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知識女性,以自由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發(fā)展默默貢獻她們的學識和智慧。她們在教育、學術和文化領域、社會活動以及性別平等方面對社會產生的公共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但是由于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束縛、社會環(huán)境的局限和女性個性發(fā)展現實阻礙,高校知識女性面臨一種被邊緣化的危機與困境。研究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公共影響力,是提高社會性別敏感、實現現實中的性別平等的必然訴求。
關鍵詞:高校知識女性;公共影響力;性別敏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6-0154-02
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女性學者為首發(fā)起的第二次西方女性運動標志著世界系統(tǒng)性婦女研究的開始。而我國的女性研究比美國約晚20年,在社會轉型、婦女發(fā)展和婦女運動迫切需要的基礎上慢慢發(fā)展起來[1]。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國外女性主義和社會性別理論逐漸為國人所熟悉,女性研究在中國正走向深入和成熟。高校知識女性目前研究內容最多的三個主題依次是:女教師職業(yè)壓力及心理健康的研究、女教師婚姻質量和生存狀態(tài)的研究、女教師隊伍發(fā)展的研究[2]。而鮮有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探討高校女知識分子的公共影響力。因此筆者試圖在本文中探討這一頗具新意且實踐性較強的研究課題。
一、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公共影響力的表現
1920年北京大學開女禁,招收女學生,以聘用中國第一位女碩士陳衡哲為教授為標志,加上吳貽芳、馮沅君、林徽因、蘇雪林、謝婉瑩等人,意味著我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職業(yè)知識女性群體的形成。她們中既有優(yōu)秀的教師,又有杰出的學者、文學家、高校管理者。她們勇敢地爭取女性權益,將女性解放由理論轉化為社會現實,并為女性解放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社會發(fā)展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教育領域的影響。高校女教師肩負著為祖國培養(yǎng)新世紀的高級專門人才和人類自身生息繁衍的雙重使命。她們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在培養(yǎng)、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目前,大多數高校女教師占總數三分之一以上,文科和藝術學科比例更大。2004年,我國普通高校女教師總人數已達到69.09萬,占教師總體的42.89%。中國杰出的女教育家吳貽芳一生投身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出了大量獨立、自信、有責任感、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她出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長達23年,將一個教會女子學校辦成民國時期久負盛名的一流女子大學。她將社會本位與學生本位、堅持教育的性別平等與承認性別差異、制度化管理與情感化教育等看似矛盾的方面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對今天的高等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影響。陳衡哲的《西洋史》在史學界眾所周知,蘇雪林在文學界影響深遠。雷潔瓊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在長達70余年的學術生涯中,她撰寫了大量有關婚姻、婦女、兒童等問題的社會學論文,為中國社會學的成長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明曉溪在現實中是河南一個北部城市某高校的教師,“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fā)布,她以3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1位[3]。
3.社會活動方面的影響。高校知識女性也通過這種途徑參與公共事務。她們有的是“雙肩挑”領導干部,還有的兼任班主任、輔導員,在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同時,就學生反映的實際困難,容易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考慮。作為有名的社會活動家,雷潔瓊從1953年參加中國婦女代表團赴丹麥出席爭取婦女權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婦女大會起,到1997年止,她率領或參加全國人大等代表團共出訪了世界五大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qū);從1988年到1997年,她先后370次會見來自世界8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界要員和各界人士。
4.性別平等觀念的推廣。高校知識女性以特定的職業(yè)身份,言傳身教,并通過學術研究,探討并推廣性別平等觀念。比如陳衡哲的《婦女問題的根本談》《婦女參政問題的實際方面》《婦女與職業(yè)》《關于女子教育的幾句話》等文章從不同方面談及婦女與政治、社會、家庭和子女教育的問題。她認為,婦女解放是從觀念上和行動上把自己塑造成對家庭和社會有用和有益的新人,而不是自求多福,孤立地對抗家庭和社會。在男女平等的觀念里,她更加強調兩性平等的發(fā)展機會。在雷潔瓊的學術研究中,婦女及婚姻家庭問題是處于首位的。她認為,婦女問題表現為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男女不平等,這些問題又具體表現為婦女參政問題、法律問題、教育問題、職業(yè)問題、勞動問題及母性保護問題等等。她指出,婦女有八項基本權利,即生存權、教育權、職業(yè)權、婚姻自主權、母性保護權、政治權、休息娛樂權、年老和失去勞動能力被撫恤權。
二、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公共影響力被忽視的原因
高校知識女性面臨邊緣化危機和性別迷失的困境[4]。筆者覺得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公共影響力被忽視,是其集中體現。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1.傳統(tǒng)性別觀念的束縛?!吧鐣詣e的差異是指兩性的生物差別經由社會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現出的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角色以及性別分層和性別不平等?!盵5]“男尊女卑”是對社會性別差異觀念在各個領域中表現的最好概述。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兩性分工,在我國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的性別模式。因而女人在社會生活中,始終扮演的是“賢妻良母”的形象。這嚴重束縛了婦女尤其是知識女性的聰明才智,阻礙了她們進一步發(fā)展。也就是說,法律賦予的男女平等的權利并沒有在社會生活中普遍落實。
2.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皩τ谛詣e平等與婦女發(fā)展而言,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的文化土壤和條件機制,是促進或制約兩性平等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改變性別關系狀況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6]。大眾媒體時時刻刻都在傳播著形形色色的社會性別觀念,展現社會和家庭中的男女兩性的形象。媒體所傳播的社會性別意識、觀念和生活故事,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改變著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各類美容、美胸廣告和一些新聞報道內容具有對傳統(tǒng)女性角色的強化和定型作用,無視新時代女性的多元化追求,比如一些關于女性價值與女性權利的話語定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7],如大眾傳媒所宣傳的“女強人=孤獨+不幸?!薄芭嘶丶摇钡鹊湫偷乃季S強化。在主流新聞報道中,很明顯男性出現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女性在新聞中出現,大都是與家庭生活、名人風流韻事、兒童養(yǎng)育、對婦女的暴力侵害等內容有關,而與國家發(fā)展、政府決策等被主流認可的有價值的事件無關或關系不大。“女性發(fā)展的邊緣化,文化上表現為遮蔽女性的發(fā)展。對女性艱難的自我實現中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主流文化視而不見,抹殺女性的歷史貢獻”[8]。
3.社會角色的阻礙。高校知識女性角色多元化,她們扮演著教師、妻子、母親、兒媳和社會成員等多重角色。工作和家庭沖突是一種角色間沖突的特殊形式?!斑@種沖突的產生源于女性對教學和社會工作的廣泛參與,女性對于與工作相關的要求限制了她們家庭角色的參與和貢獻。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家庭沖突不僅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對工作的效率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更可能影響到身心健康和社會的和諧。”[9]例如,陳衡哲扮演著女人、母親、學者多重角色,她在生下女兒和兒子之后,辭職專事養(yǎng)育兒女,等到家庭和職業(yè)的沖突減弱時重新進入高校擔任教職,以至于三進三出高校。這種情形導致這些女教師的教師身份時斷時續(xù),缺乏連續(xù)性。
總體來說,高校知識女性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其主體意識發(fā)展、主體能力發(fā)展和獨立人格形成受到重重阻礙,因而影響了高校知識女性作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三、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提高公共影響力的對策
綜上所述,提升高校知識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公共影響力,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改善社會環(huán)境,實現事實上的性別平等?!皩τ谛詣e平等與婦女發(fā)展而言,社會環(huán)境是影響性別平等與婦女發(fā)展的文化土壤和條件機制,是促進或制約兩性平等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改變性別關系狀況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6]。目前,一些能夠影響社會話語的主流媒體,必須建立性別敏感,注重在社會主流聲音中,消除那些性別行為刻板定型的言論,不要抹殺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再有,通過建立高校女教師個人信息庫,建立女教師自由交流平臺,建立學術團隊自由合作平臺,鼓勵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女教師之間的科研合作與教學研究,引入良性競爭,設立教師教學與科研團隊排行榜,在高教系統(tǒng)創(chuàng)設性別公平環(huán)境,最終促成高校和教師的共同發(fā)展,實現共同的目標。
第二,普及性別敏感觀念?!靶詣e敏感”的基本含義是指:“任何與人的發(fā)展相關的事物,都要把女性和男性的關注、經歷作為設計、執(zhí)行、跟蹤、評估政策和項目計劃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來考慮,既要肯定男女具有共同的、平等的發(fā)展要求,又要承認在實現這些發(fā)展要求的過程中女性所面臨的特殊困境。此外,以性別敏感為原則的發(fā)展實踐,在努力做到從人的發(fā)展高度來考慮女性的發(fā)展的同時,又努力從社會性別的視角來關照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所處的不利處境”[10]234。性別敏感發(fā)展的內涵指“在肯定男、女兩性具有平等發(fā)展權利的前提下,彰顯兩性差別,強化性別意識,從而使婦女在發(fā)展中受益,最終達到社會性別平等”[10]232。近年來,國內外開始建立性別敏感學堂,實施性別敏感教育,普及性別敏感觀念。
第三,高校知識女性要具備科學的社會性別觀念,發(fā)展自我,適應時代需要。女性主義學者吉爾曼將女性特質與人類進步和社會主義聯(lián)系起來:女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狩獵者、思想者、教育者、管理者、立法者,她們具有關懷、愛、保護這一類特征,這些品質來源于母性,是從母親角色培養(yǎng)出來的。高校知識女性,作為女性中的佼佼者,更要充分發(fā)揮她們這些特質,發(fā)揮主體意識,爭取主體能力的發(fā)展,即獨立生存能力和駕馭自我的能力,提高參與社會發(fā)展的能力。
最后,學界要注重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fā)重新審視高校女教師的發(fā)展,從人的發(fā)展高度審思女教師發(fā)展問題的解決,這既是實踐的客觀要求也是研究者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李智環(huán).經濟組織中的維吾爾族婦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3.
[2]荊建華.對國內高校女教師發(fā)展問題研究的元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2).
[3]明曉溪——高校女教師的勵志人生[EB/OL].[2014-10-03].
http://www.5lizhi.cn/news/renwu/201407/381.html.
[4]禹旭才.高校女教師的發(fā)展困境:社會性別視角的審視[J].大學教育科學,2012(5).
[5]魏國英.女性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楊玉靜.環(huán)境領域性別敏感指標研究與應用[J].婦女研究論叢,2006(77):106.
[7]張艷紅.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媒介批評[D].武漢:武漢大學,2009.
[8]楊鳳.當代中國女性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
[9]周紅偉.高校女教師工作——家庭沖突探究[C].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2012:31.
[10]禹旭才.社會性別視角下的高校女教師發(fā)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