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語、數(shù)、英等學科所不同的是,體育課上我們要教學很多的運動技能,這些技能要通過“表現(xiàn)性任務”將學生的運動“表現(xiàn)”出來,對“表現(xiàn)性任務”的評價,就是“表現(xiàn)性評價”。這是一種異于紙筆測試的評價,我們以前憑經(jīng)驗也正在這樣做,但較少從“技術”的層面去改進,通過“表現(xiàn)性評價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本文擬以“持輕物擲遠”一課的教學為例,對體育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性評價技術的運用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角色轉型:讓學生成為重要的評價主體
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幾乎沿襲著這樣的一種“套路”:教師講解與示范—學生練習與表現(xiàn)—教師進行評價。也就是說,“評價”幾乎就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很少參與,或者即便是象征性地參與了評價,也只是“意思意思”,沒有與“學習”深度地結合起來,沒有把學生真正作為重要的評價主體。在“課堂評價”新視界中,“評價”與“學習”是相輔相承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所當然地也應該成為評價的重要主體。當然,這種理念要轉化為課堂的行為,仍然有一段路要走。
以我執(zhí)教的二年級《持輕物擲遠》一課為例。
在課的設計之初,我就追求“教學評”的一致性,以評促學,以學助評,這里的“評”,也包括學生的評。但是第一次執(zhí)教,在完整動作成形后,我還是充當了“主角”,給予學生“你真棒”“嗯,還要繼續(xù)加油”等程式化的評價。雖然有涉及學生的互評環(huán)節(jié),也是以簡單的“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而作結。這種評價權,教師是“匆匆而隨意地給”,學生是“象征性地評”,他們既沒有充分的思考時間,也就沒有獨立評價的可能,因為“評”與他們無關,所以對于學什么,學得怎么樣他們也就不去深思了。
第二次執(zhí)教,我將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思考時間。在技術動作的分步學習中,將學生的自評、互評嵌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鼓勵他們持續(xù)地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學習進行評價。技術動作的學習與結果,成了他們評價的重點:“老師,Z同學的動作不正確,他的手臂彎的地方(肘關節(jié))沒有高過肩膀?!薄袄蠋?,我的高過肩膀了”……這類問題很多。對于教師忽略的細節(jié)問題,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對于學習內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因為評的主體回歸,學的主體也順理成章地回歸了。
所以,課堂上教師不能成為評價的獨裁者,而應讓學生圍繞著學習與評價,徜徉在思考的長河里,成為評價的主體,這樣,他們才能有更多檢驗并反思自己學習的機會。表現(xiàn)性評價的“表現(xiàn)者”即學習者,要讓這個學習者成為深度學習者,必須讓他們同時成為重要的“評價者”。
二、評價要點:為課堂構建明晰的評價標準
以往的體育課,常常通過“示范—模仿—展示—評價”等一系列程序進行教學,其間固然也有“評價”,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少有“評價要點”的設計,更多的只是簡單的對與錯。表現(xiàn)性評價的關鍵技術是評價要點的設計,評價要點的清晰、明白對于表現(xiàn)性評價的效用具有決定性作用?!白屧u價主體回歸課堂”,這不僅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技術,要讓評價主體明白怎么回歸,如果連回歸的路都不明確,如何到達目的地?
在第一次執(zhí)教“持輕物擲遠”一課時,本著“專業(yè)的總歸是最好的”的想法,我邊做“標準動作”邊開始進行“專業(yè)講解”:“兩腳左右開立,如果你是右手投擲,那就左側對投擲方向,右手持毽子向后引伸,投擲物毽子在背后稍高于肩,就是‘背后過肩’,然后右腳蹬地,轉體,揮臂經(jīng)肩上、頭側把毽子投過障礙物……”但是,這種專業(yè)講解收獲的不是學生認真的聽講,而是將他們更快地“推”出了課堂。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后續(xù)的討論中才逐漸明白,所謂“專業(yè)”的講解,卻顯得枯燥、乏味、復雜,如此面面俱到的評價“要點”,其實也不是什么“要點”了,學生自然不愿意聽。
吸取第一次執(zhí)教的經(jīng)驗教訓,第二次課堂上,我摒棄了專業(yè)詳盡的技術要點講解,而是將這份“專業(yè)講解”進行提煉,簡化為“一轉,二屈,三揮臂”,三個步驟七個字呈現(xiàn)給學生,一目了然而又高度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緊扣三個評價要點展開教學活動。首先是學生的自評。一轉:有沒有側對投擲方向;二屈:肘關節(jié)有沒有高于肩膀;三揮臂:有沒有用力向前投。對照評價要點,他們練習得很認真。然后是學生的互評,小組進行徒手試投,前后兩人為一組,一人試投,一人根據(jù)三個評價要點進行評價和幫助。最后是集體練習,教師帶領學生自評。一連串的評價下來,學生并沒有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對于技術動作的掌握更快更標準了,課堂氛圍更寬松活潑了,學習興趣更濃了。
評價要點從復雜到簡單,學生的表現(xiàn)從注意力渙散到意猶未盡,簡明準確,讓評價要點成功地轉化為評價主體——學生的學習要領,找到“回歸”的有效技術。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都有了清楚的評價要點,有理有據(jù),所以學生評價和學習的興趣被激發(fā)了,學習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表現(xiàn)性評價就有了存在的意義。
三、清晰反饋:讓評價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體育課堂表現(xiàn)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技術動作的學習,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反饋路徑,評價之后,教師能夠認識到學生的不足之處,從而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或方法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仡櫼酝恼n堂,針對技術動作的學習,我們也有自評、互評和師評,但是得到的反饋只是“膚淺”的對與錯,缺少針對性,也難以深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適切的評價框架,學生抓不住評價的要點,也就談不上自我糾正,自我改進了。
第一次執(zhí)教二年級“持輕物擲遠”時的生生互評階段,我一如既往地邀請一個學生上來演示,然后指名學生對其進行評價,該生的評價是:“他的動作是不對的?!蔽覞M意地表揚了他。繼續(xù)練習時,同樣的錯誤動作依然存在而且不在少數(shù)。事實證明,之前的評價對學生改進技術動作沒有起到任何的促進作用。我又邀請了一個動作近乎標準的學生上前演示,大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也很是有成就感。結果呢?學生在練習時依然我行我素。的確,沒有清晰的評價要點的引導,學生找不到“病因”,又怎能“對癥下藥”,又何談“藥到病除”呢?
第二次執(zhí)教過程中,依然是“學生展示—指名評價”,只是在這之前我給予了學生清晰的“一轉、二側、三揮臂”的簡明技術要點。動作不規(guī)范的學生的“反面”演示結束,大家的手如雨后春筍,越舉越高。學生Z搶著回答:“他的動作是錯的……”我還想試探性地問一句“為什么”時,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談自己的看法了:“他剛剛沒有轉,身體沒有對著投擲方向?!碑攧幼鞅容^標準的學生“正面”的演示后,學生的評價也是頭頭是道,儼然一個個小老師。此后的教學中,我沒有做任何的提示,練習中絕大部分學生已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自覺進行糾正,整個技術動作的學習時間竟縮短了3分鐘。
兩節(jié)課,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學習步驟,改變的只是學生評價的內容,從“專業(yè)”到“簡單”了,學生的反饋卻是從模糊到清晰,不僅技術動作進一步完善,也從被動的學轉向了主動的“我要學”。
通過“持輕物擲遠”前后兩次執(zhí)教而收到的不同效果,我們可以看到表現(xiàn)性評價技術的魅力。運用表現(xiàn)性評價技術,促進了學生的角色轉型,從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評價者。運用表現(xiàn)性評價技術提煉評價要點,使教學化繁為簡,使評價清晰明白,直接保證了課堂反饋的及時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姚晶晶,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宣麗華