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錢鐘書在《談藝錄》中稱“唐詩以豐神神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也就是唐詩講究情韻,追求畫面美、意境美,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宋詩喜歡議論,喜歡在詩中談?wù)撜芾?,又并非淡而無味的說教,而往往是寓之以形、伴之以趣,從而使宋詩呈現(xiàn)出獨特的理趣美。本人執(zhí)教的兩節(jié)課《漁歌子》《冬夜讀書示子聿》則分別體現(xiàn)了唐詞的情韻與宋詩的理趣。
彰顯詩詞的特質(zhì)
古詩詞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詩詞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毕胂笫菍^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gòu)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詞重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及共鳴,讓學生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所作,描繪了春天秀麗的山水風光,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得的漁翁形象,透露了詞人淡泊的情懷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在學生反復朗讀,理解這首詞大意的基礎(chǔ)上,我把充盈的時間留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旨在讓學生把每一個景物都想活、說透。此時不給學生任何畫面輔助,讓他們盡情地想、充分地說。學生精彩的語言、豐富的想象,一幅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畫面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此時,老師充分享受著學生的精彩描繪,在傾聽中,偶爾點撥學生發(fā)言中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的意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詞的意境美、語言美、情韻美。如學生說:“頂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在雨中垂釣。”我提醒道:“這里‘頂著’你認為用得怎么樣?”讓學生體會那是斜風細雨,那是輕風拂面,那種感覺是溫暖的、舒服的、愜意的。再如,學生說:“我感覺這么美的景色就像一位仙女把那位漁翁勾引了?!彪m然學生的表述不是很準確,但詞的意境已經(jīng)完全融化了他。教師把學生發(fā)言中的不足當作著有效的教學資源,及時點撥,動態(tài)生成,加深理解,此時學生已經(jīng)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畫面中。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詩句背后的情韻與意境,就會在想象的召喚和引領(lǐng)下,噴薄而發(fā)。這首詞不僅是一幅畫,還是一首歌,學生聽著、欣賞著,如癡如醉,完全與畫面、音樂融為一體。學生的情感在古詩詞的情韻里得以飛揚。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小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詩詞,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將詩中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趣味化。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作品,是用冬天夜晚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告訴人們,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這是一首哲理詩。在學生反復朗讀、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詩人陸游要告訴孩子什么。前兩句通過想成語故事、換詞、聯(lián)系生活等方式來體會古人做學問的不遺余力和持之以恒。后兩句再讓學生體會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學問,老師用了一個數(shù)學式的板書(真正的學問=?+?)這一設(shè)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各種表達,有理有據(jù),客觀辯證。學生說:“我覺得真正的學問應(yīng)該是40%的書本知識+60%的親自實踐?!睅煵逶挘骸半y怪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將自己原有的名字‘陶知行’改為‘陶行知’,你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學生說:“我認為要想獲得真正的學問,應(yīng)該是天資+努力+機遇+實踐和理論,這幾樣缺一不可?!倍嗝瓷钊氲睦斫?,多么辯證的表達,宋詩的理趣在學生的言語表達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豐盈詩詞的內(nèi)涵
古詩詞距離現(xiàn)代社會年代久遠,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所以要準確把握詩詞作品的情感,我們還必須引導學生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情趣愛好、寫作背景等相關(guān)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詩詞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盡情地暢游其間,學生的文化底蘊才能豐厚起來。因此,教師要形成大閱讀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豐盈詩詞的內(nèi)涵,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巧妙地、恰到好處地拓展與延伸,能更好地理解詩詞背后的內(nèi)容,從而加深詩詞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鼓勵學生由詩內(nèi)走向詩外,激發(fā)對中華古典詩詞的熱愛之情。
《漁歌子》一課,在學生將詞讀成一幅畫、一首歌的基礎(chǔ)上,教師再次深入,詞中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哥哥張松齡擔心弟弟隱居不回家,不但幫他蓋了一間草堂,還寫了一首詞來和他,然后出示張松齡的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通過師生有趣的一唱一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體會張志和在《漁歌子》這首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拓展延伸是利用文本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體會原有文本,不顯得多余、累贅,而是強化與深入。《冬夜讀書示子聿》拓展了李時珍、諾貝爾、詹天佑、徐霞客、袁隆平等通過反復實踐獲得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實踐對于獲得真知的重要。在重點學完這首詩之后,老師配樂展示了陸游其余七首《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子詩,感受陸游教子有方、以身作則、充滿愛心的詩人形象,這樣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全面深入理解陸游的父愛形象,同時也與我們一直提倡的大閱讀教學主張一脈相承。
唐詩詞的情韻、宋詩的理趣,讓我們領(lǐng)略了中華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感受到中華古典詩文的博大精深。教學中除了結(jié)合詩、詞自身的體裁之外,反復吟誦更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兩堂課都進行了初讀、再讀、精讀,在反復吟誦的基礎(chǔ)上,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lǐng)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我想,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只要教者能夠關(guān)注到詩詞本身的特點,就一定能讓詩詞浸潤到孩子的精神家園,滋養(yǎng)孩子的詩情。
(雷燕,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22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