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長期以來大學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將語篇分析理論應用到課堂中。通過分析文章,將保證語篇連貫的各種銜接手段介紹給學生,進行銜接手段的練習,目的在于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連詞成句、連句成段,并最終連段成篇的讀寫能力。同時,真實情景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用英語進行構思和表達的能力。
關鍵詞:語篇分析;銜接手段;大學英語;讀寫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215-02
大學英語傳統(tǒng)教學存在很多弊端,教師往往只重視講解譯文和語言點,認為只要學生理解文章的漢語意思就掌握英語了。由于沒有對語篇本身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拓展,對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結果導致學生只對單詞句型的用法及相關文化知識有粗略的了解,但對文章的內在邏輯結構和聯(lián)系卻知之甚少,甚至直到大學畢業(yè)也“沒有形成從整體上構思及分層表達的能力,以及用銜接手段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盵1]深入分析其原因,我認為學生在中學階段形成的灌輸式學習習慣對大學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影響。多數(shù)學生認為老師只有多講書本的內容才是學習英語,對于挑戰(zhàn)性強的聽說和寫作訓練往往重視不夠,甚至排斥。因為學生總是有抵觸心理,不愿配合,所以很多老師慢慢就放棄這種訓練了。但是,大學英語改革勢在必行。只為考取證書和通過四六級這樣目的性極強的實用主義教學必須退出歷史舞臺,因為這種教學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只會做題,但是卻不能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為了對學生的語言使用進行有效訓練,近幾年來我對大學英語課堂不斷進行探索,嘗試著通過對課文進行語篇分析,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張德祿教授對語篇分析進行過多年研究,他認為“語篇分析的知識不僅有助于教師分析講解課文,更主要的是它能提供在真實情況下指導學生如何使用語言的方法?!盵2]本文以《新21世紀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三單元A篇文章How to be true to yourself——follow these sure steps to self-respect為例,說明如何通過銜接手段識別語篇特征,以及語篇是如何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的。
例一,They understood instinctively that integrity means having a personal standard of morality and ethics that does not sell out to expediency and that is not relative to the situation at hand. Integrity is an inner standard for judging your behavior. Unfortunately, integrity is in short supply today and getting scarcer. But it is the real bottom line in every area of society. And it is something we must demand of ourselves. A good test for this value is to look at what I call the Integrity Triad,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key principles:(第二段)
本段中關鍵詞integrity出現(xiàn)四次,從而保證本段內容不偏離共同的論題。而本段中的句與句之間正是通過這種復現(xiàn)關系(reiteration)相互銜接起來。事實上integrity是文章標題中be true to yourself的同義詞,是本文的中心話題,因而integrity與be true to yourself也構成了一種復現(xiàn)關系。與be true to yourself起同樣作用的還有斜體字it 和this value,他們都是integrity的同義表達。Integrity反復出現(xiàn)是原詞復現(xiàn),而be true to yourself與integrity構成了同義表達復現(xiàn),二者都是詞匯銜接的重要手段。
語篇無論是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都必須合乎語法,并且語義連貫,即一個完整的語篇中的話段或句子都是在共同的論題結構基礎上組合起來的,句子之間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英語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銜接。連貫的語篇必須具有銜接成分,而且必須符合語義、語用和認知原則[3]。本段中的劃線詞it和this value都指代前面的關鍵詞integrity,與integrity構成了一種照應。句與句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系,語義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得到了清晰的體現(xiàn)。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第一段中運用指示照應這種銜接手段分析語篇特征,例如
例二,My grandparents believed you were either honest or you weren’t. There was no in-between. They had a simple motto hanging on their living-room wall: “Life is like a field of newly fallen snow; where I choose to walk every step will show.” They didn’t have to talk about it - they demonstrated the motto by the way they lived. (第一段)
本段中畫線部分的代詞與關鍵詞My grandparents構成了一種照應關系。再看灰色劃線部分的動詞,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他們有何共同特點。顯然,都使用了過去時。此處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都使用過去時?多數(shù)學生都能解釋其中的道理,因為這些動作都發(fā)生在過去,所以必須要用過去時表示,否則就會給理解造成障礙。學生們都清楚所有動詞都使用過去時是一種語法手段,但是并不知道語法手段是篇章聯(lián)結的手段之一。所以,此時可以向學生引入一種銜接手段,即在語篇中,動詞時態(tài)的前后配合也可以在句子之間起到銜接作用。這樣容易識別的練習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對看似抽象難懂的理論不再覺得高不可攀。同時,將理論與實例結合也是對理論的有效應用。再看第二段中的劃線詞, un-這樣的前綴會使我們立刻想到接下來的句子表達的意思一定是要退一步;而連詞but的出現(xiàn),意味著由它引出的句子肯定與前一句相反;那么由另一個連詞and引出的句子一定是對前一句進行補充說明。如果把這三個詞比喻成交通指示燈,unfortunately就像黃燈,看到這樣的詞,要緩行,慢讀;but 就像紅燈,要馬上剎車,或者轉行其他道路,這句話一定與前一句相反;而and 就像綠燈,可以繼續(xù)前行,意味著作者有更多或更重要的話要說。所以,在本文中連詞and表示增補,but表示轉折,而副詞unfortunately則表示讓步。這三個詞被稱為邏輯聯(lián)系語,因為它們使本段的各句之間具有了一定的邏輯關系,從而使篇章銜接更加緊密,語義連貫。語義關系不同時,使用的邏輯聯(lián)系語也不同。當我們想表達選擇時可以使用 or或if,表達否定時使用no、not、nor;for instance、that is (to say)可以用來表示舉例,but、unfortunately可表示轉折, 而so、thus、therefore可表示結果等等[3]。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像in the morning, later等時間狀語也可以起到保證語意連貫的作用。將上述表達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造句,有的學生寫出了下面這樣一段話,
In the morning, I got up late. Later, I missed the schoolbus.Unfortunately, I didn’t arrive at school until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hat a terrible day!
整個故事通過in the morning,later,in the afternoon的連接,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同時,unfortunately 和not…until 邏輯聯(lián)系語的運用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這些銜接手段使短短的四句話銜接緊密,邏輯合理,連貫性強。
事實上,理論來源于實踐,而理論也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彰顯其存在的價值。然而外語教學從來不缺少理論指導,關鍵是如何用理論指導實踐,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課堂教學中,外語教師應該把浩如煙海的理論與課堂結合起來,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地將其引入到課堂實踐中。重所周知,閱讀和寫作從來都是分不開的,指導學生分析語篇的結構特征,能幫助他們養(yǎng)成從整體上謀篇布局的寫作習慣。然而中國的外語課堂從來都將閱讀和寫作這兩種技能分開講解,在講解課文時只重視詞匯和翻譯的練習,這是一種嚴重的認識誤區(qū)。實際上,詞匯只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就像學漢語,只認字不閱讀是不能提高其讀寫能力的。但是,如果講課文時只局限于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漢語意思,不介紹篇章的聯(lián)結手段和結構特征,那么學生很難形成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的習慣的,并導致他們對文章的理解永遠總是支離破碎。如果不懂得英語語篇的結構特征和聯(lián)結手段,也就無法形成在整體上用英語謀篇布局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也要在課堂上進行長期反復的練習才能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
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呢?教師可以把有連接功能的代詞、副詞及表達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使用這些連接手段寫出五句話,但是句與句之間要銜接緊密,有邏輯。因為句子數(shù)量少,學生會感覺任務不是很難,在心理上不會產生畏難情緒,大多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堂任務。教師還可以在講課文之前引導學生先分析文章標題,找出其中的關鍵信息,然后預測文章的主要內容。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講述如果他/她是作者,會采取何種方法設計本篇文章,即文章的主題是什么?使用什么樣的論據(或主題句)支撐論點(或主題)?為保證整篇文章主題一致,會采用哪些銜接手段?只要在講課文時堅持不斷地對文章進行銜接手段的實踐練習,學生最終一定能形成分析語篇結構特征和從總體上謀篇布局的好習慣,并大幅度地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進而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念.英語寫作教學中的語篇銜接與連貫[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11):64.
[2]張德祿,張愛杰. 情景語境與語篇的銜接與連貫[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7.
[3]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4-9.
[4]呂璀璀.大學英語寫作中語篇的銜接與連貫[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