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縣地處川西的青藏高原邊緣,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如今又被譽為攀西陽光第一城、中國花椒之鄉(xiāng)。
漢源花椒,古稱黎椒,在漢源已有2100多年的栽培歷史。據(jù)傳說,漢源花椒是當年唐僧西天取經(jīng),路過建黎鄉(xiāng),因見山路崎嶇,滿山瘴霧,百姓苦不堪言,為解救民眾脫離苦海,特插黎杖化為椒樹,滋生傳種至今,這就是現(xiàn)漢源建黎鄉(xiāng)“巖槽頭”的千年椒王樹。
唐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漢源花椒被列為貢品,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免貢,列貢時間長達1000多年,因此漢源花椒有了“貢椒”的美名。漢源花椒果實上多有并蒂附生的1~3顆小椒粒,俗稱“娃娃椒”。其果粒圓大、油囊鼓實、芳香醇麻、色澤殷紅、味居全國之冠,享有“川味之王、川菜之魂”的美譽。
漢源花椒為純陽之物,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甾醇與不飽和有機酸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漢源花椒千粒凈重14.5克左右,其含油多、香氣濃純、麻味足、無怪味,是重要的食品調料,果皮種子也可入藥。
漢源花椒的香、麻皆為群椒之冠。2005年,漢源花椒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同時也是四川省十佳地理標志農(nóng)產(chǎn)品,多次獲部、省級以上質量獎,榮獲中國食品名牌、巴蜀食品節(jié)特別金獎和蒙古國烏蘭巴托國際博覽會金獎等。
漢源花椒的制作工藝可以用摘、露、曬、翻、收、儲6個字來形容。摘是指在農(nóng)歷立秋后1周,漢源花椒呈鮮紅、油囊飽滿時,選擇晴天或不下雨天為宜,以左手扶椒枝,右手大拇指和二指尖摘椒,采摘花椒放入竹筐內。露是將摘回的鮮花椒用簸箕或曬墊鋪在地上,攤晾(稱露椒),厚度約10~13厘米,露一至兩天。曬則是選擇大好晴天,事先將曬墊置于院壩內,將露過的花椒撒在曬墊上,以越薄越好為宜。翻則是待太陽慢慢升起,慢慢升溫,曬3小時左右,以竹竿撥花椒,將其翻動,讓花椒均勻受熱至全部裂口。收是指待太陽落山后,將曬墊折疊約半小時,讓花椒慢慢散熱,冷卻,將干花椒連仁收回,收至竹筐內。以天氣晴好,一天曬干的顏色最紅,品質最佳。儲就是用麻袋、紙袋將花椒裝好,封好口,置于木柜內。
目前,漢源花椒種植面積近9萬畝,年產(chǎn)量15萬千克(干花椒),產(chǎn)值1.2億多元。如今,漢源縣政府正在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yè),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的積極性,在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積極協(xié)調、引導和服務“三農(nóng)”,走“協(xié)會+龍頭企業(yè)+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農(nóng)戶”四位一體創(chuàng)新發(fā)展道路,以助農(nóng)增產(chǎn)創(chuàng)收,促使?jié)h源花椒產(chǎn)業(yè)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