱取以上步驟制備的1.35g單乙酰阿昔洛韋即5mmol,2.3g芐基三乙基氯化銨即12mmol,加入至0.8mLN,N-二乙基苯胺,25mL無水乙腈及2.8mL新制三氯氧磷中,進行均勻攪拌。加熱應用回流反應10min。減壓蒸除乙腈。所得溶液加入適量冰水降溫后應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進行堿化,直至溶液PH在6.0~6.5之間。應用氯仿對溶液進行萃取,應用無水硫酸鈉進行干燥,回收所得溶劑,以乙酰乙酯作為洗脫劑進行殘留物柱色譜分離,得到1.05g 6-Cl-6-脫氧-2′-O-乙酰阿昔洛韋,收率為72.0%,mp124.0~126.0℃。進行元素分析得到實測值(%):C 40.58,H 4.33,N 23.64。MS m/z:292[M]+。
1.2.5 6-O-苯基阿昔洛韋的制備 稱取6-Cl-6-脫氧-2′-O-乙酰阿昔洛韋0.571g,即2mmol,1.6g苯酚鈉,即10mmol加入乙腈30mL,加熱攪拌均勻,應用回流反應恒定溫度60℃反應5h,待薄層色譜顯示氯仿:甲醇容積約為6:1時停止反應。應用氯仿萃取后將萃取液及母液應用無水硫酸鈉干燥,氯仿回收后將殘留物進行柱色譜分離。蒸除溶劑,得到白色固體采取乙醚進行洗滌過濾,得到0.45g6-O-苯基阿昔洛韋,其收率為73.5%,mp 140-148℃。
1.3抗病毒活性實驗 本次研究對于6-O-苯基阿昔洛韋的抗病毒活性實驗以阿昔洛韋作為對照,體外選擇猴腎細胞Vero作為細胞模型。比較兩者藥物對于HSV-Ⅰ及HSV-Ⅱ的有效作用濃度、細胞毒性及細胞病變情況。
具體實驗步驟如下,稱取實驗藥品溶于二甲亞砜,制得5mg·mL-1溶液,稀釋Vero細胞培養(yǎng)液稀釋上述溶液至不同適當質量濃度。應用PH=7.4的RPMI-1640液稀釋病毒原液至10倍感染劑量。將以上實驗細胞置于96孔板上進行種植,于37℃、5%CO2濃度培養(yǎng)1~2d。將以上細胞同時應用10倍病毒液進行感染2h,后加入不同濃度實驗(對照)藥液。于2d后觀察細胞病變情況、藥物毒性及確定藥物對于HSV-Ⅰ及HSV-Ⅱ各自的有效濃度。
2結果
經(jīng)以上抗病毒活性實驗研究得到,體外抗HSV-Ⅰ及HSV-Ⅱ的病毒活性均以6-O-苯基阿昔洛韋相對于阿昔洛韋為較弱。見表1。
3討論
阿昔洛韋屬嘌呤核苷酸類似物,此類藥物于臨床中多應用于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本次研究對于此類藥物分子的衍生物,即6-O-取代苯基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及藥理學抗病毒活性進行研究探討[5]。6-O-取代苯基阿昔洛韋的制備環(huán)節(jié)均未用苯類物質進行催化及脫酸化,其所得藥物毒性相對較弱,產(chǎn)物Rf值在0.4上下,所得結果較為滿意[6]。然而藥理學抗病毒活性實驗表明,此類藥物不同濃度在體外環(huán)境下對于HSV-Ⅰ及HSV-Ⅱ均有抑制病毒活性的作用,但相對于阿昔洛韋作用較弱。綜上所述,6-O-取代阿昔洛韋雖然對于阿昔洛韋抗病毒活性作用較弱,但其毒性較小。
參考文獻:
[1]吳秋業(yè),馬維勇,肖旭華,等.6-O-取代苯基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5,15(1):22-38.
[2]鄭麗麗,陳文,鄧喜玲,等.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研究[J].石河子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4):475-476.
[3]劉捷,穆冰彥,馬麗,等.阿昔洛韋衍生物SACV-Gln-Gln的合成及其表征[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5(1):25-27.
[4]王世瀟,段洪東,孟霞,等.開環(huán)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概況[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2):29-34.
[5]李建農(nóng),滕立,陳鴻珊,等.泛昔洛韋和阿昔洛韋體內(nèi)外抗皰疹病毒活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3,38(6):423-426.
[6]吳秋業(yè),馬維勇,肖旭華,等.6-O-烷基阿昔洛韋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J].華西藥學雜志.2004,19(5):327-329.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