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要注重“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小學科學對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建立了一定的價值評判體系,但在需要他們觀察、描述和總結的時候,常常會存在一定的畏懼心。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學會描述和觀察,努力構建“色香味美”的課堂。
一、“色”在精彩
不少學生在課堂觀察活動或是實驗操作時很活躍,參與熱情高,討論得熱火朝天,可是到了要描述和總結的時候,大多數學生或是沉默,或是詞不達意。小學科學是一門關于探究的學科,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我們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現象,發(fā)現其中的一些規(guī)律。這種發(fā)現是能動的、積極的,而不是教師將自己的發(fā)現或者教科書上的總結內容完全灌輸給學生。我們要努力讓學生主動去觀察、張口去描述,首先要給學生呈現出豐富而精彩的課堂,讓學生切身體會并感受到知識點中蘊含的無窮的能量。
在“尋訪小動物”的過程中,我?guī)ьI三年級學生尋找校園中的小動物,要求他們準備一個小本子,將自己觀察到的小動物的狀態(tài)與活動軌跡記錄下來。他們很雀躍,有的看到了樹枝上的小鳥兒,有的發(fā)現了草地里的蛐蛐,還有的學生觀察到了池塘中游泳的小金魚。我引導他們邊看邊進行描述: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小動物長成什么樣子,它們的形狀、顏色、特點是怎樣的……學生在精彩的課外實踐中濃厚了興趣,隨身帶的小本子上大多記得滿滿的。
二、“香”在趣味
孔夫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趣味的課堂往往是教師們所追求的,然而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本應充滿樂趣的課堂更多地成了一潭死水。我們只有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科學學科的“好玩”,他們才會善于并且樂于去觀察生活,主動探索和發(fā)現,并且主動提問,遇到一些有趣的事物或現象,才會迫不及待地樂于與其他同學、教師一起分享。
我引導學生觀察一片片各式各樣的樹葉,它們的形狀、顏色、特點,然后鼓勵學生將采集來的樹葉拿到課堂上一起交流:為什么樹葉會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和大?。繛槭裁辞锾旌芏鄻淙~凋零了可是楓葉卻紅彤彤的?學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問題,在師生和諧的交流中,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有效的互問互答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
三、“味”在民主
三年級的學生渴望有一個民主的課堂,但我們的不少教師卻忽略了這種需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說話比較簡單、粗暴,挫傷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我們要真正轉變理念,以生為本,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的成長著想,可以就某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反復進行觀察和描述,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在教學“浮和沉”時,我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探索。以馬鈴薯作為實驗對象,看看它在水中會不會浮起來,如果在水中加了鹽會不會浮起來。在進行實驗的時候,學生試著往水里加一些物質,比如糖水、鹽水、味精水等等,通過調制液體來反復驗證物體在水中實現沉和浮的有關規(guī)律。我還將學生進行了分組,小組學生分工進行實驗,填寫有關觀察表格,開展共同探究,并進行小組間的競賽:小組的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實驗的描述,每人說一條,不能重復。通過這樣的小比賽,學生觀察與表達的積極性更高了。
四、“美”在贊賞
心理學理論表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較強烈的叛逆心理,他們對于不少問題的想法、看法容易片面,如果進行簡單的批評教育,很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不滿甚至抗拒,勢必帶來學習與生活上的種種困擾。所以,要重視評價方式的改進,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與共同進步。我們應該積極引導,耐心等待,切不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說錯了也沒有關系,敢于大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來。
當然,色、香、味、美,四者之間是相互交叉、融和的,沒有一道分明的界線,共同指向著小學科學課堂的理想方向。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只有不斷思考與實踐,自然就離這個方向越來越近了。
(陳穎,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215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