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檔案
成果名稱:“少年農學院——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
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管國賢、鄧向群、王佩軍、顧春華、孫妙珺、賈秋紅
研究起止時間:2001年9月至今
二、成果簡介
我校是國家新課改首批38個實驗區(qū)的農村小學,如何規(guī)范、安全、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是課改難點;來自農村的學生不了解農民、農村和農業(yè),勞動實踐能力差;原有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成長,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為此,我們分三個階段開展行動研究:
一、理念更新、實踐探索階段(2001.9—2003.7)。嘗試以藕小百草園“花、茶、草”為內容實施課程,研制《綜合實踐主題學習活動記錄手冊》。
二、整合資源,搭建平臺階段(2003.9—2004.7)。整合省農科院等資源,建設占地15畝包含9大項目的少年農學院實踐基地,組建課程實施網絡。
三、規(guī)范運作,構建模式階段(2004.9—2009.7)。研制《少年農學院課程標準》《課程實施綱要》和12冊教與學參考用書,構建課程開發(fā)和課堂實施模式。
自2009年9月起,課程開發(fā)進入成果應用階段,并在實施中完善,在實踐中拓展。
少年農學院,創(chuàng)造了農村小學開發(fā)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經驗。成果獲教育部二等獎、江蘇省特等獎,并在省內外作經驗介紹。多家媒體報道我校課程建設成果,全國50多家單位慕名來校參觀交流。原中央軍委遲浩田副主席、向守志上將、原團中央張曉蘭書記、省教育廳沈健廳長、胡金波副廳長及鐘啟泉、崔允漷、趙中建、郭思樂等領導、專家給予高度評價。
三、歷程回眸
基于“德育核心,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素質教育實施要求,基于落實知識性課程和構建實踐性課程相統(tǒng)一的需要,我們以“兒童視角 成全成長”為宗旨,以“給學生以選擇和嘗試,讓學生去親歷和體悟,服務于學生成長和成才”為出發(fā)點,以“可操作、能達成、有趣味、有意義、有挑戰(zhàn)”為衡量標尺,以省市立項課題研究為牽引,按照“更新理念、實踐探索——整合資源、搭建平臺——規(guī)范運作、構建模式”的總體思路,堅持邊開發(fā)研究邊調整完善的原則,致力于行動研究,探索多元評價,努力構建適切兒童、方便操作、學生喜歡、家長認同的課程開發(fā)實施機制。實踐中,我們分三個階段解決以上問題:
一是理念更新、實踐探索階段(2001.9—2003.7)。嘗試以藕小百草園“花、茶、草”為內容實施課程,研制《綜合實踐主題學習活動記錄手冊》。
我們通過聘請專家進行校本培訓,學習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的意義。我們確立的基本課程理念是:1.重視教師的有效幫助指導,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課程內容面向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指定領域和非指定領域互相補充,為學生提供較為開放的個性發(fā)展空間。3.重視學生的全員參與、真實參與、有效參與和深度參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我們專門組織力量對社區(qū)特點、產業(yè)優(yōu)勢、學校師資及家長等眾多可開發(fā)利用的資源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生活的社區(qū)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勤建茶場、東風苗圃、怡情花卉、藕塘敬老院等是我校的勞動實踐和德育基地,鎮(zhèn)農技站、無公害蔬菜基地等也與我校有良好的合作關系。這些都是學生開展課題研究、社會考察、實踐體驗的優(yōu)勢資源。我們嘗試利用周邊這些資源,開發(fā)以藕小百草園“花、茶、草”為主要內容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制了《綜合實踐主題學習活動記錄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導引師生基于問題課題開展實踐研究活動。《手冊》以幫助學生從小學會關心自然、關注社會、關愛他人和關懷自我為宗旨,以“藕小少年農學院”為途徑,以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質量為目標,按主題學習活動的過程以文字和表格相結合的形式編寫,細化實施要求和操作規(guī)程,規(guī)范和支持學生開展以小課題研究和探究性學習,幫助師生真實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妒謨浴访繉W期三年級以上學生人手一本,以取代原來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
二是整合資源、搭建平臺階段(2003.9—2004.7)。整合省農科院等資源,建設少年農學院實踐基地,組建課程實施網絡。
為了讓教師和學生能更安全方便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利用學校2002年易地新建契機,通過積極爭取和認真策劃,在社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與江蘇省農科院協(xié)調合作,在學校前面征用十五畝地,投資六十萬元,規(guī)劃、建設了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藕小少年農學院。我們規(guī)劃建設了9大實踐研究項目:農業(yè)科普教育長廊(長約60米,12個宣傳櫥窗)、紅領巾方桌試驗田(80塊,每塊5平方米)、紅領巾小桃園(種植了7個品種的186棵桃樹)、葡萄種植長廊(約60米長)、紅領巾小花房、小小農展館、紅領巾愛心林、紅領巾養(yǎng)魚塘、2個蔬菜大棚等,并成為全省首創(chuàng)的“江蘇省農科院無錫農業(yè)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為師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搭建了內涵豐富、安全可靠的資源平臺。
我們還成立了由分管校長掛帥,教導處、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等協(xié)同工作的組織網絡;組建課程實施指導教師隊伍和志愿者輔導員隊伍(外聘部分家長、桃農、菜農、園藝師等),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我們以市“十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蘇南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為抓手,推進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每學期簽訂《少年農學院學期項目工作責任書》,并按項目管理機制規(guī)范開展活動。每班每周兩課時少年農學院實踐研究活動排入課表,保證了課程活動時間。
三是規(guī)范運作、構建模式階段(2004.9—2013.7)。研制《少年農學院課程標準》《課程實施綱要》和12冊教與學參考用書,構建課程開發(fā)和課堂實施模式。
厘清課程內涵。方向比方法重要,看法比辦法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首先,我們根據(jù)學校三年內涵發(fā)展規(guī)劃和少年農學院課程開發(fā)建設實際,制訂了課程建設的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在規(guī)劃引領下,我們以市級立項課題申領和研究為牽引,在華師大專家指導下,學習并依據(jù)《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 》,研制《少年農學院課程標準》,制定了少年農學院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建議、評價要求和保障舉措。依據(jù)課程標準、基地實際、時令節(jié)氣和學生需要,編寫各年級學期《課程實施綱要》,明確各年級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實施內容和評價任務。引進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編制《全面質量管理教師手冊》,研制《少年農學院管理控制程序》,告知了目的意義、適用范圍、職責分配、組織網絡、運作流程,梳理羅列了各級相關文件,編制了用于相關記錄的表格表單。
重視學材建設。為了體現(xiàn)對師生實施特色課程的服務和支撐,需要在理清理念的基礎上,編寫較為具體和可操作可落實的教與學活動的參考用書。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堅持給師生實施課程以憑借、以設置問題和任務為主、便于學生記錄過程體驗為基本原則,圍繞“花、菜、桃”三大實踐研究主題,編印了12冊少年農學院實踐活動教與學參考用書——《我們的樂園——走進少年農學院》。每冊書以“花、菜、桃”三大主題分設三個單元,內容相互關聯(lián)形成橫向和縱向的序列。每冊參考用書都單列學習評價單元,以幫助學生多元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我們還定期修正和完善這套參考用書,具體關注:(1)活動時間與農作物時令是否吻合;(2)活動難度與學生身心等是否匹配;(3)內容要求設計是否具有選擇性與開放性;(4)勞動實踐與探究性學習任務設計是否充分和恰當;(5)活動中的問題引領和任務驅動是否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和合作互助。從2004年起,這套用書已多次修訂,多次再版,逐步完善課程參考用書,提高其實踐指導性。
規(guī)范課程實施。我們依托少年農學院課程標準和實施計劃,明確教學常規(guī)工作要求,規(guī)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以校本教研、校際聯(lián)動、專家引領、科研支撐等途徑,提升教師的課程能力和專業(yè)水準,建構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基本操作模式。我們在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前提下,少年農學院實踐活動實行彈性課時制度,任課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課時協(xié)調,采用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結合的方法,給予任課教師自主支配的權利,以保證實踐研究活動的充分展開。例如,依托教與學參考用書和《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學習記錄手冊》,以花、菜、桃的實踐研究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向自然,每周兩節(jié)課中至少有一節(jié)課走進少年農學院基地,開展各項實踐研究活動。三年級以上各班都有4塊方桌田,學生可以自由栽種和管理各種蔬菜,例如韭菜、青菜、蘿卜、黃瓜、玉米、番茄、紅薯、長豆等,桃樹也分到班級,每班5棵,讓學生參與管理,收獲的勞動成果用于學校食堂、被義賣或送往敬老院。每個班級都有小種植花架,每位學生都參加“種養(yǎng)一盆花”的活動;很多學生還利用塑料盒、方便面盒、蛋糕盒等,在里面種植大蒜、菠菜、辣椒、雞毛菜等蔬菜。這些體驗經歷是豐富和有益的,正所謂酸甜苦辣皆是營養(yǎng),成敗得失均為財富。
組建學生社團。在普及的基礎上,為滿足部分對少年農學院實踐探索活動學有興趣、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學校打破班級和年級的局限,利用中午或放學前等課余自主活動時間,各年級部組織開展以勞動實踐和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學生社團活動,開放學習時空,讓學生自主選擇相應社團項目參加農學院實踐研究活動。此外,我們還倡導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寒暑假進行深度實踐活動和深度探究學習。
具體實施中,以年級為單位自愿組建學生社團(包括平時和假期),在老師的帶領和農學院師傅的協(xié)助下,開展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實踐研究活動。學生社團自主確立社團活動主題,制訂活動計劃方案,按計劃實踐實施研究,活動階段成果交流展示和活動總結評價反思成果展評等。如:三年級確定了“青菜的栽種與研究”四年級確定了“桃膠的觀察與研究”,五年級確定了“冬季花卉的養(yǎng)護方法的研究”,六年級確定了“桃樹修剪的學問”等小課題。孩子們以《手冊》為導引,在經歷、體悟、調查、采訪、探究中逐步產生了研究興趣,養(yǎng)成了實事求是的研究習慣與科學的思維方式,促進了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和智慧潛能的發(fā)展。
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在課程建設中,我們嘗試構建校本化的課程評價機制,關注實施過程中“課程、教師和學生”三個元素,關注課程的推進和教師、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倡導評價的多元性,注重評價的發(fā)展性。在課程評價上,依據(j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按學期課程實施綱要、少年農學院學期項目責任書等規(guī)定的評價任務和要求,以學期為單位,以事實為依據(jù),對少年農學院課程開發(fā)進行專項管理評審。在教師評價上,依據(jù)過程與結果、自評與互評、激勵性與發(fā)展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按學期績效考評方案中校本課程建設條目的評價要求,結合《少年農學院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評價表》,對教師進行量化評價。在學生評價上,依據(jù)過程與結果、自評與互評、個體與社團、單項與綜合、激勵性與發(fā)展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依托教與學參考用書的評價單元進行多元評價,并參考學生檔案袋積累的過程性資料和成果綜合評價,適時給予學生班級、年級、校級層面的表彰獎勵。
注重校本培訓。教師即課程,教學即研究。教師的品質決定著課程的品質,決定著教學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品位。為此,在少年農學院課程建設中,我們確立了“依靠教師,服務教師,發(fā)展教師,成就教師”的工作理念,以制訂“學校、學科、教師三個層面的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為依托,結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管理控制程序》及相應工作指導書的制定、學習與貫徹,整合內外資源,用足并開發(fā)已搭建的教師高位發(fā)展平臺,用好已有的“教師團隊和個人”的校本研訓工具,努力從“設置合理的教師成長目標、關懷教師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創(chuàng)新教師校本培訓機制”三個方面尋找為教師開發(fā)實施課程提供服務與支撐的途徑。首先,多讓教師走出去借鑒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讓教師在模仿中學,使教師對各課程實施有感性的認識。其次,依托《學校課例研討實施細則》、班主任工作月例會、專家講座、骨干引領、觀摩研討等開展日常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強化教師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的自覺性,努力構建專家引領、同伴互助、教學相長的“共研共進”的校本培訓模式。我們邀請南師大課程專家郝京華教授作《少年農學院課程規(guī)劃與設計專題》講座、江蘇省教科所王一軍所長作《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講座,我們還邀請胡惠閔教授對少年農學院課程建設作整體規(guī)劃。近年來我們承辦了無錫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成果展示活動、區(q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研討會,多位老師圍繞農學院課程實施在研討會上上展示課。我們力圖在校本培訓中挖掘教師潛質,引領教師追求自主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特色發(fā)展,全面提升教師的眼界、境界和素養(yǎng),以不斷提升教師的品質來提升少年農學院課程建設的品質。
依托科研引領。通過無錫市“十五”立項課題“蘇南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已結題)和無錫市“十一五”立項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本開發(fā)研究”(已結題)的研究,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少年農學院課程實施行為,實踐與科研密切相連,互助互利,共同提升,使科研真正為教研及日常教育教學服務。以校本培訓為主要培訓方式,多讓教師走出去借鑒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學校課例研討實施細則》,每周五組織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開展課例研究,同時邀請有關專家來校指導,讓教師在不同類型的案例剖析中了解并掌握指導學生開展實踐研究活動的方式方法。我們倡導每一位少年農學院課程任課教師以學期為單位開展讀一本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理論專著、參與一個市級課題子課題下的小課題研究、寫一份活動案例、建一個實踐活動工作檔案袋、指導一個學生社團等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經過近15年的研究與實踐,少年農學院課程取得了理論與實踐的突破,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開發(fā)模式,并促進了師生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本校課程開發(fā)和兄弟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實踐經驗與理論啟迪。
1.構建了校本課程開發(fā)模式。包括厘清課程理念、開發(fā)配套資源、重視學材建設、分享課程領導、依托科研引領、注重校本培訓、規(guī)范課程實施、組建學生社團、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等九大行動策略。
2.提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基本操作范式。(見圖一)形成了活動準備、活動展開和活動總結三個階段的教學范式,導引和規(guī)范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3、建構了課程領導機制。強調課程民主,重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讓師生分享課程領導。引進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編制《全面質量管理教師手冊》,研制《少年農學院管理控制程序》,設計了課程管理的基本流程(見圖二),簽訂《少年農學院學期項目責任書》,建構基于“計劃—執(zhí)行—查核—評審”的有序改進機制和基于當下問題的及時改進機制。
4.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師生不再囿于課堂教室,能基于校本資源進行實踐體驗和基于實際問題開展調查探究,學生能依托《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學習記錄手冊》,開展“問題—課題—文獻—假設—實證—結論”的小課題研究,能開展“任務驅動、自主實踐、協(xié)作互助”的實踐性體驗性學習活動,學習方式有了明顯轉變,思維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5.教師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能以生為本,普及提高相結合,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能堅持基于標準、兒童視角、目標導引、評價先行、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主張。
四、反思與展望
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讓師生更充分地分享課程領導,關注農業(yè)生態(tài)科技,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目前,我們希望通過“少年農學院課程建設”的再提升,進一步推進和深化課程內涵,進一步細化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進一步開發(fā)校內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課程資源,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教學評一致、普及提高強化相結合的課程開發(fā)實施,進行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的利用與整合,探索“普及、提高”相結合的實施模式,幫助來自農村的少年兒童,有效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和體驗探究學習,積累勞動和生活的直接經驗,涵育愛勞動、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生活、愛探索的素養(yǎng)和情懷。
1.重建藕小“紅領巾小桃園”,結合周邊桃園資源,帶領學生走進桃的世界。
2.用好小種植花架。每個班級配備1個小種植花架,花盆、盆托若干,噴壺,小鋤頭,小鏟子等工具,擺放學生的小種植。建設空中花園,利用學校部分屋頂平臺,學生養(yǎng)護花卉、盆景,打造藕小空中花園。高標準建設種培實驗室。
3.重建方桌田和添置種植箱,利用校內外空地、花壇角落等開辟蔬菜種植田。用足用好社區(qū)、菜場、蔬菜基地等校外資源,組織學生外出采訪、調查,了解當?shù)厥卟朔N植的發(fā)展情況。打造美食創(chuàng)意工作坊,人人學當烹飪師、烘焙師和美食家。
4.修建農業(yè)農村文化科普館。利用現(xiàn)有300多件珍貴的農村老物件,進一步搜集規(guī)整,建設相關的陳列展柜和展臺;組織學生對農村老物件進行研究性學習,了解它們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豐富對蘇南農村民俗文化的理解;組織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和話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搜集資料,采訪調查,撰寫日記、論文等途徑,開展對農村、農民和農業(yè)的學習和研究,激發(fā)學生對農村、農業(yè)、農民的熱愛。
5.圍繞重建工作,我們開發(fā)設計了24個主題學習活動方案。例如少年農學院課程設計了“我是小小種桃人,以‘桃’為媒愛家鄉(xiāng);我是小小花藝師,以‘花’為媒愛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員,以‘物’為媒愛探索”四大板塊,每個板塊下又有“神奇的桃膠、我學會了種花、快樂小菜農、江南農村名俗”等6個主題。我們將以省“十二五”立項課題《小學校本課程生本開發(fā)與實施的行動研究》的研究為牽引,優(yōu)化少年農學院課程實施,不斷提升少年農學院課程實施品質。
6.進一步加強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F(xiàn)在的學校教師,大多是80后或90后,他們雖然大都生活在農村,父母也大都是地道的農民,但他們很少走進田間,參加農活勞動,因此,這些教師缺乏基本的農業(yè)常識,不懂農作物生長的基本規(guī)律,農業(yè)知識缺乏或空白,勢必給農學課程的實施帶來一定困難。要進一步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普及農學知識,提高教師農科專業(yè)知識、技術技能,是有效推進農學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抓手,拓寬教師的專業(yè)視野,優(yōu)化教師的知識結構,轉變教師的心智模式,形成積極的價值追求。
7.進一步健全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農學課程的實施不同于其他文化課程,它需要人、財、物和場地等基本保障條件,如果在“課堂上種田”,這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建構、實施就失去了其應用的意義了。農學校本課程實施,需要得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的支持,如土地資源的調配,專項資金的投入,相關設備設施的配備,師資培訓經費的落實等等。在實際工作中,運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顧春華,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21410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