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中,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以及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70例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94.3%)明顯高于對照組(82.9%),護理后的HAMD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91.4%)高于對照組(80.0%),隨訪復發(fā)率(2.9%)低于對照組(11.4%),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在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改善抑郁程度,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肌梗塞;抑郁;心理護理;臨床效果
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由于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促使該疾病在我國近年來呈現(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1]。心肌梗塞不僅會并發(fā)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癥,發(fā)病后多數(shù)患者容易產(chǎn)生抑郁癥,為臨床治療和預后帶來了不利的影響[2]。為了探究心理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70例進行分析,結(jié)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在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齡52~68歲,平均年齡(59.2±2.3)歲。在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在53~71歲,平均(61.0±2.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患者均為心肌梗塞疾病,且符合《抑郁癥基礎與臨床》中的診斷標準[3],患者意識清醒,不存在智力障礙;②排除標準:合并焦慮癥、神經(jīng)衰弱患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3.1健康教育 相關實踐證實,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情緒變化具有相關性,一般情況下,病情越嚴重對生活的影響越大,因此負面情緒越強烈。為此,通過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來指導患者對情緒進行針對性的控制,注重生活調(diào)養(yǎng),從而促進病情的恢復。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營養(yǎng),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個人體質(zhì)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注意飲食宜忌,增強患者體質(zhì);②教育,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規(guī)劃,鼓勵患者多做適宜的運動;③休息,遵醫(yī)囑嚴格控制患者的休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通過以上生活調(diào)節(jié)來穩(wěn)定患者病情,同時減少不利于恢復的因素。
1.3.2心理支持 密切關注患者的語言、動作、情緒等因素,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分析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要加強和患者之間的與患者多溝通交流,通過講解成功案例的形式加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其擁有被重視、被信任的感覺。
1.3.3社會支持 ①在家庭方面,要求家屬重視患者的病情,加強生活中各方面的照顧,能夠使其感受到溫馨的氛圍,鼓勵患者堅持治療,避免意外事故的發(fā)生;②在社會方面,增強患者的主動性,鼓勵患者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戶外活動等和外界多聯(lián)系,從而提高社會認同感。
1.4觀察項目和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滿意率+基本滿意率;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程度,采用HAND量表進行評分;③對比兩組患者的抑郁恢復情況,其中治療效果依據(jù)如下標準:痊愈:HAMD評分減分率在75%以上;好轉(zhuǎn):HAMD評分減分率在25%~75%;無效:HAMD評分減分率在25%以下,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zhuǎn)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 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2組在護理滿意程度上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在護理前后抑郁程度上的比較 兩組護理前HAMD評分差異不大,護理后均有所改善,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1、3、6w后的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在抑郁恢復情況上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出院后6個月隨訪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心肌梗塞患者發(fā)病年齡普遍較大,由于過度悲觀會引起抑郁癥,從而不愿意配合治療,增加了心腦血管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嚴重影響到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zhì)量[4]。在周緒琴的研究中表明,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康復。心理護理能夠起到藥物達不到的作用,幫助患者消除心理問題,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疾病的恢復[5]。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35例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護理滿意率達到94.3%,高于對照組的82.9%?;颊呓邮茏o理后的HAND評分明顯降低,表明抑郁狀態(tài)持續(xù)改善。不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4%,而且僅有1例復發(fā)患者,占比2.9%,遠低于對照組的11.4%。
綜上,在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改善抑郁程度,降低疾病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緒琴.心理護理對心肌梗塞后抑郁臨床療效影響的觀察[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3,S2(15):238-239.
[2]高書,勤石丹,沐楠,等.心肌梗塞后抑郁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06(11):388-390.
[3]蔡焯基,湯宜郎.抑郁癥基礎與臨床[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80-355.
[4]邴潔,張淑美.心理干預對青年急性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康復作用[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02(17):190+209.
[5]周緒琴.心理護理對心肌梗塞后抑郁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4,07(20):127-129.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