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取決于學校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而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隨著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斷提高,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而且目前校本研修活動開展得也比較普遍。有效的“教”與“學”包括四個方面:課程——改革——目標——教師教學能力,有效的“教與學”需要把握的環(huán)節(jié)有課堂觀察與評價、有效的課堂導入、有效的課堂講授、課堂講授提問與對話、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課后作業(yè)的管理;新課程理念下,怎樣上好一節(jié)課成為思考的問題。從有效教學需要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有效教學中教學反思的作用、教學反思的途徑以及教學反思實踐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一些思考。
關鍵詞:有效教學 教學反思 校本培訓 教學管理
一、教師有效教學進行教學反思的目的
1.達到教師的預期目標;
2.課堂交互方式及學生積極參與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3.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及有效性;
4.教師專業(yè)水平提高和專業(yè)化發(fā)展。
二、教學反思的途徑
1.教師個人教學反思(教學感悟)
教師在課堂實際教學中,按照教師自己的課堂教學預案(教案),在整個課堂教學流程中,通過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交流、探究等活動,根據(jù)學生對新授知識的掌握和領會,課后教師自己對于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總體感受和自我評價。
2.教師說課
(1)教學目標陳述要把課程改革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進行整合、綜合,突出本課的主線和“魂”。
(2)教學過程陳述要講清楚整節(jié)課的脈絡和流程,但不必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展開相應的陳述,只要就與整體目標密切相關的(重難點、教學實施策略),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
(3)反思務求實效,切忌空話、廢話、套話,也不必“自我贊美”,扼要地反映執(zhí)教的心路歷程即可。
3.集體反思評議
利用學校舉行的課堂教學活動平臺(公開、示范、觀摩等教學),進行“有效教學”教學反思。集體聽課后,參與者(聽課者)和授課教師在一個固定單元場所進行集體評議(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評課”),一般先進行評議(參與者),再由授課教師進行自我評議(不同于“說課”,不必詳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陳述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效果及需要改進的方面。在此活動中,雙方應站在教學的前沿,應互留足夠的時間展開討論,進行反思評議。雙方要互換角色,調位思考探討,預設達到的效果,最終達到效果優(yōu)化。一方面,參與者各抒己見;另一方面,應給講授者總結的機會。雙方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參與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講授者按照大家的建議總結和提升。這有助于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和教師專業(yè)化成長與發(fā)展。反思評議的一般步驟如下:
(1)選擇適當?shù)那腥朦c
參與者應根據(jù)文本課時的要求,按照當前學校教學資源有效利用的實際,學校教育教學實踐,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講授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錄等選擇適當?shù)脑u議切入點。
(2)有效分析案例
參與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分析教學案例,總結出案例中存在的教育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策略,參與教師之間討論各自的觀點和解決辦法。
(3)總結和升華
在案例分析和討論的基礎上,并從操作層面上來提煉概括案例中成功的經(jīng)驗,參與者思考運用到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可能性。引導講授教師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創(chuàng)造性地反思,不斷促進專業(yè)水平的提高。反思評議的一般要求:
(1)充分準備,提出問題
參與者對所議問題進行一定的研究,弄清楚問題的實質,找到問題的關鍵,設定解決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
(2)營造氛圍,暢所欲言
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祥和的氛圍,使大家得以放松,組織者激發(fā)參與者踴躍發(fā)言,客觀科學評價。一些有價值的設想往往經(jīng)過“思維共振”的“頭腦風暴”,通過對兩個或多個設想的綜合迅速發(fā)展起來。
(3)質疑設想,貴在提升
參與者提出自己的設想,要仔細分析,歸納,進行系統(tǒng)化處理;參與者對文本的講授可提出質疑,并進行全面的評論。評論的重點,是研究有礙設想實現(xiàn)的所有限制性因素。在質疑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可行的新設想。對質疑中抽出的所有評價意見和可行設想,可做專門記錄,以供系統(tǒng)總結、提升。
(4)綜合評估,解決問題
在評議組長的主持下,全體參與者對質疑過程中抽出的評價意見進行科學評估,以便形成一個對解決所討論問題實際可行的“最終設想一覽”。此時,最好吸收一些相關骨干參加,這對最終評估很重要。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小組成員共同確定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進而提出最終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達到反思最終目的。
三、教學反思的目的貴在實踐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
1.上好課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1)信息技術要為課程目標服務;
(2)體現(xiàn)學科教學的特殊規(guī)律(信息技術在學課教學中的運用不同);
(3)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4)討論和探究要從“形似”走向“神似”(教學中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學模式最終由“形似”達到“神似”)。
2.實施策略
(1)教學要前移,在設計階段要把好方向(有效教學);
(2)教學過程要“磨”,重點是教師行為;
(3)反思與說課結合,凸顯特點,張揚“風采”。教無定法,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實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王福華.新時期“研訓一體”模式的發(fā)展之路[J].成人教育,2013,(12).
[2]解國祥.當代美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特點及其啟示[J].中學課程輔導,2013,(12).
[3]周麗霞.“研訓一體”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06).
[4]張福建,王維生.走進學校實踐的教育理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5]申繼亮.教師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陳玉琨.發(fā)展性教育質量保障的理論與操作[M].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